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象提出"安任之道",是对君主专制的明确否定,是为了证成无为政治.这一提法是他对道家思想的深刻领悟,证明郭象对庄子哲学并未做出所谓的根本扭转.事实上,郭象对道家的无为观念做了历史上最为清楚的阐释.学界以崇有抑或崇无为标准,把儒道两家对立起来,并称郭象统一有无、会通儒道,未尝不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2.
黄老道家形成于战国末期至秦汉之际,假托、推崇黄帝,以老子之学为核心思想,兼采杂揉阴阳、儒、墨、名、法诸家学说要旨,对早期道家消极“无为”主义进行改造和扬弃,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提倡发挥人的主观  相似文献   

3.
儒道两家社会思想之分歧 ,可以用要不要仁与义的社会生活原则来概括。将儒家所述“大道之行”的时代说成是孔子的一种理想是不对的。老子孔子都讲到法自然和无为的政治 ,其具体旨趋虽大不相同 ,但又都包含了反对苛政 ,强调统治者道德在政治中的决定作用的意义 ;韩非则极力推崇权势和法律刑罚及权术的作用 ,这种学说在实践上导致了秦的暴政的发生。在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上 ,儒道法三家都认为控制人的欲望乃提高德智修养的起点。文章主要就老子、孔子及韩非之学谈一下先秦道家、儒家及法家思想之异同的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郭象将性分的观念与无为的义理相结合,将无为阐释为顺性而为,表现在政治上即是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但无为政治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圣人之力.郭象将无为贞定于性分,实上通于其适性逍遥的理论,并试图由此达致人的自由的实现,使无为从老庄超越的境界形态转化为现实的实然形态.郭象的无为政治观是道家无为思想的重大转折和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吕箐雯 《船山学刊》2022,(6):108-116
“无为”是周敦颐《通书》中重要但易被忽视的思想之一:“无为”包含着“诚”的本体论映射,不仅是对“诚”之性质的描述,也是对“诚”之发用结果的阐释;作为修养工夫,“无为”亦继承了儒家原有的修养路径,其“有意之无为”与“自然之无为”的双重路径是普通人朗现“诚”这一本体、为圣成贤的重要工夫。同时,《通书》之“无为”虽然在表面上有着较强的道家哲学意味,但其与《老子》之“无为”仍有区别,二者对普遍化的仁义礼智与礼乐教化的态度不同,此亦反映了周敦颐的儒家立场及其“融道入儒”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无能子>为晚唐无名隐士之作.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坚持无为,追求平等社会理想,批判圣人造作,谴责追逐物事、名利、富贵,反对战乱.在国家政治上强调无为而治、君臣平等;对权谋、以暴易暴持否定态度.个人政治行为上,强调以无为为本,持"独善"、"兼济"思想,否定"恃己以黜人"、"废人全己"、"矜己疵物",倡导"达节"."无为"、"无心"任自然"、"齐万物"是其的政治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作《别东鲁诸公》,是天宝四年李白将离开东鲁南下漫游吴越时,赠给友人的一首诗。这是一篇抒情佳作,最能代表李白诗歌思想和艺术特点的名篇。李白一生政治道路坎坷,思想矛盾复杂。他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又有较深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追求的愿望,他对封建统治者时时抱有幻想,但当理想破灭时,他那种虚静无为,反对羁约的道家思想就占了上风,于是又“富贵  相似文献   

8.
郭象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象的政治哲学意在融合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其内在逻辑是:以援道入儒的理论形式化解政治世界的信仰危机,希望在哲学与政治之间保持一种健康的张力性关系,进而以一种理性清醒的方式妥善处理现实政治生活的缺陷,最终达到美好的生活愿望。通过郭象的努力,才真正使得道家的无为政治有了在现实社会中具体化、实践化的可能,同时道家思想也在魏晋时期产生了某种自我发展和调整。  相似文献   

9.
聚焦于民之心性,“因民之心性而化导”,是《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根据现实需要融合百家之长,从对人性的重新阐释出发,影成的独特的“神化”文化思想,是特定历史背景和政治现实下,淮南王的思想反映,是道家思想在特定时代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从“无为”到积极“有为”的内在历史变迁.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
“无为”作为先秦道家基本点,被视为其“出世之学”的重要体现。但老庄从未离开现世,他们都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与态度,并希望自己的政治理想能够在“人间世”得以实现。而从“无为而治”的角度,老庄的政治哲学体系呈现出一种美的展开。当我们回溯到原初的政治哲学与文化生活时,实现理想的人类生活,可以算作政治的根本目的,就此意义而言,这与美学的根本目的具有一致性。由此我们可以寻求到“政治关学”的概念。而道家的政治美学,外在为“无为而治”,内核是一种呈现之美。它的通达,最终是为了能够实现其至德之世的理想人类生活。  相似文献   

11.
道家是先秦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派,前期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后期以慎到为主要代表.早期道家有"法治"理念而无"法制"思想,到慎到这里就不同了.慎到的思想是联结道家与法家的一个关键环节.<慎子>中集中体现了以下四个观念:一是崇尚天道,二是认为"法制"是对天道观念的社会转化,三是主张建立在公义基础上的法制应该坚守,四是主张在实践"无为"过程中特别关注"势"的作用和力量.道家从老子、庄子发展到慎到,人间化的色彩越来越浓厚,最终演变为积极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管理之道,是中国几千年管理思想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的管理之道;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学习西方先进管理技术,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先进理念而建立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管理之道.内涵有两个层次、五种境界.管理境界的划分是从政治觉悟、社会责任、经济效益、文化建设、环境文明等综合因素,以“二五之精”为依据划分为生存型、效益型、事业型、为他型、无为型五种境界.前四种均属“有为”层次,后一种属于“无为”境界.“有为”与“无为”是辩证统一的一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3.
老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观念是以其政治理论为基础的.由于老子的政治理论为"君人南面之术",以"清静"、 "无为"为旨趣,因而他对文学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就文学观念发展的内在理路而言,老子的文学观念与孔子的文学观念正相反对.如果说孔子所提倡的文学即文教,企图以西周传留的礼乐文献和礼乐文化来教化人民,那么,老子所提倡的道学则是道教,即以先王传留的道论为旨归来影响人民.老子揭露礼乐文化对社会政治和人的自然本性的戕害,为人们理性对待礼乐文化和深入思考儒家文学观念提供了思想武器,补充和修正了儒家的文学观念,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展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王弼本着道家特别是庄子的精神对儒家的思维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深化改造,与其说是“援道入儒”,不如说是“以道解儒”。在深入把握道家形而上学精髓和实质的基础上,王弼以概念思辨的方式理清了“伦理学”和“伦理学之后”的关系,制定了以“体用”“本末”为基本骨架的解释策略,建立起了一个从“崇本息末”上升到“崇本举末”、以形而上之道带动形而下之器的、最显理论深度同时又具备最大理论包容性的道家实践哲学体系。他的“以无为本”的模型论以及在此之上所阐发的“言、象、意”之辨,使道家哲学超越了老子式的警句格言和庄子式的寓言故事,可以视为道家本无论在语言观上的新发展。这种成就不但是在他之前的玄学家们无人达到的,也是在他之后的玄学家所不可企及的。  相似文献   

15.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具哲学气质的智者。老子的哲学以自然之道为基础、以德之修养为枢纽、以人之生存为核心、以无为之术为旨趣,形成了自家独特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6.
洪卫中 《兰州学刊》2010,(10):168-170
梁元帝萧绎的思想较为博杂,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他的道家"无为"思想。这一思想表现在他的人生观、处世态度、学术思想和治国理念上,对他后半生的成败几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萧绎对卜筮和巫术、占星术的坚信在他的后期对其道家"无为"思想又起了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蜀学早期重要代表的苏辙,在北宋中期,从早年极积主张变法到后期反对变法。对此,深究其因有三大方面,一是与“熙宁变法”的反对者欧阳修、张方平的恩怨关系;二是与变法执掌者王安石在变法的方式、方法、立场上存在根本分歧;三是受道家、道教的自然无为哲学思想和与民无争的政治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篇以众生为教育对象的哲学篇章,《庄子》中包含了道家至深的教育智慧。沿着《庄子》对“大宗师”的界定所引申出来的路向,《庄子》的“师道”哲学分别于“道之维”和“人之维”开显出来。道之维“以道为师”,将抽象之“道”作为终极的人格化“宗师”而学习和效法,强调顺化无为,任生命个体率性生长,反对来自世俗矫伪的异化,追求教育的生命本旨以及天人合一的智慧境界。人之维则通过作为教师的非众生相的出场,体现道家异于常俗的“为师之道”,也就是“师德”:方法上的以退为进,无为而为;人格德行上的德充于内,形忘于外;风格上的“真人”特质与趋向。就其关系而言“人之维”师德哲学实为“道之维”师道哲学的贯注、开显和落实。  相似文献   

19.
论“无为”思想的学派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虽由道家最早提出,但并非为道家所专有。从先秦到汉初,除了道家使用这一哲学范畴外,儒家、法家和黄老学派站在各自的学术立场上,也都讲“无为”,只是对“无为”的诠释有所不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20.
儒家和道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两个主要流派,它们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独到的见解,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以及现代社会政治构建都有深刻的影响.儒家的和谐思想的精髓主要表现为身心和谐(自我和谐)、社会和谐(政治和谐)、中庸之道(人际和谐)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几个方面;道家关于和谐思想的精髓主要体现在自然无为、道法自然、相反相成、“柔弱”之道等.儒道两家对和谐的理解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但都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