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是中国文学中的女性意识不断觉醒的年代.张爱玲就是一位女性意识极强的作家,她的文学创作中就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女性化写作的风貌.张爱玲女性意识成因中的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
在对张爱玲作品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张爱玲作品的基调定位为苍凉。但是,她的作品不只是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斥着冷峻、黑暗、病态心理等的"苍凉的世界",也有温情的一面,也给人以希望,只是她将其表现得很微妙,需要读者细细品味。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小说《色戒》,可以看出张爱玲独有的温情。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王佳芝就是张爱玲温情视野的最佳践行者。  相似文献   

3.
在对张爱玲作品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张爱玲作品的基调定位为苍凉。但是,她的作品不只是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斥着冷峻、黑暗、病态心理等的"苍凉的世界",也有温情的一面,也给人以希望,只是她将其表现得很微妙,需要读者细细品味。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小说《色戒》,可以看出张爱玲独有的温情。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王佳芝就是张爱玲温情视野的最佳践行者。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在《色·戒》中以女性特有的关照方式和性别感切入所生活时代的女性生活的内核,表现了非常态下女人的常态,呈现出其独特的女性意识;李安在电影《色·戒》中展示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觉醒的状态,从女性话语权的取得、女性爱情观对价值观的解构、女性生活方式对女性心理的暗示三个层面继承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又从女性与男性的性爱观、传统道德观对女性的束缚、男性人性与女性人性的区别实现了男性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在<色·戒>中以女性特有的关照方式和性别感切入所生活时代的女性生活的内核,表现了非常态下女人的常态,呈现出其独特的女性意识;李安在电影<色·戒>中展示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觉醒的状态,从女性话语权的取得、女性爱情观对价值观的解构、女性生活方式对女性心理的暗示三个层面继承了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又从女性与男性的性爱观、传统道德观对女性的束缚、男性人性与女性人性的区别实现了男性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6.
《金锁记》是旷世才女张爱玲的一部挖掘、探究女性人性的作品。张爱玲虽然只着墨一家人的生活,但20世纪上半期国人的精神岁月却在这里聚焦。曹七巧则是这里的焦点,她是张爱玲以非凡的艺术魅力塑造的一个因爱的失落和情欲的无法满足而泯灭自我、泯灭人性的女阿Q形象。张爱玲揭示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情欲的束缚和压抑,并发现了人性的自私与丑恶才是毁灭一切的根源的“女性原罪”意识。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具有突出的女性意识,在西风东渐的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中,她因其个人的特殊经历和作为女性的生存体验,再加上在英式教育背景中培养起来的具有突出的个人主体意识的理性反思,寻找不到人生的价值根基,强烈体验女性乃至人的价值虚无感。所以她的女性书写弥漫着阴郁、逼仄、无望的苍凉氛围。张爱玲缺失审美超越性追求与自由体验,这是理解张爱玲创作整体审美风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是主流文学之外的重要收获.张爱玲对人性有着特殊的认识和把握,她的凡俗性、物质性、情欲等人性现在其文学世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尤其是对<金锁记>中的女主人公曹七巧的塑造,更是鲜明而深刻地体现了上述人性观.  相似文献   

9.
冰心与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女作家。她们的创作风格差异很大,冰心的小说如果用清婉温爱来概括,张爱玲的小说则可以用苍凉深邃来表征。本文主要从其创作题材、女性意识、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之处展开比较论述,以考察、梳理她们创作的特点,阐述她们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张爱玲的《金锁记》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两个女主人公生活的时代、经历、悲的人生中,来对比审视两者的差异,从中得到深刻的人生启示。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剧本《魂归离恨天》和艾米莉·勃朗特小说《咆哮山庄》之间有借鉴、继承关系。剧本延续了小说疯狂与复仇的主题,使故事显露出荒凉感和悲剧感;运用电影手法,具有"视觉性"特质;植入女性意识,深化小说意涵,并且把小说中的大场景加以简化,使其转变为浪漫爱情悲剧。剧本背后隐藏着张爱玲暧昧的国族认同和想象。  相似文献   

12.
人物简介:淳子:著名电台主持人、专栏作家;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当过记者、编辑,现任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淳子咖啡馆》节目主持人。著有小说《新加坡往事》,散文《与名人约会》、《名人访谈》、《上海闲女》,文学随笔《张爱玲地图》,影视剧本《婚姻的故事》、《玫瑰玫瑰我爱你》等。曾作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解读张爱玲”。  相似文献   

13.
作为女性主义作家,丁玲和张爱玲以女性体验书写女性欲望,探讨五四运动以来女性的困境及突围策略。但她们对女性欲望的聚焦点不同:丁玲聚焦于女性精神欲望的发展,张爱玲则聚焦于女性物质欲望对于女性生存的本体意义。她们的写作在时间上连续,在内容上互补,共同凸显了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女性欲望化诉求之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当一群跨界男作家还在城乡之间进行文学往还时,张爱玲实质上已经悄悄步入后来称为"流散写作"的行列。以香港为背景的流散元素,深刻影响着张爱玲的巅峰创作,即通过宗主国边缘男性对中国封建边缘女性的拯救母题,成功摹写了那时代"女/男"、"弱/强"、"中/西"等一系列内在同构关系的剧烈共振下,女性生存的"丛林规则"。张爱玲一贯的爱情悲剧在流散元素之直接影响下,形成"反向对位",增加了新的维度与深度,达到文化人类学与文化社会学叠合的真实。  相似文献   

15.
吴明 《社区》2008,(35):8-8
张爱玲(1920年-1995年),生于上海,原名张瑛。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灰色的,母亲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40年代红极一时的女作家。一部《传奇》,倾倒无数读者,《金锁记》更被夏志清誉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传奇》的魅力之源来自何处,恐怕应归于它中西结合的艺术技巧和悲喜交织的美学风格。张爱玲受过良好的教育。她的父亲在传统诗文教育方面对她...  相似文献   

17.
对《小团圆》中女主人公的独特心理体验进行分析,认为其构成小说的叙述重心。指出女主人公从少女到女人的欲望和挣扎,构成张氏小说的特质,也成为张爱玲创作时无法摆脱的困境。文中流露的暮年时的悲悯,也是小说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热”,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学术研究和文学欣赏的通常情形,成为了一场较大规模且持续不断的以张爱玲为品牌为文化符号的消费活动。创作名家变成了文化明星,文学名作变成了市场精品,欣赏张爱玲变成了消费张爱玲。过渡“消费”张爱玲的结果,是张爱玲被平面化、庸俗化。  相似文献   

19.
近五年来,关于张爱玲散文的研究硕果累累。该文从张爱玲散文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张爱玲散文的本体研究以及张爱玲散文的比较研究这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整理,以期能为当前的张爱玲散文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小团圆》是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的最后一部长篇自传小说,自其出版后,就引发了学界热烈的讨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把焦点集中在了"自传"之上,将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与张爱玲的个人经历对号入座,进行对比研究.事实上,过分地强调自传性将无法避免地伤害到作品本身所包蕴的意义.文章将焦点瞄准在"小说"之上,自作品本身出发,分别从大与小、爱与恨、圆与缺这3个角度切入进行文本细读,于大时代变革下的浮世苍生、情感交织缠绕的痛苦之浴和有意为之背后的相反相成这3个层面剖析《小团圆》中的矛盾性书写,解读张爱玲笔下建构的独特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