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仪式作为传达观念意识的一种方式,对人们的意识行为和思维方式有强烈召唤和规约作用。仪式意象书写作为鲁迅小说《祝福》里的一种重要叙事手段和叙事策略,是文本意义赋予和内涵阐发的途径。小说《祝福》以祥林嫂的现实存在和可以预见的未来存在为视角,以仪式意象为载体,通过仪式描写来审视祥林嫂的存在现实,直抵当时女性存在的生命伦理与现实遭际。《祝福》的仪式意象书写反映了封建礼教吃人、社会历史吃人、人吃人的普遍社会现象,揭穿了作为被"吃"者的虚幻自我存在感和自我维护方式,表达了对人的二律背反存在和"圆满存在"的探寻和追问。鲁迅通过仪式意象书写表达了对旧社会中国妇女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相似文献   

3.
隔膜是鲁迅小说的一个共同的关键词,而《祝福》中的隔膜显得尤其突出。在《祝福》中,隔膜因其多重性显现出少见的复杂性,也因其平常性而呈现出异常的残酷性和深刻的普遍性。《祝福》以主人公祥林嫂为叙述视角,复制了祥林嫂与婆婆、与鲁四老爷、与鲁镇平民、与启蒙知识分子、与自我主体之间的多重的平常隔膜,渲染出病态社会中的正常悲剧,完成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写作立意。平常隔膜的复制生长成了《祝福》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唐东堰 《东岳论丛》2011,32(1):79-82
以往的《祝福》研究大多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直接促使祥林嫂死亡的,按照文本的暗示,应该是"灵魂有无的问题"。"灵魂有无的问题"或者"生命意义问题"在鲁迅1924-1925年间文学创作中反复出现,它背后隐藏着鲁迅深重的危机感。鲁迅正是借助祥林嫂的悲剧传达出了他本人对生存的独特体验和对自我精神困境的体认,并试图寻找摆脱生存困境的精神出路。《祝福》的重新解读对于理解《野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辱骂伤破了我的心。我又满了忧愁。我指望有人体恤,却没有一个。我指望有人安慰,却找不着一个。———《圣经诗篇》“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祥林嫂反复向人诉说她凄惨悲愁的故事。起初还很有效,男人会收敛了笑容走开,女人们会赔出许多眼泪。但后来她一再说,大家就厌烦得头痛。“我真傻,真的……”“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别人打断她的话,不仅没有了同情反而充满不屑、鄙夷。“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  相似文献   

6.
江南乡村的躁动:作为文本和历史场景的鲁镇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祝福》等小说文本作为历史场景,采纳人类学的方法,结合鲁迅本身的宗教观与思想发展状况、当时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史线索,探讨其中隐含的儒教、道教、佛教与基督教的“宗教潜对话”命题。  相似文献   

7.
许凤才 《中州学刊》2006,(4):220-225
深挖一切腐朽、反动、黑暗势力所赖以生存的主要基地和根源———封建礼教;热烈讴歌中国社会的筋骨和脊梁———劳动人民;努力从社会的各个侧面去描绘20世纪初叶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心理以及理想和追求,这既是鲁迅、郁达夫小说的共同点,也是两人小说创作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杨美化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3):72-73,53
本文对《吉姆爷》中印象宅义的道德内涵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9.
朱庆华 《江汉论坛》2003,3(5):98-100
《祝福》与《一生》均是“五四”文学中揭露封建礼教残害妇女罪恶的上乘之作,《一生》是小说界对封建礼教的第一声喊叫,《祝福》则是对礼教最沉重的致命一击;《一生》是现代白话小说拓荒期的佳作,技法的幼稚在所难免,近于速写,《祝福》则是现代白话小说的圆熟之作,艺术上已臻炉火纯青之境。《祝福》是对《一生》根本性的改造与提升。  相似文献   

10.
李玉明 《齐鲁学刊》2012,(1):143-147
由于现实的巨大变动,鲁迅在一种怀疑精神的驱迫之下,由对历史和现实的否定,走向了对启蒙、人生及其价值的怀疑,走向了对自我力量的怀疑,他的自我分裂了。然而,鲁迅惊人的意志品格体现在:他又怀疑于这种怀疑,于是在一种决绝的寻找中,在一种悲剧性的承担中,鲁迅力图确证自我,并进而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他的自我重新聚合了。——这整个过程,是人类历史上罕有的炼狱般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选本是从一人或若干人的著作中选出精华篇章而编成的书。鲁迅认为《文选》与《世说新语》是古代流传至今最为盛行的两部选本,前者作为选本没有任何争议,而后者则不同。《世说新语》共1130则故事,既有完全摘录于前人作品的内容,也有在前人创作基础上的润色与加工。《世说新语》在组织结构上首创三十六门,并成为《世说新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世说新语》的这些特点既有符合选本的地方,也有违背选本之处,因此《世说新语》不是典型意义上的选本,也不是典型意义上的专著。  相似文献   

12.
鲁迅《野草》中贬义色彩的青年形象有两类:其中一类的特点是冷漠消沉、无为无聊、尚未觉醒的青年形象。另一类的特点是忘恩负义、以怨报德、恩将仇报的青年夫妻形象。借这两类人物形象,鲁迅影射了现实生活曾经与自己密切交往,后又分道扬镳者。  相似文献   

13.
王秀杰 《理论界》2009,(4):170-171
文化传统中的性别歧视在康拉德的作品《吉姆老爷》中仍有体现。此部作品因此被评价为“没有女人的男人”小说。此文试图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珏儿的言行话语来证明女人并非如男人所说的“失语”与“顺从”,她们已拥有了自我与坚强,并走出了存在的边缘,向男权社会发出有力的呐喊。  相似文献   

14.
王秀杰  李洁 《理论界》2005,(12):186-187
文化传统中的性别歧视在康拉德的作品<吉姆老爷>中仍有体现.此部作品因此被评价为"没有女人的男人".此文试图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珠儿的言行话语来证明女人并非如男人所说的"失语"与"顺从",她们已拥有了自我与坚强,并走出了生命的地平线.  相似文献   

15.
王伟 《齐鲁学刊》2002,(3):47-49
《吉姆爷》是英国小说家康拉德的长篇代表作之一。它作为英国文学第一部突出的现代主义作品,一直到现在仍有很大争议。国内学者倾向于将康拉德看作一位道德家,多从道德的角度对《吉姆爷》的主题、人物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西方评论家则借助精神分析学、语言学等理论,拓宽了对《吉姆爷》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6.
论《故事新编》的荒诞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故 事新 编》由 于内 容 和形 式 的独 特性 ,一 直是 中 国现 代文 学研 究 中一 个 广有 争论 的作 品 。本 文 认为 ,导致小 说 众说 纷纭 、争 论不 休 的根 本原 因 在于 作者 对 荒诞 感自 觉 不自 觉的 追 求。这种 荒诞 感主 要 是由 小 说题 材本身 的 荒诞 性和 古今 杂 糅手 法 的运 用形 成的 。这 种 追求 ,不 仅创 造了 一 个历 史 与现 实交 织、古人 与 今人 同 台、真实 与 虚幻 相生 的艺 术 境界 ,拓 宽了 小说 的意 蕴 ;而且 化 腐朽 为神 奇 ,产生 一 种强 烈陌 生化 的 艺术 效 果;同 时还大 大 增强 了小 说的 战 斗性 ;但也 在 一定 程度 上 破坏 了 故 事新 编 整体 上的 完 美和 谐 。总 之,《故事 新编 就是这 样 一个 特殊 的存 在 ,它 显示 了一 个 杰出 作家 对 传统 的伟 大 嘲弄 。  相似文献   

17.
《长明灯》作为鲁迅“彷徨”时期的一篇小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不仅是对五四时期他所信奉的生物进化论的批判性总结,而且还直接启示着他后期启蒙道路、思想艺术和文学创作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对于1910—1920年间《小说月报》的考察,无一例外地给予署名周逴的文言短篇小说《怀旧》以格外的关注。除小说自身的价值外,与作者是鲁迅也不无关联。现有的研究成果在引用和分析《怀旧》文本时,多依照《鲁迅全集》,而很少借助《小说月报》,造成《怀旧》阐释史上的一些问题。借助《小说月报》提供的历史语境和文本形态考察《怀旧》,将鲁迅创作的小说文本与恽铁樵撰写的评点及附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不仅有助于更有效地阐释《怀旧》的文本特色和文学史价值,对于鲁迅研究而言,或许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叶当前 《江淮论坛》2012,(5):181-187
戴明扬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校注《嵇康集》,直至五十年代去世时止,倾注了毕生精力。遗著《嵇康集校注》是戴明扬孜孜从事古典文献研讨与古籍整理的见证,《校注》充分运用了吴宽丛书堂藏钞校本成果,据补《嵇康集》脱文11处共计125字;又合理运用鲁迅校《嵇康集》,为周校本指误41条,对研究鲁迅古籍整理颇有裨益。正是不倦的劳动,令这部著作成为一部文献价值颇高的古籍善本,与鲁迅校本一起成为《嵇康集》的权威版本。  相似文献   

20.
张梦阳 《河北学刊》2002,22(6):111-115
本文从中国鲁迅学史的视域纵览了吴小美和她的研究生团队历年的《野草》研究论文 ,认为他们在《野草》学史上开辟了比较研究的深广世界 ,一步步登上了学术的高境 ,以自觉的方法论意识和劲健的理论思维力在鲁迅研究特别是《野草》研究领域异军独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