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道德哲学被公认为是“重义轻利”的道义论。然而,当我们考察中国传统道德的概念以及为德的目的、价值、动力、调控手段和约束机制时,我们会发现,在道义论的大旗下,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仍然隐含着功利主义思想。道义论遮蔽下的功利主义道德传统,一方面使道义论的道德要求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践履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使现实生活中的功利追求、感性欲望被控制在道义、理性的轨道上。但是,道义论遮蔽下的功利主义道德传统带有某种“欺生性”、“他律性”、“非纯洁性”的特点,成为“聪明人的远虑,”失去了道德固有的理性自觉、情感自愿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功利主义和道义论是西方社会两个最重要的道德哲学流派。作为当代西方道德哲学的两个最基本的理论趋向,功利主义与道义论在相互辩驳、相互争斗中发展和嬗变。两者的对立体现在不仅各自的范畴体系和理论内容不同,而且在众多伦理问题上两者观点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同时,在相互诘难中两者又不断相互接近、相互融合,两者之间同样存在诸多共性乃至理论一致性。当代的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的这一发展,使得超越两者的对立并最终走向统一成为可能。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的统一,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面对道德冲突:功利与道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晓平 《学术研究》2004,3(4):45-50
功利主义和道义论是道德哲学中互相对立的最重要的两个理论派别。现代功利主义吸收了道义论的合理成分 ,区分行为功利和准则功利 ,从而将道义论容纳在准则功利之中 ,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功利和道义的统一。笔者赞赏新功利主义的发展趋势 ,并从行为功利和准则功利相统一的立场出发 ,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道德冲突现象 ,其中包括人体实验问题、胚胎权利问题和生态伦理问题 ,等等。  相似文献   

4.
朱海林 《兰州学刊》2006,(9):20-21,141
自爱是德性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利己是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人性论基础。人性自爱与人性利己的差异,预制了德性论与功利论伦理思想的迥异。可以说,德性伦理学与功利主义伦理学在道德的目的、道德原则以及道德评价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差异甚至对立,都是基于对人性问题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伦理中,作为道德关怀对象的生态实体究竟应该是生物个体还是像群落或生态系统那样的整体,生态中心主义与生物中心主义一直存在分歧。这要归结于生态学无法解决的一个哲学缺陷:具有本体论地位的生态实体的尺度划分的差异。如果从伦理学理论出发,一定程度上能规避这个缺陷:在功利主义的视域下,生态中心主义与生物中心主义是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殊途同归;在道义论的视域下,维系了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间的张力;在美德伦理的视域下,形成了建构生态道德共同体的环境美德伦理共识。当然,从不同的伦理视域审视生态实体,功利主义、道义论和环境美德伦理也各自存在缺陷,但不妨碍得出个体的生态实体观是传统的还原论思维,整体的生态实体观既具备生物中心主义的解释力,又可为生态伦理的理论建构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的道德目的论析评王进学(中共商丘地委党校)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生产力标准的提出和对效率、经济利益的强调,功利主义已成为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在我们这个道义论伦理传统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国度里,功利主义也不...  相似文献   

7.
功利主义与经济改革析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疑难所在 功利主义是一种典型的伦理学说。在中外伦理学史上都曾出现过这种伦理观念,但作为一种系统的道德理论形态则正式产生于18世纪的英国,在当代西方仍有发展。然而,功利主义并不只是西方伦理学的专利,历史上不同的伦理文化传统、不同的民族或阶级道德都有自己的功利价值学说。毛泽东就曾申明:“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866页)。从理论上看,功利主义是一种道德价值论,与道德义务论或道义论相对。其基本对立在于: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8.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理论转向具有特定的经济政治背景、理论传统和一定的专业技术条件.所谓边际效用论引致收入均等化和平均主义的论断具有荒谬性、虚伪性和欺骗性.效用论与功利主义是对孪生子,边际效用原则的引入,进一步加剧了主观效用论的功利主义指向.  相似文献   

9.
西方规范伦理学的三大理论,即功利论、道义论和德性论,不但互相排斥,而且各有无法自愈的弊病。究其病因,在于三者都是片面的规范伦理学,都藐视既有道德,所主张的道德原则也都不是既能容纳品质规范,也能容纳行为规范的一级道德原则。据此诊断,对三者的疗救方案就是将它们都作为完备性规范伦理学的部分性理论,进行位置和功用的重置。其中,德性论负责研究德性,其德性原则应为"要有德性"。道义论和功利论则是德行论中用于特殊行为选择的方法性理论,前者为是否可以在某些时刻违反道德规范的问题提供指导原则,后者为如何应对道德困境提供指导原则。经此重置,三种规范理论不仅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且它们原有的弊病亦随之消失。可是,如果世上并没有既能蕴含品质规范也能蕴含行为规范的道德原则,那所谓完备性规范伦理学就不会存在,对三种规范理论的病因分析和疗救方案也就失去依据。事实是,已有的"人本伦理学"就是一种完备性规范伦理学,它提出的人本道德原则就是这样的道德原则,因为其关于做人和做事的根本要求,就既蕴含品质规范,也蕴含行为规范。不仅如此,它还能同时满足一级道德原则所必备的其他条件,并且其中一条关于至善的规定,也是唯一和至善所应有的四个特征相吻合的至善。所以,人本伦理学及其道德原则是唯一正确的完备性规范伦理学和一级道德原则。既然完备性规范伦理学及其一级道德原则确实存在,而且是正确的,那前述关于西方三种规范理论的诊疗就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相似文献   

10.
西方对黑尔道德哲学的研究多是反驳和批评性的意见。虽然黑尔在道德语言、道德思维、功利主义论证等方面提出的很多观点确实还存在一些不足,但他对功利主义理论的改造却是值得注意的,这恰恰也是之前西方学者对其道德哲学研究所忽略的。对黑尔功利主义与义务论相结合的思想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网络伦理学基本理论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伦理学的道德理论视角主要有:功利论(目的论)、义务论(道义论)和德性论(美德论).功利论注重行为善恶的后果,义务论着眼于行为善恶的动机,而德性论注重道德行为主体本身的品德.对于网络伦理学而言,虽然功利论与义务论都是道德问题论证的有效方法,但是它们都存在瑕疵或矛盾.网络伦理学的构建应该选择德性论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功利主义以资产阶级功利主义与共产主义道德的革命功利主义最为典型。功利理论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的这两种典型形态之间存在着批判继承的关系。由于二者运用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立足于不同的理论高度与社会基础,因而有很大差异。下面从理论基础、道德原则、道德评价三个方面剖析其区别,采取的大致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朱菁 《学术月刊》2013,(1):56-62
依据认知神经科学关于道德判断的一系列研究,并援引道德心理学的一些相关研究的结果,加西华·格林(JoshuaGreene)试图表明,人们通常做出的符合道义论的道德判断大多是情绪驱动的产物,而符合后果论的道德判断则多是理性推理的结果。格林认为,这种情况对以康德伦理学为代表的理性主义道义论哲学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认知科学关于道德判断的实验研究表明康德伦理学是错误的。然而,虽然格林富有创意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对道义论哲学构成了足以引起重视的挑战,但由于他在推理和实验设计中存在重要的疏忽,忽略了人们在他所谓"非切身的"情境下仍然有可能做出符合道义论的道德判断的情况,致使他在推理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因此,格林对道义论哲学的攻击是不成功的,认知科学尚未表明康德伦理学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论密尔的功利主义道德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密尔的功利主义道德标准郭夏娟(杭州大学政治系)19世纪中期英国著名的功利主义伦理学家约翰·密尔,因以新的姿态重倡功利主义原则而在西方伦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顺应时代需要,修正传统的功利主义理论,对功利主义道德标准重作解释。从功利主义道德标准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乔法容  马越 《中州学刊》2012,(3):118-122
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关注社会道德到关注个人品德,个人品德建设从关注道德规范到关注行为者本身的品质、德性、品德,研究的重点和德性伦理学不谋而合.与功利主义伦理学和康德义务论伦理学两大规范伦理学理论不同,德性伦理学聚焦行为者本身,重视行为者的品质、品德和实践智慧的养成.全面深入地探讨个人品德建设,需要规范论与德性论以及不同伦理理论范式的对话、互补与会通.  相似文献   

16.
康德以"绝对命令"为核心构建了道义论的道德哲学体系,认为对于道德情境的判断完全是经过理性的推理产生的。但是格林以自身的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为基础,认为人们在面对"切身"和"非切身"两种不同的道德情景时会相应做出符合道义论和结果论不同的判断,从而对康德的道义论观点进行了反驳。但是朱菁列举了在"非切身"的情况下人们会做出道义论的判断从而表明格林对康德的反驳是不全面的。本文认为无论是格林对康德的反驳还是朱菁对格林的批判都是存在问题的,格林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的理论并没有对康德的道义论构成威胁,而朱菁对格林观点的批判实际上也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7.
如果以道德的一级本质为基点,对中西传统伦理文化进行比较,那么,道德本体论恰是中国伦理学传统的主流;道德工具论则是西方伦理学传统的主脉。道德本体论视道德为宇宙之本体,视人为道德之工具,强调道义的至上性与超功利主义。与之相对立,道德工具论在人与道德的关系上,确立人的中心地位;在历史与道德的关系上,坚持历史本位主义,肯定道德作出适度妥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罗尔斯在洛克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了自由主义理论,形成更为完善的规范自由观。国内学界在讨论罗尔斯对古典自由主义的修正时,更多的是关注他对功利主义的驳斥,或是对照伯林的两种自由观加以界定,或是关注其理论背后的根本来源以及由此带来的误读后果。本文主要关注的是罗尔斯《正义论》中自由的特有内涵,一是在道德法则和自由规范上的突破,二是树立正义原则,突出自由的优先性和基本自由的序列,藉此成功回应功利主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当代功利主义分为两派,一派是“行为功利主义”,另外一派是“规则功利主义”。行为功利主义能够给道德提供功利主义的解释,但是它不符合人们的道德直觉;规则功利主义符合人们的道德直觉,但是它不能给道德提供功利主义的解释。为了克服这种困境,黑尔提出了“双层功利主义”。双层功利主义把道德哲学分为两个层面,即直觉的和批判的。在直觉的层面,人们可以像规则功利主义者一样思考,并且按照初级道德原则行事。在批判的层面,人们可以像行为功利主义者一样思考,并且基于功利最大化来选择初级道德原则。虽然黑尔认为这种双层功利主义是一种合理的道德理论,但是它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道德体系中的操作标准,应是规则功利主义与社会公平原则。其立论根据可以从道德本质伦、道德功能论、道德结构论三个角度来考察。上述原则对于政府的现实要求是:1.在引导人们进行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尽快制订新的行为规范体系;2.规则一旦形成,政府应率先遵守。对个人的现实要求是:1.服从社会规则,2.发展需要层次。在功利原则与公平原则存在冲突时,应当:1.考察冲突是否真正不可调和;2.冲突确实存在,只能采取功利优先的立场;3.在社会政策方面,对因这种冲突作出个人牺牲的社会成员,应予以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