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选篇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儿童观。我国当前小学语文教材暴露出来的“远离儿童生活”、“注重知识的灌输”、“严肃有余”等问题就是编者儿童观的再现,它使得某些伪儿童文学占据了学生的阅读空间。只有把真正的儿童文学还给儿童,才是对儿童真正的爱。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探索小学儿童形成量度同构概念的规律。在研究中我们调查并测试了一至六年级的儿童。结果表明影响儿童形成量度同构概念的因素主要是 :(一 )儿童思维水平的限制 ,即大多数儿童处在具体运算阶段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三量关系式的影响作用。我们认为大约在小学二年级就可以对儿童渗入两组对应的量 (即四个量 )的思想 ,促使儿童尽早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相似文献   

3.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掼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  相似文献   

4.
小学阶段是儿童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影响小学儿童个性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小学教师的影响作用是比较大的,这是由这一阶段儿童与教师之间关系的特点及小学儿童个性特点所决定的。教师个性结构中的道德品质、情感特征、领导作风、认知风格、健康的心理等特点会对小学儿童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小学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形成健康的个性,对于小学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龄儿童取得入学资格,进入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开始正规学习,这是儿童生活经历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转变.入学标志儿童个体进入一个发展新阶段,将对儿童个体心理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选篇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儿童观。我国当前小学语文教材暴露出来的"远离儿童生活"、"注重知识的灌输"、"严肃有余"等问题就是编者儿童观的再现,它使得某些伪儿童文学占据了学生的阅读空间。只有把真正的儿童文学还给儿童,才是对儿童真正的爱。  相似文献   

7.
白希那是韩国一位享有盛誉的绘本创作者,她的作品大多从审丑的角度出发,运用多元造型艺术形式,塑造“丑”的形象, 讲述有一定丑陋意向的现实故事,并回归童年本真,展现儿童力量,宣泄儿童情感,带给儿童别样的感官和精神体验。对我国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而言,审丑教育应进入当代儿童艺术教育的范畴,让儿童在“审丑”中感受真善美。  相似文献   

8.
儿童结束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生活的过渡阶段中普遍存在着学习环境、人际关系、行为要求、活动方式等方面的适应不良问题,往往造成儿童学习积极性差、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紧张等情况。对此从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希望帮助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完成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自然数的四则运算是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内容,进入第二学段,才学习基本运算律。儿童接触数学是从数数开始的,数数的经验是他们进入小学学习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儿童并不知道什么基本运算律,也学会了自然数四则运算,为什么还要学习“基本运算律”呢?学习“基本运算律”是为了能进行简便运算吗?“基本运算律”究竟是什么法宝?事实上,在数数与计数的实践活动中已经蕴含着基本运算律的思想。例如,加法交换律的思想,在学习加法伊始就开始渗透了;乘法交换律的思想也是如此。图①图②图①是新世纪(版)小学数学第一册,学习加法第二节课的课题情境。…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正确认识幼小衔接,了解大班幼儿对小学的认知,笔者选取20名大班幼儿对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结果表明:大班 幼儿认为小学生是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学习任务重、身材高大;对小学的认知,主要从小学的环境、小学的活动和小学的主体进行 描述;理想中的小学是有玩具的,作业是轻松的,休息时间不要太少,有午点环节。幼儿对上小学充满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希望快 快长大,上小学;另一方面,又担心学业压力。幼儿对成人的期待集中在情感和知识准备上提供帮助。为帮助幼儿顺利进行幼小 衔接,教师与家长应转变观念,从“幼小衔接”转为“小幼衔接”;应以儿童为中心,从“让儿童准备”转为“为儿童准备”;应关注情 感,给予幼儿情感支持;应给予幼儿合理期望,减少幼儿担忧。  相似文献   

11.
经过《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发展纲要(2001-2010)》的努力,我国儿童政策制订已经进入了常规化的轨道,儿童权利得到进一步保护,儿童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11年我国学者对儿童政策议题比较关注,仅对中国知网中的"期刊全文数据库、博士学位论文  相似文献   

12.
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归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投射法对小学一、三、五年级儿童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的归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小学儿童对亲社会行为倾向于做内归因,而对攻击行为内外归因的差异不显著。性别因素与儿童对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的归因无关。小学不同年龄组儿童对两种行为的归因均无显著性差异。儿童对4种不同故事情境(分享、助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的归因在某些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识字教学是小学启蒙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基础,把握好识字教学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要以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以儿童的生活实践为辅佐,充分运用多种形象直观逼真的视频图象和教学挂图,注重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打好坚实的识字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在减贫过程中,以农村家庭为主体的乡村小学儿童相对贫困问题作为治贫工作的内生抵抗力量,将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基于山西省A县的实地调研,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乡村小学儿童相对贫困的内生因素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乡村小学儿童家庭结构、家庭健康、家庭生活质量和家庭教育对乡村小学儿童的相对贫困具有显著性影响。为推进乡村小学儿童减贫战略步伐,必须树立相对贫困治理理念,从完善家庭可行能力、建立儿童扶贫机制、坚持健康扶贫政策推行、强化教育理念内生化等方面探索乡村小学儿童减贫之策。  相似文献   

15.
智力的性差研究在国内外不仅很少而且结论也不一致。本项研究使用瑞文智力量表,并结合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性别的小学生智力的测验,确定了其智商与创造力各因素的回归模型的性差。从不同环境教育条件下男女儿童智力性差对比,可以得出结论:小学儿童智商的性别差异是男孩略高于女孩且差异不显著。但我国目前条件下男女儿童在智力的其他因素方面并不完全一致,在教育中应注意“因性施教”。  相似文献   

16.
一、研究目的儿童数概念的发展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数概念的发展又是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通过对7-12岁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实验研究,旨在初步了解儿童掌握数概念的特点、过程和规律,为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同时,着重探讨各年龄组儿童在掌握数概念过程中的思维发展的特点,为研究我国儿童思维发展规律提供资料,从而为建立我国儿童心理学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7.
正儿童世界,世界儿童,成了游府西街小学的文化名片,也成就了游府西街小学的教育高度现实中,"童年"绿洲日益沙漠化,童年的边缘日益在缩小,在"充分被关注"的状态下,儿童世界的"生态"遭到了日益严重的破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自卢梭在西方最早"发现"了儿童,周作人最早在中国"发现"了儿童之后,"为了儿童"的呐喊在世界上从未停息,"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儿童是梦想家、艺术家和游戏者"、"儿童是自然之子"、  相似文献   

18.
汉字字数相当多,小学阶段,究竟教儿童识字多少合适呢?小学阶段,要求识三千左右个字,从我国语文教学的历史、现实客观需要及儿童实际看,是可行的。我国古代教儿童识字,最早读的《急就篇》有二千一百四十四个字,私塾读的《三字经》有一千一百四十个字,《百家姓》有四百二十二个字,《千字文》有一千个字,单个不重复的生字,共二千二百个左右。到了晚清,废科举,兴学堂,“三、百、千”逐渐被教科书所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一年级儿童学习适应性量表,以西安市某小学510名一年级学生为被试,进行调查研究,从幼小衔接视角系统地分析了一年级儿童的学习适应性水平、特征及现状。结果表明,一年级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总体水平良好,呈中等水平,但在年龄上一年级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且女孩的学习适应性高于男孩。并以幼小衔接断层理论为基础,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提出对策:外部包括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内部指儿童自身方面。在家庭方面,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培养一年级儿童的独立性和毅力;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学校方面,幼儿园加强与小学的交流,增强一年级儿童对小学的向往;小学要布置适合儿童的教育环境,创设良好的衔接环境;在儿童自身方面,一年级儿童要树立自主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家校合力,培养一年级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逐步深入,特别是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后,独生子女在儿童中的比例也急剧增长。目前城市幼儿园(3—6岁)的儿童98%是来自独生儿童家庭,小学低年级(6—9岁)和高年级(9—12岁)儿童,分别为90%和70%是来自独生儿童家庭。我国独生子女的研究随此相继开始,但对独生子女的智力、成就,尤其是个性品质尚没有一致和明确的结论。北京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