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勇 《唐都学刊》2007,23(4):43-48
鉴真作为唐代中日友好交往的象征,近年备受中日两国学术界关注,但是研究者多侧重于宗教、历史以及艺术、医学等,运用文学资料独辟蹊径者寥寥无几。日本学者藏中进较早注意到唐诗与鉴真的关系,指出唐人皇甫曾《赠鉴上人》实系送别鉴真之诗。这一独创性阐释,不仅对传统的鉴真研究形成冲击,而且也为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增添佳话。本文在吸收和扬弃藏中进成果的基础上,对《赠鉴上人》文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认为《全唐诗》列为别题的“赠别筌公”应是正题,并利用唐人佚书《延历僧录》的资料,论证“筌公”或为鉴真名号;同时稽考皇甫曾与鉴真的人际关系,指出灵一、灵祐是皇甫曾与鉴真交往的接点,纠正了藏中进的某些观点,补强了藏中进学说的部分环节。  相似文献   

2.
赵茜 《生存》2020,(10):0020-0021
小学语文学习中关于阅读能力的要求主要包括四个层面:认读、理解、鉴赏、评价,这四个 层面的要求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认读”和“理解”是基本和普遍要求,“鉴赏”和“评价”则是拔高要求。对于小学语文待进生来说,在阅读能力方面的待进表现主要为:“认读”和“理解”这两项基本要求都无法达到,“鉴赏”和“评价”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培养待进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从“认读”和“理解”这两项基本能力的培养做起。  相似文献   

3.
部阎荔 《生存》2020,(9):0069-0070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阅读和写作占有很大的比重,那么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就成为初中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此文便是通过读写互进教学模式的实践来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4.
艺人大S、小S将进北大讲课,为学生传授服装搭配技巧。此消息一经上网,立刻引起了北大学生的不满,纷纷质疑两人是否有在北大讲课的素质。偶像崇拜是一个社会现象,而且开放的社会对于花样百出的偶像崇拜越来越宽容。而大众对于偶像进大学课堂却是另一种态度,总是抱着怀疑,甚至用责难的眼光来看待"哗众取宠"的偶像,"道貌岸然"地讲着带有  相似文献   

5.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创新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广根 《社科纵横》2004,19(5):175-176
互联网正以超出人们想象的广度和深度迅速地发展 ,高校又是我国网络化程度最高的社区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效地进网络 ,这已是共识。但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滞后性 ,给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这一系统工程的操作形成了诸多障碍。所以 ,辅导员队伍建设创新———专职辅导员“专家化”和“学生助理制” ,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郝润华 《唐都学刊》2007,23(4):59-64
20世纪的鉴真研究一开始就因问题的性质而汇入了世界学术的潮流.中国大陆地区与日本的研究最为兴盛,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唐大和尚东征传>;二是鉴真生平与东渡经过;三是鉴真思想及其对日本佛教文化的影响.当然在总结其成就的同时,对于其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缺失以及鉴真研究的前景也需进行一些探究,以期进一步推动鉴真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刘红旭 《社会工作》2013,(5):101-105
社会建设的背景之下社会工作日益凸显专业优势,成为生机勃发的朝阳专业。同时,社会工作人才实务能力不足的瓶颈,始终制约着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西藏社会工作人才面向西藏跨越式发展,根植于藏传佛教文化谱系,服务于西藏社会公平与正义,更需要紧密联系现实,拓展实务能力。笔者认为,要有意识促成西藏社工人才培养“三进”方案,社工进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社工进院舍参与专业服务,社工进民政参与福利政策制定,从而完成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的西藏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并建构西藏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具有科学的"唯物辩证主义"理论基础,具有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高度统一的历史逻辑,以及做好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现实依据。但在现实工作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把"事"不准、与"时"不近、就"势"不为等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社会思潮"因事而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立足时代变化"因时而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运用信息媒介"因势而新"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逻辑旨归。  相似文献   

9.
鉴真自唐赴日传播戒律是众所周知的史实,以鉴真东渡为线索可以窥视当时的日唐关系。鉴真僧团前五次东渡均试图利用民船,可以推测8世纪日唐之间存在着民间往来。围绕着鉴真至日后的授戒,僧侣间出现了对立,这与当时的政治状况密切相关。鉴真用来创建唐招提寺的寺地,是继承新田部亲王宅地的盐烧王被贬为臣籍之后被没收为官地的。鉴真携带的天台典籍是最澄创建天台宗的前提。鉴真东渡遭遇的苦劳昭示了日唐间渡航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郭郛 《唐都学刊》2011,27(3):44-47
吉川弘文馆本《鉴真和上》,是日本现代鉴真研究权威安藤更生博士生前撰写的最后一部鉴真传记。虽然写得比较通俗,但由于作者是在多年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不仅如此,该传记在写法上还非常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的完美融合,堪称名人传记的典范之作。同时也是一部研究鉴真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必读参考书。  相似文献   

11.
咸晓婷 《阅江学刊》2012,4(3):103-108
中唐诗人元稹在任浙东观察使期间广辟文士幕僚,结交僧道人物,山水游赏,诗酒文会,堪称一时之盛。元稹浙东幕诗酒文会活动具有两大时代特色,即歌舞佑酒的世俗化特征与浓郁的佛教文化色彩,它既是东晋兰亭宴集传统的延续,也是中晚唐之际时代背景与文人心态的折射,更是东南地域文化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杨曾文 《唐都学刊》2007,23(6):61-62
《鉴真东渡》是中国有电视以来第一部从正面反映真实的佛教重大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它的意义之所以重大在于鉴真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杰出人物,且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这也是党和政府对宗教的认识和政策发生重大改进的一个反映。  相似文献   

13.
张兴成 《阅江学刊》2012,4(5):107-116
两晋宗室承封王深刻影响了两晋政治发展。两晋宗室封爵主要以嫡子、嫡孙承封,辅之以庶子、庶孙承封,嗣王承封时间以逾年承封为准。两晋宗室承封王的封国等第和封户数额随世数而有变动,但未形成定制。由西晋而东晋,宗室封爵承封由庶子、庶孙承封者人数有所增加,承封亲属范围扩大,但两晋宗室封爵承封仍然严格限制在五服之内。两晋宗室封爵并不严格贯彻长子承袭原则,长子出继现象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4.
两晋宗室司衮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兴成 《阅江学刊》2011,3(1):52-58
两晋宗室任诸公者均爵为诸王,高官、高爵形成对应,且宗室担任诸公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西晋宗室任职八公者多为勋旧贤能、望实俱显者,东晋宗室任职诸公者多因地近属尊,以亲亲司衮。西晋宗室任职八公者大都兼领实职,尤其永熙后多以衮职或参与中央决策、或出任要州都督,且屡有以诸公专断朝政者。相较西晋,东晋宗室任职诸公者人数锐减,任职时间缩短。西晋时期,宗室诸王、宣帝旁系诸王担任八公者人数、任职时间均多于武帝嫡系诸王,东晋时期则是元帝系诸王担任八公者人数、任职时间皆占多数。凡此种种,对两晋政治格局变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琼英 《阅江学刊》2011,3(5):85-91
东晋时期门阀世族把持着国家政治命脉,占据官场要路,寒人难以跻身。但寒人从来没有放弃进入政治核心的努力,总是伺机进入政治权力中心。东晋后期孝武帝引胞弟司马道子主政,试图重振皇权,由于司马道子等人纵情享乐,朝政混乱,寒人被引入权力层,客观上对门阀制度带来冲击。  相似文献   

16.
咸晓婷 《阅江学刊》2014,(4):112-117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与政治家,然其政治品格历来受人非议,论争的焦点集中在元稹结交宦官崔潭峻、魏弘简以谋求权位等问题上。20世纪以来,有学者开始对这一传统说法提出异议。唐穆宗朝,裴度因与元稹政见相左,受人挑拨,污蔑元稹,结交宦官魏弘简。元稹与崔、魏的交往皆属政事上的正常交往,并未借助宦官谋求私利。长庆年间,李逢吉勾结宦官设计圈套一石二鸟陷害裴度和元稹。这就是所谓的元稹“结交宦官、政治变节”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7.
袁梅  孙鸿亮 《唐都学刊》2000,16(4):59-62
元稹自叙“艳诗”定义,以“干教化”相标榜。陈寅恪先生虽以为其为昔日情人崔莺莺而作,但今日学者复相质疑。本文首先考察元稹诗歌结集情况及现存作品,从而得出结论,认为(1)元稹所标之“艳诗”,虽非咏一人而作,但其中亦包括为崔莺莺所作之诗歌作品;(2)元稹“艳诗”可分为三类,究其整体性质,则属艳情之作。  相似文献   

18.
吴毅 《唐都学刊》2000,16(3):63-69
以科举制为基础的唐代人事制度,不仅迥异于魏晋人事制度,开古代中国中古时代之后用人选官及世界文官制度之先河,而且其在选拔、录用、考绩官吏等方面体系化的、较为科学完备的制度措施,既是构成贞观、永徽、开元年间吏治清明乃至治世出现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行政机构和人事制度深刻改革的当今社会,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