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20世纪中国家作家的小说创作为考察对象,纵观近百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艺术形式发展变化,论述20世纪中国作家的形式感追求、小说创作实践、文学表现形式在新世纪的发展可能性,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特点与得失,以及作家在艺术探索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和走过的漫漫历程。  相似文献   

2.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手法出现在拉丁美洲,是拉美作家长期探索本民族文学特色、借鉴欧美现代派作家创作手法探索和表现拉美现实情状的新手段。拉美作家将欧洲现代派的写作方式与古老印加文明和黑人文化进行糅合,对现实与潜意识的同步揭示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地。  相似文献   

3.
史诗的追求与困惑———对当代长篇叙事诗第一次创作高潮的探讨□潘晓生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出现了长篇叙事诗创作的第一次高潮,这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留下了许多值得后人深入探索的内容。对这一文学现象,以往文学研究者们就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各个具体作家...  相似文献   

4.
绪论第一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文学是通过作家头脑对社会生活的能动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家创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就是人的意识。就存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大领域来讲,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它是人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一种形式,是客观现实在作家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索尔仁尼琴的创作经历、创作特色及其几部主要作品的分析、概括,揭示了索尔仁尼琴作为一个文学大家对俄罗斯民族命运的关注。在自己的作品中,作家再现了广泛复杂的社会生活,对人性与人道、社会与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与反思,此外,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使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展现了一个丰富、独特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6.
政治文化与20世纪30年代作家的文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世纪 30年代政治文化氛围和特殊的文学语境的制约下 ,诸多作家主观上的政治意识的加强或为数不少的作家们为环境所迫而导致的对“政治”问题的关注 ,形成了 3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系列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最为明显地体现在作家创作动机、创作目的上历史使命感的加强。这带来了 30年代作家文学选择的一系列新的特点。与 2 0年代相比 ,文学创作题材的转换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文学趋向 ,这体现了 30年代作家在文学题材选择上的政治价值取向。而作家们对题材进行处理的独特角度和独特方式更标示出了作家们的政治眼光。  相似文献   

7.
创作主体的个体作家的心态直接作用于创作过程,制约文学作品的风貌,作家群体相同相近的心态则可以直接影响一个时期文坛的创作趋向.影响文学创作文学演进的创作主体心态包涵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由人生观、历史观等制约并构成的创作心态;二是由审美态度、艺术追求等制约并构成的创作心态;三是由作家写作时的心境制约并构成的写作心态.创作主体的个体心态、群体心态与文学发展的联系应该受到文学史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华人作家哈金与汤亭亭的创作均受到美国文学界的高度关注,但在国内接受上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与汤亭亭等人的英文创作不同.亦与聂华苓等作家的中文创作相异,以哈金为代表的新移民作家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书写着边缘人的"美国经验",他们的创作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美国华裔文学.又不同于华文文学,这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界定及研究范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跨越传统研究疆界,拓宽研究视域,走向批评的对话.不仅能够为这一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更能促进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理论向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9.
战争构成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流变的重要背景,它不仅直接制约着战时作家的生活与文学面貌,多方面地影响着战时文学的主题、题材选择与文体风格及创作形式的确定,而且战时形成的社会心态与文化规范对此时此后的文学发展有重大的型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学场与经济场、新闻场、娱乐场等其他社会场域相互作用,构成文学生成及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文化环境,即文学生态。新世纪以来,作家的创作心态无疑受到文学生态的巨大影响。文学营销中的"品牌策略",使作家被贴上"符号标签",从而影响作家形成自足的惯性心理。媒介权力的施控,催生了作家的媒介炒作行为,亦传递了作家创作上的速度焦虑。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霸权",驱使作家迎合读者读图的偏好,一方面仿明星式进行身体形象包装,一方面创作趋于影视化,这恰是作家趋附心态的显现。探究新世纪文学生态与作家心态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更深刻地从创作主体的维度理解新世纪文学的现状与走势。  相似文献   

11.
周静 《江汉论坛》2005,(12):130-132
作为现代派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詹姆士·乔伊斯在形式领域的试验与革新一直广受人们关注与推崇.那么这位文学巨匠是如何走上意识流创作道路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不关注其生活经历和心路发展历程.因为作家独特的美学立场、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浓厚的民族情结,与其文学创作是相辅相成的,可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本文试就乔伊斯的代表作品与思想发展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探究二者的内在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关系,从而证明,正是二者的结合使乔伊斯的文学成就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2.
洪峰是中国新时期先锋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曾与张欣欣、刘索拉、马原、余华、苏童、孙甘露、扎西达瓦、陈染、吕新、格非、北村等青年作家,以自觉超前的意识及对传统文化无畏的反叛精神和不断追新求变的艺术探索,共同构建了新时期颇具影响力的先锋派。九十年代后,先锋派作家虽然隐遁了昔日的锋芒,但人们仍可从各种称谓的文学流派与文学现象中感受到那并未远去的“冈底斯的诱惑”。而文坛的悄然变化对洪峰的个人创作而言并不是一个断裂,从某种意义上可视为其文学叙事范围与审美形式的一次拓展。近年他相…  相似文献   

13.
“新潮作家”是个难以界定其范围的概念,姑且随俗地用以格称80年代以来运用异于传统手法来进行创作的一大批作家。尽管其文学主张干差万别,却有着一个明显的共同点,这就是“以语言为文学之本”(王蒙语)。他们所进行的“文学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场“语言实验”。“语言实验”这一说法,是何立伟首先提出的,而他的语言实验就是立志写出“美文”。他明确反对用重复、仿制的“公共语言”来创作。老作家林厅澜则长期孜孜不倦地探索文学语言的特异素质和汉字“语象”效果的营造,他的探索引起了普遍关注。“美文”是中国古代文学…  相似文献   

14.
元明清时期,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三江源"文人文学,这些作品或是本土作家在三江源的土地上创作,或是三江源本土作家在外地创作,作品既与中原主流文学血脉相连,又有自己的个性气质,蕴籍着乡关之思、个人苦闷、肩负重任、为国戍边、关注批判现实、展现乡风民俗等多层面思想,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三江源文学和文化历史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末,先锋作家以其前卫的语言实践、形式探索和文本试验对整个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其成为一个时代的标签。进入90年代,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和以影视为主导的大众传媒改变文学机制的情况下,大部分先锋作家纷纷改变了自己的先锋立场,投入到市场化的写作之中,创作风格越来越充满现实性和世俗特征。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困厄文人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别有特色的乱世文学,作为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枝奇葩,此期文学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但是从心理维度考察分析作家作品的创作风格、创作内容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其与社会时代背景的关系至今研究不多.文章以魏晋南北朝时困厄文人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心理期待的视野下,通过困厄文人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及其自我实现方式的心灵慰藉的分析,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执着型、超越型和沉潜型,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与社会、政治、经济及作家生活经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萧红抗日文学作品与主流文学风格的疏离使她成为一位争议颇多的作家。她的短篇小说《孩子的讲演》可以看作是她对创作时的时代环境和自身心境的展现,以及对创作抗战文学的独特思考。在公式化、概念化的抗战文学主流中,坚持适合自身特点的创作方式的主要原因在于作家所受到的文学影响和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18.
李洁非、张陵在《作家》1988年第1期以对话形式发表对1987年小说创作与文学评论的看法:1987年,小说创作处于低潮,从艺术层次上考察,没有好小说,而评论却形成一次涨潮,好的评论比往年多。对话认为,新时期文学发展到今天,已经需要把艺术质量提高到首位,没有艺术创造的小说,哪怕思想再深刻,也不能称之为好小说。多数作家对此没有准备,仍按原有的方式写作,把小说艺术的探索仅仅理解为思想内容的调整,而不理解为艺术形式的建构,因而小说境界老是处于低层次。另外一些作家用一把玩、放浪的态度来对待严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料是文学史的基础,其主体是历代文学作品及历代作家的创作活动,同时包括大量的与文学生产、消费相关的辅助材料。按其与文学史研究之关系,又有主次远近之分,形成不同层位。文学史料的存在形式也复杂多样,其在文学史研究中的层位差异与不同的存在形式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6,(12):129-135
在民初短篇小说创作与理论的热潮中,通俗作家做出丰富贡献。他们的创作量极其可观;除此之外,在小说理论译介方面,也有所作为。这一点,在现代文学史中,一直被忽略。藉由对西方理论的借鉴和引申,围绕“短篇小说”这一蓬勃发展的文学形式,通俗作家确立了新的文类意识;另外,以同时代“五四”作家的理论探讨为参照,通俗作家的选择体现出文学观念的分化。而他们在理论上的特定取向,最终可以反过来在他们的写作实践中得到呼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