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解读校园文化发展的关键 --大学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的互动是理解校园文化发展的关键.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的关系表现为隶属关系,也是主(主流或主体)文化和亚文化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它们互动的内容与性质.互动中,校园文化处于主导地位,引导和培育大学生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任务;主动学习、接受校园文化,融入、传承校园文化,丰富、创新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文化的固有特征.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语境和交流活动需要感知主体超越文化模式影响的局限 ,拓展感知领域并达成文化间的感知互通。虽然文化经验可以制约主体的感知选择、组织和阐释 ,但基于意义系统的可调适性和自觉意识的作用 ,主体仍然能够通过文化认知、心理预设和感知互动等途径培养并发展其跨文化感知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对政治系统的认同是民族地区及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然而,仅仅繁荣民族地区经济并不能完全实现少数民族对政治系统的认同,政治系统对少数民族有效的政治社会化也是培育认同观念的关键。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构建政治社会化的主体——政治系统与客体——西部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模式,以夯实客体对主体的认同观念。这是实现西部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维护民族地区稳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交互主体性是对近代建立在主体一客体二分基础之上的主体与客体关系模式的克服,它提倡一种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模式,有利于超越基于前者模式有可能出现的将“他者”视为客体而僭越其主体性的困境。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要形成民族之间协调有序的发展状态,应承认各个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在确认各个民族需要维护的核心价值观中提倡民众“参与”的自由。同时,民族自身价值观应该在一种互动的融合模式中发展。  相似文献   

5.
"双主互动"是一种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科学理念,其要义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它依据现代教学论与主体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强调教学过程整体性、协同性、互动性与共进性,将合科学教学与民主教学的时代精神,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运用"双主互动"教学理念,应营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情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教学过程的沟通互动,在合作信任中实现教学相长,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三论信息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的完整功能存在于客体感知信息和主体操作信息的相互转换与交流之中.客体感知信息是来自客体的、反映客观环境中物质与能量的存在和运动的状况的信息,主体操作信息是主体产生的、引导主体在客观环境中追求其目的的实践活动的信息.通过主体控制中枢的信息处理,前者转换为后者,通过主体感受器对主体的操作活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反映,后者转换为前者.两种信息相互依赖和促进,客体感知信息提供能动主体制定操作信息所依据的材料,并检验操作信息实施后所取得的效果;主体操作信息通过其实施,检验感知信息反映客观环境状况的真实性,并开辟新的认识视域.总之,能动主体是通过观察其与客体世界的相互作用来认识世界的,这使两种信息的相互转换和交流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7.
文化生态观照下的全球文化互动图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生态视角下,所有文化都是平等的,都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文化间理想的互动模式是平等对话与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然而,当前全球文化间的交流是不对等的,出现了西方文化霸权和非西方国家文化的失语,本应是双向交流却变成了单向输出,使全球文化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全球文化交流互动中,必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树立文化平等的思想,坚持平等、宽容和相互尊重的原则;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互动交流原则;在文化交流中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全球文化生态的平衡,使其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8.
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类型理论、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及其核心能力建设理论,是应用型高校核心能力建设"三元互动"理论的确立依据。应用型高校核心能力是应用型高校的积累性学识,只有通过高校师生互动才能获得。"三元互动"理论包括人际互动、技术互动和环境互动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人际互动是最基本的互动,它决定着其他互动关系;技术互动是主客体互动,即主体人与纯粹客体——技术手段、技术环境等之间的互动;环境互动是客体互动,即客体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它渗透在人际互动和技术互动之中,并通过这两种互动表现出来。"三元互动"具有导向性、协调性、主体性和开放性等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9.
义、利作为既定社会秩序中不同社会主体的价值追求与选择,是两种既相互冲突又相互整合的价值取向.当义、利分别作为工具价值和目标价值发挥作用时,可以得到义利互动的各种可能模式.一般地说,其中义利互动的整合模式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而冲突模式则可能阻碍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转型期多种义利互动模式并存的现状,是符合社会运行规律的,宏观上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性;同时需要确立主导义利模式,使多元义利取向服从主导义利观.  相似文献   

10.
美学史中颇具有深刻性的“主观说”和“客观说”的独断化倾向,使其难以成功地诠释美的现实生成。在审美的对象性关系中,审美主体的本质力量以审美中介的方式现实存在;审美的对象性关系由欣赏性审美关系和创造性审美关系构成;审美中介由观念态审美中介和实践态审美中介构成。在欣赏性审美关系中,美生成于观念态审美中介与客观的互动;在创造性审美关系中,美生成于实践态审美中介与客体的互动。由此可以说,美,生成于审美中介与客体的互动。  相似文献   

11.
在清王朝开拓西南疆域,建立“新疆六厅”及发展清水江木材贸易的背景下,清初年间的“破姓开亲”成为王朝国家经由婚俗改革的文化形式与山地苗侗社会展开互动的另一重要事件.破姓开亲不但重构了苗侗村落传统的通婚模式、权力格局,而且丰富了王朝国家深入和管治“化外之地”的层次与方式.光绪年间的婚俗改革是雍正年间破姓开亲的继续,这次改革主要针对“舅公礼”“转娘头”“问话”等地方婚俗礼仪.通过这次改革,一方面,调整了既有以“舅权”为核心的权力阶序格局及隐藏在这一权力关系之下的总体关系;另一方面,使得地方社会与清王朝规制礼仪和权力结构的并接,进一步深化了王朝国家的统治.婚俗改革作为王朝国家与地方互动的交汇点和重要途径成为分析特定历史环境中苗侗社会文化变迁、权力关系变动、社会整合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12.
高红 《人文杂志》2006,(5):154-158
在中国,建立社团组织与政府良性互动的关系模式具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根据目前中国社团组织发展的状况,社团组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关系应呈现为"整合-自治-整合"的模式.具体地,二者的良性互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整合-自治",社团组织表现出较强的官办性,这一阶段政府的制度安排直接决定着二者是否能够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第二阶段是随着社团组织的发展及其自治化的增强,二者建立起真正的平等合作关系,走向"自治-整合"的良性互动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利益分化渐趋深入特别是各民族间的利益差异越发明显的情况下,以利益竞争为核心的族际政治互动在民族自治地方的政策制定过程中日益凸显出来,并对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正负面影响.在这样的条件下,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的政策制定,应以和谐理念为指导,通过制度建设实现族际政治互动的和谐化,最大限度地提升族际政治互动对政策制定的正面效应,降低甚至消除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关于如何提升社区能力,国内外学者有不少经典研究。本文通过对四省六村的案例研究发现,村庄治理能力由政府、村庄、村民小组、村民及社会组织等多个主体的行为互动及制度性参与平台决定。村庄治理能力的改善可以借助外生性主体,也可以依靠内生性主体,而且前者需要通过后者起作用。由此,根据主体行为互动与制度性参与平台形成了四种经典模式,即乘数型能力、加数型能力、增长型能力、负增长型能力。乘数型能力模式是理想型能力模式,是各主体良性行为互动与制度性参与平台有机组合的结果。制度类型和农民主体的参与又决定了乘数型能力的类型。  相似文献   

15.
在冷战及系列制度的背景下,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互动历经兵戎相见冲突型、威慑冲突型,随后由于朝核危机的爆发而转型为竞争—合作型互动模式.中美维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及地区稳定的共同利益促使双方进行了系列的合作性互动,但两国在朝核问题互动中表现出的结构性分歧表明双方仍然处于竞争状态.国家利益是中美选择对朝政策、从而决定中美互动模式的直接因素.中美在朝核问题上的互动可以折射出两国关系的整体状况.  相似文献   

16.
贸易摩擦中话语的社会实践性、互动性和跨文化性等特征显著.以2009年4月至9月间发生的中美轮胎特保案为例,从话语主体、话语渠道、话语主题和文化差异与冲突四个方面对特保案中摩擦双方的话语互动和话语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可以看出,中美双方在公告、听证会和大众媒体三类话语渠道的使用上存在较大差异.在今后的国际贸易磨擦中中方应在话语主体的布局上增强力量,并根据公告、听证会及媒体等话语渠道的不同特点对其加以充分利用.此外,还应重视话语主体的设置和文化话语间的差异,并学会用受众的文化思维和文化话语表达、包装自己的利益诉求,使自己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17.
王才勇 《社会科学》2004,(3):117-122
从跨文化交流的元理论层面来看 ,文化间际理解中由于理解盲点的存在 ,误解是不可避免的 ,但恰恰这一点说明了跨文化交流的必要 :通过对话可以意识到这个盲点的存在 ,并进而融通不同文化视界 ,达到文化间际互渗。中西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冲突就应放在这个跨文化语境中来看待。在文化间际交流中 ,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互动必定会走向双赢的结果 ,即不是一方接受了另一方 ,而是在对方的激励下共同超越自身 ,走向各自新一轮的自我。中国对未来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并不在提供了什么现成的东西 ,而在于作为跨文化交流中无以取代的一方激活了这种间际交流。  相似文献   

18.
论河湟地区多民族文化互动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从历史时期以来 ,河湟地区各民族间就结成了文化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吸收的多元多边的互动关系 ,这种文化互动与河湟地区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紧密相随并产生了重要影响。族际间文化互动还促成了大量的文化变异和文化同化现象。文章特别从语言、宗教和民俗等方面具体地对河湟地区多民族文化互动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符号互动的理论和方法,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为例,着重分析了民族旅游舞台表演的符号化生产过程,舞台表演过程中的互动模型及其出现的各种问题,指出要实现舞台表演互动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消解建构新的文化符号时出现的各种紧张关系,关键在于转变对村民们的认识,必须视他们为发展旅游的主体力量,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开发规划的制定中来,真正成为文化符号建构规则的制定者.  相似文献   

20.
真理概念,是研究真理和反思关于真理问题争议的概念运动的出发点。传统哲学框架的“思想与客体的一致”的真理概念,无视中介在真理性认识活动中的根本性作用,将认识对象与客体等同,遮蔽了真理性认识的对象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对象化,生成于中介与客体互动的本真的实在。在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阶段,客体消解“自在”,转换为认识的对象的要素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对象化的要素的根本环节,在于共在的多态中介与其的互动。在第一次飞跃阶段,认识的对象生成于物质态中介、非物质态中介与客体的互动,以互动的关系、现象、结果为存在形式。在第二次飞跃阶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对象化,生成于实践态中介与客体的互动,认识的真理性与否的根据,在于认识是否与实践态中介和客体的互动关系、现象、结果相一致。作为对认识对象的规定、本质的正确反映的真理,其概念内涵的内核应当理解为:思想与中介和客体互动的一致。这一标新的诠释,为研究真理和审视争议,提供了全新视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