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方西方女人无梦[瑞典]瑞雪也许幸福只是意识范畴的感觉,它并不是一件可触摸到的实物“为了神圣的自由!”二战时一个拯救犹太人的德国青年小组在他们危险的秘密集会上宣誓。这之后,银幕上尸骸横陈,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心甘情愿地承受了他们为自由而战斗的结局。每...  相似文献   

2.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两部成长小说有共同的主题--追求自由.比较两部小说主人公追求自由的过程,即他们各自成长的过程,分析两位作家人生观以及他们在小说中应用的象征手法可以看到两位主人公追求自由的理想是不可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青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超越了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等人)的纯粹主观的自我意识和抽象的个体自由,提出自我意识是具体的现实的个人,个体的自由是定在之中的自由,显示了其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开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是一个社会急遽变动的时期,也是文学创作日新月异的时期。尤其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政治和经济的拨乱反正给文化的自由与繁荣带来了新的生机。在这个时期,一大批迥异于此前作品人物的青年形象开始出现在作家的笔下,他们以自己的悲欢歌哭为我们再现了那个大转折时代的青年的成长轨迹与心理症候。以路遥的《人生》为起点,作家们通过这些青年形象对当时城乡之间的矛盾倾注了热切的关注,同时,也通过青年人物对城乡不同的人生选择表达了自己对于城市和乡村的不同态度,相应地,也折射出乡村在城市现代文明挤压下日渐溃败的时代主潮。  相似文献   

5.
青年学者骆炎在其著述中认为,中国文人的集体失败原因有三:一是,他们在提供社会进步方案、促进个人自由与权利方面的失败。我们的文化中一直到19世纪末还缺乏公民权利这些概念,我们的大多数文人唯有在求完望幸方面思维发达得很,他们是很好的风月学家,把一点祖传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青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的主要文章分析青年马克思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的马克思政治思想主要是追求自由和民主。具体在博士论文中是通过高扬个体的自我意识追求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寻求定在之中的自由;在《莱茵报》时期是通过争取出版自由获得精神自由,追求理性国家和法,反对宗教专制的束缚,反对私人利益对国家和法代表的普遍利益的侵犯。笔者希望通过对文本的分析,理清青年马克思的政治思想的内容、逻辑线索和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束缚,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问题成了历史上的重大问题,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幸福始终是青年一代追求的焦点,许多作家都把它当作突出的主题来创作,而且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特色。从元代到清中叶比较有代表性的剧目《西厢记》、《牡丹亭》和《桃花扇》来看,爱情主题在戏曲中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典型价值。 一 元代杰出的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戏曲史上描写爱情题材的杰出作品。它以封建时代上层社会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为题材,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通过青年男女的美满结合,歌颂了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寄托了作者的希望,唱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成为数百年来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赞歌。它给了在封建礼教束缚下挣扎、奋斗的同代青年以巨大的鼓舞,在元代戏曲舞台上树起了一面反封建反礼教的旗帜,这是《西厢记》极为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8.
自由是人的基本命风也是社会的基本命民自由是理想的生活状况,自由也是理想的社会彻底追求自由过去、现在、未来都永远是人的天性、本性或本质,因为自由即意味着人不再成为“必然的盲目奴隶”,而不断地利用已认识了的必然来推动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并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种种压抑、奴役囚笼的挣脱意味着人的价值、尊严得到保障,受到尊重,得以实孔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即是一部人类为自由的实现而奋斗的历史。一、认识与追求自由在青年群体中的位置与分量在年龄群体中,青年热爱自由,因而不断地去认识自由、追求自由…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与陈独秀十分重视青年工作,对青年充满期待。他们认为青年应具有自强精神、革新责任与世界眼光,此三者是他们青年观的三个共同维度。在时代背景下,中国青年的自强精神体现为对国家的革新责任,青年投身革命事业需吸收世界革命的智慧,这就要求其拥有世界眼光,此三个维度呈现为"三位一体"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从来都是和法律联系在一起的,自从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就没有出现过脱离法律规范和约束的民主。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割裂民主和法制的关系,鼓吹“纯粹的民主”和“绝对的自由”,蒙骗了不少富于热情而缺乏理智的青年学生。这些学生纷纷走上街头,呼喊“要民主”、“要自由”。但是,假设问他们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毛泽东在他们的一生中皆追求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并寻觅使最大多数人享有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道路。两者的内在关系体现为五个方面:专制和压迫促使马克思和毛泽东追求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他们的个人自由观和政治自由观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毛泽东进一步细化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具体内容;他们均把个人自由与政治自由、社会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均认识到阶级社会中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阶级性,都鞭笞资产阶级自由,讴歌无产阶级自由;毛泽东的个人自由观和政治自由观受到了马克思思想的影响,两者具有一定的源流关系,毛泽东在马克思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不过,两者亦存在形成背景、学理性、层次三方面的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观看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观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观来分析,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进化过程,必须有赖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内在和外部的条件,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促成青年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的长篇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表现了人在一个荒谬、丑恶、冷酷的现实世界中为获取存在和自由所经受的焦虑、仿徨和苦闷。其男主人公查尔斯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一名贵族青年,他既是最能适应生存环境的人,又天生有着自由的意志,背负着时代所赋予的枷锁而内心却充满了对维多利亚时代虚伪和做作的愤恨与不满,处于历史性的困境。查尔斯和自由的崇尚者莎拉相识之后,他们二人在寻求自由的道路上的不谋而合使他心中压抑的天生对自由的渴望之情一步步地被莎拉触动、点燃并燃烧,最终追寻莎拉而去。查尔斯在此过程中经历了维多利亚时代束缚下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到战胜自我的精神蜕变,最终突破了那个时代的束缚。  相似文献   

14.
傣家婚俗     
傣族青年的恋爱婚姻一般是比较自由的。每当春节时举行的“丢包”活动,以及农闲季节,甚至于佛事活动期间,都是他们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家闲时姑娘们的纺布机旁总会跑来一些小伙子挑逗说笑。如果话不投机,姑娘就会婉拒,或使纺车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表示逐客。如果姑娘有意,就会拿出小凳请小伙坐,放是越说越亲熟,互表衷情。特别是在春节的“丢包”活动中,男女青年站成两行,你掷我接,不久就会固定在一对青年男女间来回抛掷。此时姑娘悄悄离开,小伙子紧随而去,直至互许终身。青年恋爱虽然自由,但正式订婚结婚必须经过说媒和送彩…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面临着与农村社会截然不同的消费图景,消费实践成为他们建构认同的重要路径。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劳动之外,主动参与品牌信息生产,通过“自由劳动”将自身纳入到全球资本主义的经济版图中。他们在虚拟空间中投入成本,自主成为“数字产消者”,实现对主体形象的改写与再生产。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使用手机趋同城市青年的消费形态,表达对城市“新市民”身份的乐观想象。  相似文献   

16.
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使中国社会各阶层普遍感到了严重的威胁。中国新式知识精英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作出了各具特色的应对,从总体上看,他们这时的救国主张还是较为含糊、朦胧的,但他们都在努力寻找救国的方案,开始认识到对人民进行启蒙、提高国民觉悟的重要性,从而开始了他们改造国民性的伟大工程。而在教育人民和启发青年觉悟的问题上,这时他们所崇尚和提出的,仍然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权学说,这也是他们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成为同路人的重要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席勒的名剧<强盗>进行文本解读,注重考察其由于故事情节设置所体现出的作者背后思想,即如何调节与处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虽然,青年席勒因反抗封建奴役、追求个人自由而作<强盗>,但他并未因了强调个体而过度夸张了对自由的追求,在这个剧本中已经初现端倪.而这体现出了古典时期德国作家比较普遍的特点,如何在个体自由与国家权力之间寻求一种可能调试的张力,是他们未曾解开而探索不已的命题.  相似文献   

18.
历史的现阶段有两个特色加强我们把人类当作整体来看待:第一特色是政治的。维持和平必须依靠人类全体的力量。政治计划不深入人心便毫无用处。第二特色是人们认为他们的系统理论不是确定不移的。当代主要的变化应当包括教育里相应的变化。教育的长远目的应当是:把人们从家庭过渡到社会,给予他们所需要的技术和知识,并且鼓励他们对生活的奥秘作出有想象的反应。首先谈技术。与其教得很狭隘,不如教授技术背后的原理,并且培养一般的机器感。这才是具有自由教育性质的职业教育。再谈知识。基本知识对技术进步是必要的,没有基本知识,我们就不能了解自己和宇宙。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富有新的生命力的普通教育:掌握写读算三门基本技能,了解基本的科学原理,事实和方法,以及具有个人的和社会的价值感。过多而过早的专业化使得真正够好的普通教育难以实现。我们要培养青年在迅速变化的技术环境里起作用,并且使我们的工业社会自由教育化。我们的教育应当使得青年人认识到人类是一个在进化着的物种,人类应当按照他对自己的作为的自觉意识而变化。这样技术性技能就和教育的广大目的连接起来了。我们的任务是使青年社会化以适合于这个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社会。教育的第三个长远目的是给青年一个世界观。我们要有这些主要观念:青年是什么?人类是什么?人类怎样适应宇宙?这些观念帮助青年认识生活并且看到生活的整体。人道主义者所要求的一种教育,以知识为教材,对生活作道德的和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并以人类进化为主题,对于二十世纪是特别适宜的。  相似文献   

19.
罗蒂与阿伦特均批判现代性,还将矛头指向现代性的政治领域,他们不约而同地以同情为切入点来审视现代性的政治。罗蒂将政治意义上的社会团结建立在同情之上,因为同情意味着减小差距,从而使"我们"的范围不断扩大;阿伦特则认为差距正是自由的基本内涵,同情作为一种私人情感出现在政治领域意味着自由的消亡。"同情"在他们的理论中具有相反功能。在自由问题上,罗蒂主张现代性的形而上学试图为自由奠基的努力是失败的,在阿伦特看来,现代性的平等、权利等价值理念无非是宣告了"社会"的兴起,是自由丧失的一种体现。他们要么将自由理解为与经济无关,要么将自由理解为对经济的超越。在他们的逻辑视野中,经济问题本质上是无足轻重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问题的本质。同情的政治哲学依然是马克思所批判的"解释世界"理论,也是一种思辨哲学。  相似文献   

20.
“自由”是个美好的字眼,资产阶级把它作为己之独有,标榜资本主义社会为“自由世界”,将资产阶级喉舌粉饰为“自由之音”。我国那些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也歇斯底里地为这种自由化的“西洋景”摇旗呐喊,颇迷惑人于一时。但是什么是自由,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是什么货色?他们并不真正懂。他们认为自由就是不受任何“约束”的行动。就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行为。不!那绝不是自由,而恰恰是自由的反面。不论在任何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