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民族学、特别是民族心理学研究在南斯拉夫一度不受重视,每一种试图以民族特征解释历史和社会进程的努力和观点都被斥之为“反动的”、“颓废的”或“资产阶级思想的”残余。教条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及科学研究等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及民族心理学研究因而受到排斥甚至批判。80年代以来,许多过去受冷遇遭排斥的学科、其中包括民族学和民族心理学研究又重新得以恢复与发展。1988年,在S.V.扬  相似文献   

2.
二,从师于马林诺夫斯基人类学和社会学在早期的中国社会学史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分别。这除了当时中国人类学和社会学都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的原因之外,还同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这三个学科的对象和特点存在着混合性有一定的关系。例如,《美国百科全书》认为:“人类学是从生物学的观点和文化的观点来研究人类。涉及到把人类当作一个动物那部分的人类学称为体质人类学;涉及到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生活方式的那部分人类学称为文化人类  相似文献   

3.
相对于民族学/人类学其他分支学科而言,生态人类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探讨一直较为滞后,甚至连学科名称也摇摆不定.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2016年中国生态人类学的本土实践却开展得有声有色,诸多学者关于民族地区传统生态知识、生态安全、生态屏障、生态移民、生态补偿、绿色发展等专门领域的厚实成果,以中国的生态经验为这门学科的本土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将来,生态人类学将不断加强学科整合力度,立足本土化的理论创新,以民族地区生态治理与环境问题为关切,在兼顾基础研究的同时,更好地响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4.
《唐都学刊》2014,(5):59-59
“伦理学研究”栏目创栏于2004年,本栏目特邀主持人:著名学者、伦理学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春晨教授。该栏目创设的宗旨是:关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重大伦理问题,推动我国市场社会中的伦理规则的形成和完善,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晚年的学术旨趣逐渐转向伦理学.他主张建构一种既关注现实的道德实践又不放弃寻求客观性的伦理学来纠正逻辑实证主义之后哲学研究过于科学主义化的倾向.普特南认为,哲学必须同时具有理论化和道德化两个面向,应该采取实用主义多元论的立场,来建构伦理学的学科形象和理论关切.普特南提出当前的伦理学研究至少需要融合列维纳斯、亚里士多德、康德和杜威所代表的四种不同的理论维度,以便在尊重具体的道德情境与寻求道德思考的客观性、普遍性之间找到平衡.分析普特南构想的实用主义多元论伦理学出场的学术背景和思想内涵,并在哲学史意义上对其学术立场的建设性和可行性加以揭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普特南客观评价了各种伦理学观点,主张放弃一元论,倡导用一种可错论精神去构想伦理学.这些都显露出其伦理学思想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管彦波的新著《中国西南民族社会生活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作为国内民族社会生活史的综合性专著,在探讨民族社会史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区域民族社会生活史研究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颖的视角和极富思辩性的启发。曾记得20多年前,我国传统史学界掀起了一场“史学危机”的大讨论,在激烈的争论中,有一种声音认为,史学危机不是史学本身的危机,而是史学思维的危机,是研究者视角和方法的危机,是史学脱离生活、脱离民众,变得只有“骨骼”而没有“血肉”的危机。或许是受这次讨论的影响,自20世纪80…  相似文献   

7.
不同民族之间的族际交往是一种道德生活实践,是民族伦理关系产生的基础,族际交往伦理是民族间伦理文化互动的真实反映.《哈尼阿培聪坡坡》是一部叙述哈尼族漫长迁徙和发展历程的史诗,记载了哈尼族与彝族、傣族、汉族等其他民族“相遇”时所发生的交往生活状态,展示了哈尼族与其他民族交往中所遵循的族际伦理观的历史演进过程.哈尼人知恩感恩、委曲求全、宽容忍让、自保避害、责己周人、诚实正直、团结协作等族际交往伦理观构成了哈尼族道德文化的主要内涵.族际交往伦理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研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伦理,应当采用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伟臣 《国外社会科学》2023,(3):172-188+246
作为社会—文化人类学分支的法律人类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比较法研究。但是对于人类学的比较法研究,传统比较法学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法学与人类学在比较法领域没有太多正式的交流和对话。由于学科分立,作为“综合学科”的人类学必然会涉足法律现象。自19世纪末的一百多年来,致力于探索文化多样性的人类学始终对比较法抱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人类学比较法研究的对象有其自身的特点,且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早期侧重于非西方法和不成文法,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扩展至全球法律多元。人类学研究比较法主要使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而搭建民族志的具体技术则经历了从“问题个案”到“日常个案”的转型。人类学在从事比较法研究的过程中,对于如何理解和评价外国法坚持了主位视角和相对主义的研究立场。人类学范式的比较法研究对于传统比较法学有着重要的补充、借鉴和启示意义,对于当代中国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学把伦理学知识领域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共同体扩大到“人-自然”共同体。这就是说,不仅存在把人当作目的的伦理学,而且存在把“人-自然”系统当作目的伦理学。这一伦理学不仅以人为尺度,即以人的利益作为伦理标准,而且以“人-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为尺度,承认生物物种的生存权利,尊重和维护地球上的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因而应该制订生态伦理学的道德原则。我们认为,生态伦理学有如下的基本原则。 一、爱护从而尊重生命和自然界 这是生态伦理学的命令性原则,是它的最高行为原则。从伦…  相似文献   

10.
白羽 《浙江学刊》2002,2(1):193-195
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道德生活的外部条件 ,迫切需要适应新的社会条件的道德运作方式 ,制度伦理体系的构建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有效方法。法律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是制度伦理体系构建的两个维度。制度伦理体系的操作系统应体现经济、政治和伦理目标的一致性、相应监督机制的完善和社会利益制约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皮湘林 《社会工作》2009,(10):13-16
社会工作与伦理的关系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危机的产生,再到伦理对于社会工作的重新回归的发展阶段。社会工作中的伦理体系的构建既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社会工作伦理价值体系,又要立足于中国的本土实际,既要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更要顺应中国当今社会主流的伦理文化的发展,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工作视野中的伦理应该是由多层次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所构成,包括对社会工作道德哲学层次的思考,社会工作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构建,社会工作的实践机制以及社会工作伦理与相关学科的相互借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行政道德文化是指在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直接影响行政道德活动与行政道德关系的各种心理、行为和精神活动状态的总和,具体包括行政道德原则、行政道德评价标准和行政道德行为习惯等。当前我国行政道德文化的现状是:利他主义与集团主义并存、道义论向功利主义转化、追求共性向追求个性转化。中国行政文化的现状是:伦理追求与道德选择相脱节、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相脱节、伦理理论与道德现实相脱节。为此,应加强我国行政道德文化的培育,提升公务员及全体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廉耻观。  相似文献   

13.
时会永 《创新》2013,(3):122-125
广西作为惟一沿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和西部大开发中惟一有海的省区,海洋事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海洋文化的传承则关乎广西民族文化强区的实现。广西传统海洋文化中蕴藏着朴素的生态伦理智慧,广西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文化强区目标的实现,要求广西传统海洋文化必须融入现代生态伦理思想,建构平等、至善、开放的现代海洋伦理观。  相似文献   

14.
非人类中心环境伦理的建立需要在理论上对传统的伦理思想有一些重大的突破。从历史上人类道德意识发展的趋势看 ,人们将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展到人类之外是有可能的 ;但从道德行为的性质看 ,非人类中心的环境伦理得面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难题。解决这些难题的关键 ,不在于根据既有的伦理原则进行逻辑的推衍 ,而在于人们通过跟非人类生命形式的沟通而建立起与它们的认同。这种认同在程度和范围上受到的限制意味着非人类中心的环境伦理可能也只能在有限的意义上建立。  相似文献   

15.
唐代兴 《唐都学刊》2013,29(2):43-48
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当代境遇中,以道德和美德为基本内容的伦理教育,要卓有成效地展开,首先应该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的互动平台,遵循人生奠基、生态整体、广博博爱和全面慈善等基本原则,整合实施伦理教育,引导人学会成就自己、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善待自然、敬畏生命、担当责任,既践行道德生活,又追求美德作为.  相似文献   

16.
方洪鑫 《社会》2019,39(3):57-92
本文是从道德的视角考察全球公益事业及其地方实践的民族志。人类学研究中常见“道德”一词,但对道德的概念内涵及用法本身的阐述并不多,在回顾近年两位人类学家提出的道德框架之后,本文尝试根据田野经验,从体验、思考道德和伦理的三个层面进行阐释:作为正常/规范的道德,作为善之实践的道德和作为情动力的生命伦理。在作为正常/规范的道德出现动荡与不确定性的境况中,当地一个公益组织响应全球人道主义的呼唤,从事一项为了善的生命道德事业,改善了边城的健康与发展状况。在实践这项道德使命的过程中,以妇女为主体的组织员工创造了一个不断进取的与国际公益理念接轨的“生命-环境”,其中特别突出的是一些农村的HIV感染者妇女,她们以草根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公益事业,在奉献中体验到生命情动力本身的飞扬与实现,从而实践着一种生命伦理。通过这个道德人类学的探索,本文试图为公益组织的实践如何落到实处,以及社会变迁中人如何实践更美好的生活,提供一些经验的及理论的参照。  相似文献   

17.
德治思想是儒家留给我们的一份优秀文化遗产。它建立在久远的民族文化根基上 ,以人性善为理论依据 ,以仁学与礼学为基本内容。儒家德治思想具有普世性和现代意义。实施“以德治国”应当开发利用儒家的德治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张巍卓 《社会》2019,39(2):214-241
作为德国社会学的两位奠基人,滕尼斯和齐美尔奠定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现代伦理生活格局。伦理世界观的分流源于他们各自对时代处境的体验以及对思想史的独特解释。从近代自然法的角度出发,滕尼斯的社会伦理的核心是重建政治社会的秩序与风尚,一切价值最终都要融入社会;与此相反,齐美尔的社会学思考从一开始就以对社会伦理的批评作为前提,他将超越社会的个体生命视作伦理的目的,对他来说,生命不仅意味着身处社会之中的个体具有饱满个性,而且从自身孕育出客观的、适用于他自己的伦理责任。从帝制时期到魏玛时期,德国社会伦理同文化伦理的分流、交织与合流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德国社会学史的清晰主线。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ers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studies using human data should consider the values and principles of ethical conduct. Research ethics committees (RECs) typically evaluate the ethical acceptability of research proposals. Sometimes, differences arise between how researchers and RECs interpret ethical principles, and how they decide what constitutes ethical conduct.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opinions of these two group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core ethical issues in the proposal and in the informed-consent process. An anonymous online questionnaire was distributed to a target population in health-related academic/research institutes across Thailand; 219 researchers and 72 REC members participated. Significantly, more REC members than researchers attributed the highest importance to three core ethical considerations – risk/benefit, vulnerability, and confidentiality/privacy. For the informed-consent proces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for communication of risks, decision-making authority for consent, process for approaching study participants, and availability of a contact for study deviations/violations. The different ratings indicate differences in the groups’ perspectives on ethical principles, which may affect focal congruence on ethical issues in the proposal. Communication of these findings should help close gaps between REC and researcher perceptions. Further study should investigate how RECs and researchers perceive equivocal ethics terms.  相似文献   

20.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个性化和集中化表达,展现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是民族节日活动的精神性特征。民族节日t的文化展演强化了共同体成员对民族价值观的道德记忆,民族的道德记忆不仅有利于共同体伦理关系的延续和扩展,激发共同体内部的团结与和谐等道德力量,而且是民族身份认同的伦理基础。道德记忆是民族的道德知识,在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实践的过程中,道德濡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