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Feminism”传入中国后的译名发生了一系列演变与衍生,其中包括有意或无意的曲解.从20世纪初至今,大致历经诞生期、争论期、新变期三个阶段,涉及“女权主义”“女性主义”以及污名化概念“田园女权”等译名竞争,是学界和民间性别问题论辩的焦点与疑点.通过梳理近代以来妇女杂志、妇女学译介著作、社交媒体上的女权话题,“女性主义”一词的流变脉络逐渐清晰,它与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的互动轨迹被揭示,而女性被动或主动的历史姿态也借由多元译名显现出来.从译介研究和传播研究的角度解读女权关键词的发展历程,有助于了解名词背后的现实意义,追溯中国女性主义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2.
网络的发展并不必然促进社会性别的和谐发展,网络媒体对女性身体的聚焦与凝视,建构了网络中“被看”的女性形象,这是对女性形象的一种贬损和歪曲。商业利益与传统性别观念,共同助推了这一现象在网络中的生成和发展。网络受众对此所选择的沉默方式,进一步导致网络媒体更加热衷于塑造“被看”的女性形象。运用先进的性别文化将慎独与网络规制结合起来,是在网络上塑造积极女性形象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电影百年,女性成为银幕上一道绚丽的风景,但电影在多大程度上还原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和电影叙事实际出发,探讨了1915-1949年问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内涵,对男性导演视角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女性主义的解读,发现1949年前的中国电影中,女性只不过是作为"被看"的对象,作为客体满足着男性看的欲望.作为银幕上被表达与被隐瞒的对象,她们仍然是无言无奈的.  相似文献   

4.
现代女性主义重行动轻理论,一直面临理论上的挑战。对女性主义不断反思,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是女性主义在当代发展的一大关键。一、“新关系论”作为分析哲学“对思想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纠正女性主义性别分析中的片面性;二、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关于平等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分析,现代女性主义的性别研究,同样不可忽视这些新的理论成果;三、女性主义将“空间”和“场域”理念引入性别研究,同样具有突破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颖 《浙江社会科学》2012,(5):145-148,160
影视作品中的"凝视"是编导主观意图的体现,常常带有鲜明的性别色彩。在男权影像中,女性总是被"凝视"、被消费和被规约,而女性主义影视则以破坏男性视觉快感的方式来颠覆传统男性文本对女性神秘化、妖魔化的想象和叙述。然而长期处于传统男权文化结构中的女性主义导演,有的摆脱不了潜意识中的男权阴影,有的又激进地极端排斥男性,这都导致了女性"自塑"的举步维艰,女性的自我形象也不免存在或过度强势、或模糊脆弱等明显的先天缺陷。  相似文献   

6.
在海峡两岸当代女性小说中,由叙述视角所表明的性别立场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他看”,即以男权价值观规约女性,弱化、消解女性的主体性,凸显的是性别霸权;二是“她看”,则是以女性主义立场审视男性和观照女性自我,关注和探索两性共同面对的生存与精神困境,在平等的基础上建构男女两性的主体性.从“他看”与“她看”的纠缠和更替中,传递出女性冲破男权文化规约、构建平等和谐两性关系的意图与努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涌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历社会历史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性别诗学等发展阶段,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急需反思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转向“文化诗学”,即以“社会身份新疆界说”为基础,把文化批评与文学审美相结合,将取代性别诗学成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研究客观上推进了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女性意识的强化,但女性主义本身作为西方文化思想运动的一部分,它所提出的倡议与口号始终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有着性别观念上的矛盾,而矛盾的源头则来自于中西哲学精神的差异——“道”与“本体论”的根本区别,以及“一体”与“两分”的形态差异。如果不能将女性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及文化环境结合起来,女性主义不仅不能实现它本身所试图达到的积极作用,而且还会被社会边缘化甚至被一些境外势力所利用。因此厘清中西性别观念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哲学根源和思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这将有助于我们看清目前在中国流行的女性主义观念、口号和“行动”背后的根源,从而摒除一些不符合本土文化精神的概念和逻辑,同时吸收一些符合本土现实需要的思想,以推动女性主义理论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双性同体”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双性同体”观为切入点,审视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伍尔夫通过对历史与文学史、男性与女性的对立的思考,大胆解构传统男权社会与文化对女性的压抑,超越性别对立与限制,重构女性价值观,并提出了理想的创作心态与人格:“双性同体”。本文试图揭示并评价伍尔夫“双性同体”观在女性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隋少杰 《河北学刊》2007,27(1):233-237
弗洛伊德思想在为女性主义所解读并利用之时,经历了从对之简单否定到逐渐肯定的过程。作为父权性别文化建制的形象阐释,它使得“社会性别”成为女性研究的核心范畴和理论基础,并开启了对父权制成因以及性别主体性文化生成的关注与探索。但“社会性别”的确立也因此抽离了两性自然差异对其得以形成的重大影响,致使女性主义的思想误入父权制话语实现的歧途。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再次证明了其思想的复杂性和前瞻性,他对人类“双性人格”潜力的发掘,揭示了人性的超越本质,为女性主义精神走向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立足于影片《2012》反观“反思现代性”的三种模式。《2012》给出的是危机叙事的一种类型——风险模式,而对《2012》的指责隐藏着现实主义式的“现代性反思”。另外,在当下的讨论中,还有人将“风险”机制带来的某些弊端转换为“娱乐之罪”,因为一旦“现代性反思”“展示”,那么“反省”将会被消费覆盖。风险、娱乐、现实主义等反思的三种模式在物质与精神、批判性的有效性等问题上产生别有意味的差别。当然,“反思现代性”方式的多样化仍旧是现代性社会风格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社会性别”——社会学“他者”的研究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南方论刊》2009,(3):51-52
文章从社会学文化制度建构的角度,阐述了社会学研究者“他者”研究立场的重要性。并提出“社会性别”研究者应该将社会性别作为一种被建构的文化制度,以“他者”眼光切入研究,才不会陷入研究误区。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一生对中西学术文化的认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但始终是以文明的视角为出发点, 从域外反观国内来进行比较研究的。在日本时期,他认为文明进步的“总因”在于思想自由,批判中国学术缺乏自由传统;游历欧洲后,则提出重新审视中华文明的价值,并进而力倡中西化合,发展民族新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中国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金丹元  曹琼 《社会科学》2007,(12):171-180
"女性主义"的话题在电影学界、文化界都有颇多涉及。如何对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及其与中国当代电影的关系做出合乎实情的梳理和探讨,当下有必要重新认识中国电影中所涉及较多的几个女性话题,文章重在对"看与被看",性别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变迁,性别意识、性别无奈与生态平衡等命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藉此对当下中国女性题材的电影创作及其文化内涵进行系列性反思。  相似文献   

15.
卫泽 《晋阳学刊》2006,(1):113-116
英美批评是一种社会——历史批评,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指导意义有如下数端:第一,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中国女性写作的意义首先在于性别的觉醒。第二,受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姊妹情谊”(sisterhood)论的启发,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群体意识也在觉醒。第三,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大众视角启示着中国女性写作早日摆脱精英圈套。第四,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反抗男权的彻底性,应当为中国女性彰显自省自强精神之圭皋。  相似文献   

16.
从近年电视剧《潜伏》的白日梦情结,反顾上世纪70年代麦克罗比的少女杂志《杰姬》分析,由此来切入后现代女性主义,可以发现它的立场是,以往女性主义的全部策略,都是建立在“女人”这个一成不变的范畴之上,故而后现代女性主义是以颠覆传统性别、性向中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社会等级秩序,引为己任.诚如朱迪斯·巴特勒所言,今天对妇女的歧视仍在继续,但是性别研究也关注性别身份等一系列新问题.这可见,在后现代女性主义看来,性别歧视的对象,已经从笼统的妇女,转移到形形色色的“第三者话语”了.由此关注这些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事实上也成为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新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艾德里安娜·里奇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兼批评家,也是西方性别理论的开拓者之一.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是其核心思想之一,这一思想是其个人际遇、社会历史文化和理论语境合力作用的结果.本文在女性主义批评的经验论和当代性别理论的观照下,结合里奇的一些诗歌文本,分析该思想的蕴涵与缺陷.一方面,里奇挑战父权制和异性恋霸权,质询现存权力结构下性别身份二元对立架构,提倡“女性认同”,思想具有难以掩饰的激进主义锋芒;另一方面,她设想的“女性认同”以及提出的“女同性恋连续统一体”等概念,极力将女性/女同性恋理想化,而将男性/异性主义他者化,落入了女性主义经验论的偏见与悖论之困境,也偏离了当代性别理论注重性别身份复杂性的主旨,实乃乌托邦理想.在当下中国学界对性别身份问题仍然高度关注的背景下,对里奇的思想进行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观念、思想、视野和方法的女性主义 ,其之于世界、人类的意义有三 :对男女权力分配不均及女性沦为附庸、他者的不公正境遇进行批判 ,反抗性别歧视和贬抑 ,并对现行男性中心的权力结构、父权制历史文化传统进行清算、颠覆和解构 ;纠正由单一的男性视角书写历史、构建文化的偏差 ,弥补父性原则下对女人及女人活动的排斥和疏漏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精神立场灌注到文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和政治、经济、历史等领域的研究中 ,共同构筑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宏富与精彩 ;“双性人格”、“双性共体”成为男女两性新型人格和新型关系发展的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后半叶,西方女性主义者开始广泛地关注恩格斯对妇女问题的研究。恩格斯对于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妇女解放出路的分析及其研究妇女问题的理论资源和方法是西方女性主义者主要关注的议题。从近些年来西方女性主义者激烈地论争恩格斯的研究成果看,对恩格斯的解读呈现一种从“盲目排斥”到“理性批判”的转变,并逐渐削弱恩格斯的“邪恶成分”。这一转变让恩格斯被遮蔽的部分不断被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史巍 《晋阳学刊》2014,(3):65-69
马克思的"摘要"和恩格斯的《起源》都是探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关系的经典之作,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集中探讨社会性别问题的典型作品。然而,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性别理论研究者,特别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研究者的眼中,两部作品却是截然分开的,后者的受重视程度空前,被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研究的"圣经",而前者相对是被忽视的。事实上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逻辑关联和思想关联,将这一关联揭示出来,对于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性别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