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自觉与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意识的凸显,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强音,但却因理论能力、学科壁垒、视野局限等因素的制约,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理论自觉,因此,应积极推进从学科建设为导向的研究模式向理论自觉为导向的研究模式的转变。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自觉的根由在于,中国道路或正在生成的中国模式与同样变化了的世界历史时代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新的把握与阐释。中国道路是现代中国选择并借助于马克思学说所成功开启的世界历史的新的展开方式,是一条异质于西方资本主义、物化逻辑及其民族-国家模式但又展现人类未来文明方向的新型现代化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的现代转化是本质同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从问题意识到理论自觉转化的结果。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更为复杂的时代课题,尤其需要理论自觉,并在创构与中国道路及其中国模式相匹配的实践哲学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相似文献
2.
促进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社会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社会学来说,总结过去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规划将来,以便更好地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转型服务,为增进我国人民的福祉服务,为健康发展社会学学科服务.这也是我们中国社会学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一种形式.而要正确把握现在、规划将来"理论自觉"就显得十分重要,也不可避免.在此我们想从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特别是从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之间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入手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4.
从涉入社会学研究以来,郑杭生始终以高度的“理论自觉”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两种形态的理论发现,以及“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的主张,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解决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他在对辩证法和实事求是等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的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持续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构建等方面,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当前资本主义危机,都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空前有利的机遇,坚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中国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格局中由边陲走向中心、提升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从学科史的角度看,郑杭生的学术历程对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和繁荣发展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无论在诸如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及社会互构论等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及社会学中国学派的创建方面,还是在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建构及实践方面,无论在对西方学术话语霸权的反思批判和社会学理论自觉方面,还是在对促进中国社会学学科融合与学科繁荣等方面,郑杭生的学术贡献都是巨大的.特别是理论自觉思想,尤为值得我们总结和学习,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2012年2月29日,中国社会学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会于中国人民大学,庆祝郑杭生教授从教50周年暨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正式成立。与会嘉宾,或感言一段,或撰文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法治发展与本土文化理论资源的关系,学界一直以来都有不少争论,其中如何对待儒家理论是一个焦点。儒家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其在历史上的生命力,来源于其对历史中国制度需求的理论供给。在国家治理的视野下,当代中国面对许多与历史中国一样的问题和需要,因此儒家理论仍具有被继承和创新的可能性。沿着儒家解决历史中国的制度需求所提供的制度方案前进,利用社会科学研究,拓展儒家理论在当下的生命力和解说力,实现其与现代法治的有效对接,从制度方案、意识形态,乃至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大视角下推进儒家理论与现代法学的对话,同时以世界的视野审视中国,直面、关注和回答中国的现实问题,是中国法学理论自觉的应行之路。 相似文献
8.
一、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是大国崛起与民族强盛的鲜明标志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都与其理论自信与自觉密切相关.强大的国家、兴盛的民族必然拥有与之相匹配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中国文明为何成为唯一没有断裂的四大古文明,并且影响力愈加彰显?这主要得益于我们的先人一直以充分的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坚持以我为主体,广纳百川,泱泱大气,终于造就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灿烂的中华文化.试看恢宏的大唐盛世,既有玄奘披荆斩棘西天取经,又有鉴真历尽艰辛东渡传道,都城长安吸引着世界上无数求知者渴望的目光. 相似文献
9.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了三大思想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思想文化。以何种方法和评价标准来整合这三大思想文化资源,成为以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努力探索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正确对待三大思想文化资源的学术范式。“马学为宗、国学为根、西学为鉴”是这一学术范式本质特征的综合体现。是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0.
在任何一种较为发展、较为成熟的学术活动中,理论总是构成其本质的核心,构成其一切展开形式围绕着旋转的枢轴。因此,对于当今中国的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来说,只要其学术的自主性被揭示和表达为一个真正的问题,那么关于其理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中国话语体系,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点,是践行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任务.首先,文化自觉,认清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语境.找准中国话语体系在世界话语体系的定位,客观评价中国发展和中国话语,在改革、发展中辩证地看待“现实的合理性”和“合理的现实性”,丰富中国文化内涵、提倡“中国主义”,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中国形象.其次,理论自觉,在竞争中建立中国话语体系的领导权.防止理论缺席,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要有国际文化视野和本土文化立场,用全球性的话语策略阐释中国价值.最后,中国话语体系建构不是一个自我命名、自我确认就能实现的工程,而是一种需要广泛传播,被广泛理解和吸收,在实践中检验和兑现的理论系统.要以现代性、实践性和思想性为基础构建基本理论框架,要突出特色、以新人文精神扬弃旧人文主义,要融入世界话语体系,以内容创新和传播运营发出中国的声音,在竞争中夺取话语权和文化领导权. 相似文献
12.
文学自觉说是个产生于五四时期的古代文论概念,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从未停息过。学者们形成了汉代文学自觉说和魏晋文学自觉说两个主要派别。而到了新世纪,又有学者认为,文学自觉说毕竟是个西化的概念,借用到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中,也许本身就不存在合理性。本文就这些派别的观点与论据进行梳理,以期得出有建设性的概括和结论。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自觉和坚定信念,充分表明党与时俱进的品格和理论创新的自觉.当前,面对风云变幻的世情,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国情,迫切需要我们用更高的理论自觉、更坚定的理论自信,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创新是社会科学的灵魂,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高度自觉和自信,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际、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而且关系到个人生活的幸福与宁静,但是,在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时期,因为对一些理论问题的困惑和误读,以及理性主义的强势思维,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出现信仰危机。为此,我们应该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充满信心,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典范 ,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最集中体现 ,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灵魂和政治方向。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与时俱进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围绕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着力研究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努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李长春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取向,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雄心壮志.这个讲话对我们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研究、发掘和写好中国社会学史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盛世修史"的需要,是中国社会学走向"理论自觉"的需要,是中国社会学在世界学术格局中"强益自我"位势的需要,同时还是一代社会学者对历史有所交代的需要.研究中国社会学史.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在内涵上,中国社会学史是学术进程的复合体:是学术发展史,也是思想更新史,是学科推进史,也是学说传播史,还是矛盾斗争史.根据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的实际,其外延可界定为"中社会学"的框架范畴,既包含了小社会学,也包含了人类学的一部分、社会工作等多项内容.研究中国社会学史,应客观揭示中国社会学的历史进程,根据史料分析综述各学派学术观点,科学揭示中国社会学的成就与不足,把握治史的态度与原则.此外,还应注重对中国社会学史的使用和开掘:从已有的成果中寻找认识中国社会的方式和方法,发掘面对中国社会、反映时代精神的本质问题,对前辈认识中国社会的切入点进行追踪式的"再研究",传承前辈构建中国社会学的特有概念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争取实现伟大复兴的实践对中国社会学给予了三大主题引领:一是自强,救亡图强的民族抗争,促使中国社会学从逆境求生中寻求学术自强;二是自觉,发展道路的曲折探索,促生中国社会学在思想交流碰撞中走向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三是自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巨大成功,中国社会学也迎来在古今贯通和中西会通基础上的学科自信。中国社会学以往既坎坷曲折又波澜壮阔的学科历程启示我们,在新时代,欲要崛起于世界学术之林,中国社会学必须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所引领的主题,回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出的时代之问,在总结丰富的民族复兴实践经验基础上,大胆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社会学。 相似文献
19.
将天人合一理念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之中,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客现形势.中国社会学的研究应本着文化自觉的态度,用天人合一理念扩充社会学研究思想,丰富社会学概念的内涵,拓展社会学研究体系,最终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