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截至2015年6月底前,郑州地区已公开发表的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有铭青铜器共计有210余件,其中郑州市区出土13件,荥阳出土20余件,中牟出土1件,巩义出土1件,登封出土8件,新郑出土170余件。商代铜器铭文中以族名为主,比较重要的是在荥阳小胡村发现的"舌"铭铜器群。西周铜器铭文内容丰富,多涉及封国贵族,主要出土于郑州洼刘、新郑唐户、巩义等地。春秋战国铜器铭文则以兵器铭文为主,涉及地名、官名、人名、纪年等信息,主要出土于新郑、登封等地。  相似文献   

2.
鸟图腾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鸟图腾及相关问题王水根被誉为“长江中游的青铜王国”的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大墓,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悉。该墓出土铜器、玉器、陶器等各类随葬品1900余件,其中青铜器480余件,玉器1072件,陶器356件①。人们纷纷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它。笔...  相似文献   

3.
<正> 一九五八年八月间,山西石楼县桃花庄社员发现一座商代晚期残墓,墓室虽小,但出土的文物却十分丰富,计青铜礼器十六件,大小兵器、饰物六十二件,金片、大小玉制工具与饰物二十余件,还有大量海贝,其中以龙纹铜觥形制最为特殊,制作最为精工华美,曾被唐兰先生称誉为“稀有的宝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石楼类型商代青铜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38年石楼贺家坪发现商代青铜器始,至今已50余年,特别是1949年后黄河中游山西、陕西两省不断发现新材料,至今见于报导的商代青铜器出土地点有30余处,材料非常丰富,特点明显,尤其是1985年初,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首次在灵石旌介村完整地发掘了两座商代墓后,对这地区商代墓的葬制、葬式、青铜器的组合都逐步清楚了,为此,今日来研究以石楼出土的商代青铜器群为代表的青铜文化系统显得非常重要了。 1978年为纪念新中国建立30周年,我在编写:“建国以来山西省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的成果”一文时,提出石楼商代青铜器的特点和族别问题后,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注意,发表了很多有关论文,述及各个方面,对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对本文的撰写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中文信息》2008,(1):29-34
薄荷片推荐:金沙遗址是商代末期至西周时期古蜀国都城的废墟金沙遗址是世界上同时期出土古代象牙最集中的遗址之一,是中国同时期出土金器,玉器最多的遗址之一,遗址代表了3000多年前的灿烂辉煌的古蜀文化在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中,大都是工艺精美的金玉印饰品和翡翠饰品以及大量的陪葬陶器,象牙,龟壳和鹿角,栩栩如生的石刻雕塑形态独特,举世无双该遗址文化与近邻的广汉三星堆遗址文化一脉相承,前后衔接,是中国考古史上继三星堆之后又一重大成就。[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王秀萍 《殷都学刊》2009,30(4):144-148
殷墟出土的商代音乐文物种类较多,主要有甲骨卜辞、乐器实物和乐舞道具等,这些音乐文物是商人音乐活动的遗迹,集中体现了商代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和艺术成就,是我们研究商代音乐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考古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秀萍 《殷都学刊》2014,(2):119-122
商代青铜器物种类多、用途广,乐器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门类,是商代“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宫廷宴会、军队作战以及各类宗教活动中使用。通过对考古出土商代青铜乐器相关材料的搜集和梳理,可以看到,商代的青铜乐器主要有铃、铙、铸、铜鼓四个大类,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山东、山西以及长江流域的其他省份。  相似文献   

8.
商代的乐器     
张炜 《殷都学刊》2002,(2):29-33
从卜辞与出土实物资料来看 ,商代的乐器包含了击乐器、管乐器、弦乐器等三大类二十余种 ,可谓“八音”齐全 ,并有专职乐师在用场地举行演奏及专业的学校进行教学 ,而其乐器的制作也犹为精良 ,特别是音高标准器的出现 ,标志着古乐律体系的初步确立 ,可见当时的音乐发展已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书学发展简说宋镇豪甲骨文,主要出自河南安阳殷墟,是晚商王朝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的文字记录遗物,间有少量与占卜相关或其他类别的记事文字。自1899年为学人发现,至今出土累计达10余万片以上,单字量约有5千左右。此外,郑州商城还出有商代前期两片有字...  相似文献   

10.
《中文信息》2008,(1):127-127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坐落于南宁市民族广场东侧,创建于1934年,现有藏品五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一百多件,包括80万年前的手斧,新石器时代的大石铲,商代的兽面纹铜卣,汉代写有370多字的《从器志》木牍等出土文物藏品;馆藏有大量民族文物,收藏有铜鼓360多面。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4.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6.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17.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奎 《社会科学》2001,38(7):13-17
以新的视角研究政治信念 ,特别是对 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进行研究 ,对于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强化理论创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一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学说、原则、理想的真诚信服和执著追求的态度。信念包括政治信念、道德信念和生活信念等 ,其中政治信念是人生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那么 ,今天为何去探索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呢 ?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就在于 :在社会主义运动暂时的低潮时期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 ,我…  相似文献   

19.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发展经济学虽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它不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指导理论 ,所以我们必须研究中国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以此关注中国的经济问题 ,总结中国的改革经验 ,预测中国的发展趋势。目的是建立和完善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