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族团结的赞歌─—读老舍的《正红旗下》韩莓《正红旗下》是我国当代著名满族作家老舍先生晚年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老舍毕生笔耕勤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杰出作品早已为广大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然而,作为老舍唯一的一部反映满族社会...  相似文献   

2.
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常被字里行间浓浓的情感和拳拳爱心所感动,使人深深沉浸于他对亲情、爱情、阶级情、民族情的动人描写中。如《月牙儿》等作品中展现的亲情,《微神》等作品中抒写的爱情,《骆驼祥子》等作品中蕴含的阶级情,《四世同堂》等作品中歌咏的民族情,都为我们展示了老舍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反对法西斯侵略要求世界和平是老舍的《四世同堂》表现出的伟大主题,但更深层次的是老舍对中国古老民族文化心理的沉思。作品剖露出在民族危难中不同的心理性格,形成了民族的渣滓、民族的基石和民族的精英三种心理性格系列,从而抨击了传统的升官发财的观念和苟且偷安的心理,呼唤爱好和平与英勇刚毅相糅合的理想的民族心理性格。作品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剖露是一种艺术的沉思。老舍在不同国度的民族性的比较中揭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因袭重担;将人物的活动和心理性格的描写置于古老民风民俗的环境中,使作品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将热讽和冷嘲相映照、描写和议论融一炉,深刻形象地揭示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性格。《四世同堂》当列入世界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林中。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创作中,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了作品的命运。老舍历来被称为写“人”的高手。在他的笔下,那些生活在北京的普通市民形象,总是那样活脱脱地留在读者的记忆中。作者的这一特长,在《四世同堂》中得到更为充分而集中的发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书中涉及十几户人家,一百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六十多个。他们中有教员、诗人、洋车夫、剃头匠、巡警、艺人、掌柜、汉奸、流氓等等,三教九流,五行八  相似文献   

5.
论瑞宣     
<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以生动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被人称道的。《四世同堂》,被誉为“写人的杰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惊人的笔力,创造了上百个生动而又鲜明的人物,塑造了抗战前期北平沦陷那一特定时代环境中各类人物的典型形象。本文试图就作品的主要人物祁瑞宣,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一瑞宣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的长孙。他上有年迈的祖父、父亲和病弱的母亲,下有妻子和儿女。三弟瑞全在日寇进城之后逃出了北平,二弟瑞丰只知吃喝玩乐,后来堕落为汉奸。因此,“四世同堂”的家庭重担,自然地落在瑞宣的肩上。对于瑞宣来说,若在和  相似文献   

6.
老舍的文学创作虽然始于20年代初的短篇小说《小铃儿》,但是作为创作道路的真正起点却是从他在国外写作的最初三部长篇即《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开始的。如果我们把老舍的创作道路比作一条奔腾的江水,那么早期的这三部作品就是这江水的源头,30年代的《骆驼祥子》、40年代的《四世同堂》、50年代的《龙须沟》和《茶  相似文献   

7.
《正红旗下》写于1961年至1962年,是老舍生前最后一本自传体长篇小说,虽为未完成作品,但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是值得研究的优秀之作。在这部作品中,老舍通过对清朝末年北京下层旗人生活的描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面临历史大变动时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的老院长郝长海教授《现代文学论稿》出版了,捧读这部近40万字的学术专著,沉甸甸的,感到非常有必要写下自己的一些感想。全书凡三辑,近40篇文章,老舍研究显系其中的重头戏。这里有老舍一些重要作品如《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猫城记》《蜕》等个案研究,有老舍早期创作的幽默、早期  相似文献   

9.
迄今为止,学界对老舍创作中的异国影响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对老舍作品中的另一异国因素:异国人形象的塑造仍关注不多。作者以《四世同堂》为核心,分析作品中英国人富善先生这一他者形象如何从不同角度引发了对“自我”的反思;进而指出老舍赋予英国人富善形象的情感认同以及对其缺陷的分析,不仅使富善在老舍笔下的英国人中具有了独特性,并透射出老舍对殖民主义的警惕以及对异国文化的反思态度。  相似文献   

10.
老舍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八年完成的百万字煌煌巨著《四世同堂》,是作家从事抗战文艺的一个较大的纪念品。也是一部取材独特的作品。 其独特之处首先表现在反映敌伪统治下,沧陷区北京市民的亡国之痛上。作品没有用烧杀抢掠这样惊心动魄的事件来暴露入侵者的凶残,而是以北平一条叫小羊圈的普通小胡同里每家每户的日常生活为创作素材,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被奴役者普遍的屈辱和痛苦。  相似文献   

11.
《牛天赐传》是老舍先生一九三四年开始动笔创作的长篇小说,一九三六年人间书屋初版印行。小说问世以后,也许是因为老舍先生自己谈过“匆匆赶出,无一是处”(《我怎样写<牛天赐传>》)的缘故,研究与评论者寥寥。但它毕竟是老舍先生整个小说创作中的一部作品,并有其美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因此对这部作品作微观分析,分析作品的意蕴,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得失成败,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尤其对老舍小说创作的宏观研究以及  相似文献   

12.
老舍是满族作家,并不只是因为出身于满族,而是他确实写过反映满族生活的作品。但老舍又跟其他少数民族作家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他的全部作品,反映汉族生活的占绝大多数。因此,使研究者碰到了一个难题:如果把老舍只作为满族作家的代表,实际上降低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果因为老舍跟汉族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而否认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满族特色,也不完全符合实际,为许多少数民族同志所不同意。老舍的作品题材多样,形式多样,古今中外无不涉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有卓越成就的多产作家。我们选择了《茶馆》和《正红旗下》两部满族特色最鲜明的作品,探讨一下老舍作品中满、汉文化交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多产的作家不一定是语言大师,语言大师却必须多产。象老舍这样为中外学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艺术,正是以他丰富的文学著作做基础的。从一部《四世同堂》,可以窥斑知豹地见出他在语言风格上的一些特点。曾被日本当作“战争反省教科书”的《四世同堂》,即使是缩写本,它的政治和艺术价值也是深不见底的。本文仅就炼字、辞格、对话这样几个方面来探讨它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4.
老舍的小说《四世同堂》中的牛教授遇刺事件在人物性格、遇刺原因、过程和凶手揣测等方面可以看作是对20世纪30年代末周作人遇刺事件的折射与艺术再现,这一情节寄予了老舍在周作人落水这一事件上民族与个人情感的艺术批判。  相似文献   

15.
应该怎样评价老舍的《猫城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这一点是人们所公认的。但是,他的著名长篇小说《猫城记》,长期以来却成为人们所一致责难的目标,从根本上被进行了否定,而且似乎已经成了定论。前两年,老舍夫人胡黎青同志在编选老舍的创作经验集《老舍论创作》一书时,对于《我怎样写<猫城记>》一文就曾经“犹豫了很久”,最后才“决定照印”。这说明,社会舆论的影响,在作家夫人的思想上也是起过不小的作用的。《猫城记》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历  相似文献   

16.
在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同老舍亲属,在原《老舍文集》(以下简称《文集》)的基础上,重新整理老舍先生的全部作品,出版了十九卷本的《老舍全集》(以下简称《全集》)。这套《全集》是老舍近半个世纪的创作集成,汇总了近年来老舍作品挖掘、搜集...  相似文献   

17.
老舍作为小说家,众人皆知,他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长篇小说蜚声海内外;老舍作为剧作家,有口皆碑,他的《茶馆》等剧本誉满全球。然而,如果把老舍说成是一位诗人,那就不一定为广大读者所熟悉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就其主要原因来看,恐怕是由于老舍一生中所创作的小说和剧本影响太大了,以至于掩盖了他诗歌创作的光辉。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所说的:“他的诗名,多少为他的小说和戏剧所掩盖了。”①实际上,老舍作为一位诗人是当之无愧的。他在一生的文学生涯中,除去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散文以及曲艺作…  相似文献   

18.
《老张的哲学》是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依据作家自己提供的线索,我们可以肯定地把它的写作时间确定在1925——1926年间。至于它所反映的生活,作家则更为明确地表示过,那是民国八、九到十一、二年间在北平发生的事迹。而这正是老舍本人在北平北郊教育界供职的时间,书中所写的人与事都有相当扎实的生活依据而决非向壁虚构,这就从总体上决定了这部作品的现实主义格调。虽然正如老舍本人反复讲到,我们评论界也有同志已经指出过的,作为一部长篇,《老张的哲学》还说不上是很成熟的作品。但文学史上常有这种情形,一位大家的第一部作品就其本身讲也许还不很成熟,甚至很不成熟,但它却由于从一开始就显示了作家不同凡响的艺术追求,表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创作潜力,萌芽了作家以后整个小说创作的若干重要特点而理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老张的哲学》就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19.
人们看过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之后,无不称好。但谁又知道这部原著的作者老舍(中国现代作家,戏剧家,1899—1966)在写这部书时,却曾经受过痛苦的煎熬。那时,他虽已名声在外,但实际上却穷得很,全靠卖文为生,贫病交  相似文献   

20.
从老舍散文《济南的冬天》的诞生机缘入手,探究该文内容“残缺”与语文教学阐释“误读”之间的关联及这一过程所带来的《济南的冬天》的文学经典化形成,可以窥见老舍散文以至现代文学作品进入解放前后国民基础教育的历史契机.老舍与语文教育的相遇,最初得益于其作品“俗白”而又“艺术化”的语言,而老舍及其作品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契合,则是其能够进入教材的根本因素.更为重要的是,一旦作家及其文学作品“长期被纳入学校课程和课本,通过教学和知识传授得到普及延续”之后就又强化了作家、作品的“经典化”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