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1月,《学术月刊》将迎来自己的五十岁生日。为了让作者、读者与我们编者共同分享这一具有纪念意义时刻到来的喜悦,本刊从2006年第1期起,连续推出一个特别栏目———感受《学术月刊》五十年。目的是想通过五十年来与《学术月刊》有过“亲密接触”的作者、读者、编者对一两件平凡事情的追忆,感受《学术月刊》所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折射新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前进的轨迹。我们热烈欢迎学界朋友的参与,真诚期望各位读者的关注与支持。  相似文献   

2.
2007年1月,《学术月刊》将迎来自己的五十岁生日。为了让作者、读者与我们编者共同分享这一具有纪念意义时刻到来的喜悦,本刊从2006年第1期起,连续推出一个特别栏目———感受《学术月刊》五十年。目的是想通过五十年来与《学术月刊》有过“亲密接触”的作者、读者、编者对一两件平凡事情的追忆,感受《学术月刊》所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折射新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前进的轨迹。我们热烈欢迎学界朋友的参与,真诚期望各位读者的关注与支持。  相似文献   

3.
时光如箭,岁月如梭。转眼之间,《学术月刊》已经走过了五十个年头。回首这五十年:从1957年1月10日沐浴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风而创刊,到1966年8月因遭遇“文化大革命”的风暴而休刊;从1979年1月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大潮中复刊,到如今不断知难而进、推陈出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社会科学工作者。《学术月刊》所走过的历程,其实就是中国学术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整个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关注重视,一大批年轻学者带着才情与学养、朝气与活力加入到学术队伍中来,文化的繁荣、学术的繁荣就在眼前。我们同时感到,《学术月刊》这五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与进步,折射着中国学术界所取得的成绩与进步,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结晶。因此,我们借着五十岁生日之机,谨向五十年来不断支持《学术月刊》的新老作者们送上深深的感谢与祝福!也向所有关心和帮助《学术月刊》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亲切的问候!  相似文献   

4.
上海《学术月刊》是一个久负盛名的学术期刊,四十年来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对于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佞亦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几篇拙文,如关于中国哲学价值观以及中国文化的民族梢神的论文,也受到学术界的注意,我深表感谢!今值《学术月刊》创刊四十周年,谨表示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5.
在《学术月刊》五十年发展的足迹中,1994年的扩版是值得回忆的一步。当时的背景是,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学术期刊一时呈萎缩趋势。一些地方的社科理论期刊迫于经济压力,或改刊,或压缩版面,而《学术月刊》则在上海社联党组的支持下,决定扩版。我写信向一位主编同类  相似文献   

6.
4月11日上午,上海社联在文艺会堂隆重举行《学术月刊》创刊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同志向大会发来贺信,充分肯定《学术月刊》四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并给予热情的勉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尹继佐、社联名誉主席夏征农和本市社科界25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由市社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王邦佐主持.市社联副主席兼学术月刊社社长林炳秋汇报了《学术月刊》的工作.他说:四十年来,我刊对重大的学术理论问题的讨论都有所反映,并开展了一些较有影响的专题研讨,为我国学术的发展,文化历史资料的积累,新领域、新课题的拓展.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我刊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青年理论工作者的培养,作了不少工作.在纪念创刊四十周年之际,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更好地团结和依靠广大学者,努力把《学术月刊》办成在全国学术界  相似文献   

7.
在《学术月刊》创刊五十周年之际,回忆起自己这些年的学术经历,感觉自己学术上的每一步成长,都是与《学术月刊》分不开的。记得还是在跟蒋孔阳先生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在蒋先生家里结识了《学术月刊》的老编辑林榕立女士。她不嫌我们年轻、资浅,主动向我们约稿。我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写了一篇与前辈张怀瑾先生商榷的文章《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主要是谈自己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不同理解,批评张先生提出的“不平衡规律”说。该文经过林榕立编辑的亲笔修改,1982年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这是对我的极大…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的学术体制下,《学术月刊》只是一个地方性刊物,但它的学术地位却远远高于它的行政级别,被学术界视为权威刊物。这是因为,与一些四平八稳、少有创见的所谓国家级刊物不同,《学术月刊》一直立足于学术前沿,善于发现和培育新人,善于推出有创新性、有突破性的文章,从而推动了各个学科领域的进步。对由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过程中的中国来说,学术刊物的这种品质尤为可贵而重要。在《学术月刊》这个学术阵地上,展开了许多重大的学术论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学术的发展。我作为《学术月刊》的老作者,也在这个学术阵地上进行了学术探索,并发…  相似文献   

9.
欣逢(学术月刊》创刊四十周年,谨表示热烈祝贺!(学术月刊》是我国建国后创办最早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之一。四十年来,该刊在发表学术成果、组织学术讨论、培养学术人才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了贡献。衷,C希望(学术月刊》将创刊四十周年作为新起点,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推进学术研究,不断提高刊物质量,以自己的丰硕成果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1997年4月11日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同志祝贺《学术月刊》创刊四十周年的信@陈至立…  相似文献   

10.
本刊于一九八二年二月二日举行茶话会,纪念创刊二十五周年。参加茶话会的有上海学术理论界的著名人士,本刊的编委和新老作者,实际工作部门、新闻出版单位以及学术刊物的代表,共二百五十余人。会议由市社联常务副主席、《学术月刊》编委会召集人罗竹风同志主持。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其五同志应邀出席并讲了话。先后在会上发言的有周谷城、冯契、王元化、吴泽、吴文祺、杨廷福、胡曲园、漆琪生、钦本立、陈章亮等同志。罗竹风同志代表市社联和《学术月刊》编委会向上海和全国学术理论界的同志们,向《学术月刊》的新老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长期以来对《学术月刊》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他在回顾《学术月刊》走过的  相似文献   

11.
《学术月刊》创办五十年来,其最大特色就是重学术,以学术标准为先。《学术月刊》之名堪称名副其实。仅以我个人的感受为例,我在《学术月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马克思以前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对立统一理论的发展》(1963年4月号),现在看来,显然有浓厚的教条主义色彩,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应该算得上是一篇学术性很强的专论,而且编辑部约稿时就强调要我写得有学术性。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引文也多,重史料和说理,《学术月刊》把这篇文章作为该期首篇发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歇笔十余年。1980年,我的《黑格尔与荷尔德林》一文是“文化大革命”以后…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林立的人文期刊中,有几份在我心目中始终保持着好期刊的品质而令我敬重的期刊,已经创办五十年的《学术月刊》就是其中之一。当我还是一位少年学子的时候,就阅读这份期刊;而今我已成为进入中年的学者,仍然坚持阅读它。我认为,一份好的学术期刊,不一定是轰动一时的,但必定如醇酿老酒,葆存着绵长的魅力。在我的记忆中,《学术月刊》似乎未曾发生过什么轰动效应,但其持重醇厚的学术品质,却在中国学术界持续产生着独特的影响。我对《学术月刊》最初的了解就是它在当代中国学术界的好期刊声望。以当时做少年学子的心境,觉得它是一份好得难以企及的名刊。我在《学术月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当代审美文化的美育策略》。此时已是1995年,我已过而立之年。自1992年开始,我和一  相似文献   

13.
《学术月刊》是在我进上海财经学院(即后来的上海财经大学)读书一年后创办的。五十年来,我一直把《学术月刊》视为教材参考书,拜为无声老师。《学术月刊》最早引起我阅读兴趣的,是教我们政治经济学的孙怀仁老师在讲授社会再生产的两大部类时对两大部类的划分以及比例关系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并说,如有时间他将写文章说一说他的看法。很快,《学术月刊》1957年3月号上发表了他的论文《关于纯粹流通费用中可变资本部分的补偿形式问题》,接着有宋承先在《学术月刊》同年5月号上撰文跟他商榷。这对于活跃我们的思想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孙怀仁老师…  相似文献   

14.
美国《近现代中国》总编辑、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历史系黄宗智副教授,最近应广东历史学会的邀请,为广东历史学会部分会员和广州地区各高等院校历史系师生,作题为《三十年来美国研究中国历史的概况》的学术报告。黄宗智副教授在报告中谈到:美国对中国历史的研究,这三十年来进展很快。五十年代时研究者寥寥无几,现在已达千人以上。纵观三十年来美国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大致可分作三代。第一代(五十年代)的研究重点是政治史和人物思想传记。这一代的研究可以说是对中国官方史研究的结晶。第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繁荣和推动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与《学术月刊》社于1995年12月1日在东方管理文化中心联合举办“回顾与展望:世纪之交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讨会。在沪的二十几位专家学者与会,并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回顾、新时期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重大问题及面向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1957年我从故乡扬州来到上海读大学,就读到了刚刚创刊不久的《学术月刊》.当时,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屈指可数,印象比较深的,仅北京的《新建设》.《学术月刊》一问世,就以其清新独特的风格而引人注目.我虽是一个穷学生,还是赶紧去补购了前几期.经过四十年风风雨雨,今天,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已数不胜数,但《学术月刊》仍一如既往,以其清新独特的风格而为众多学者所珍视.  相似文献   

17.
冯契是《学术月刊》几十年的老作者。自《学术月刊》创刊起,一直到他去世,冯契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不少重要论文。如果我们按时间顺序来阅读这些文章,就可以大致了解作为一个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冯契在20世纪下半叶的思想轨迹。他生前亲自编定的  相似文献   

18.
我既是《学术月刊》的一位忠实的“老”读者,也是《学术月刊》的一位新作者。说我是“老”读者,是因我1974年在西安工作时,因为特殊的工作关系,竟然读到了《学术月刊》“文革”前的所有经济类的文章。当时我还只是一个经济学的业余爱好者,并不可能完全读懂那些文章,但《学术月刊》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文革”后《学术月刊》一恢复,我就成了忠实的读者。后来我又成了《学术月刊》的作者。正是因为与《学术月刊》有  相似文献   

19.
学术短讯     
2005年8月19—21日,由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英国国家社会科学委员会社会文化变革研究中心、斯洛文尼亚普莱茅思卡大学文化研究系联合主办的“2005年中国—欧美文学理论国际论坛”在河南大学举行,《学术月刊》应邀派代表出席。2005年8月22—24日,由南开大学中国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合办的“‘近五百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开大学举行,《学术月刊》应邀派代表出席。2005年8月23—26日,由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云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20.
《学术月刊》创办40年,可喜可贺。 作为一名比这个刊物的年龄只大几岁、刚步入中年行列的作者来说,自知没有资格去回顾这份刊物的辉煌与沧桑。然而,近年来学术刊物发展的强烈反差,却使人深刻地领悟了《学术月刊》这个刊名中“学术”这两个字的内涵与份量。正是40年的深厚的历史根基,培育了这份杂志炉火纯青的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