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话语建构本质上体现为一场意义实践,唯有从符号学视角切入,进入话语运作的符号系统,才能从根本上理解话语生成的意义机制及其符号法则。任何话语形式的生成,都包含话语思想、话语要素、话语表征和话语策略四个认识维度,分别对应于符号概念、符号资源、符号叙事和符号修辞,因此,可以从这四个符号维度来把握话语运作的符号系统。就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而言,话语思想所对应的符号概念体系,主要包括以身份意识、价值观念和利益追求为核心意涵的概念体系;话语要素所对应的符号资源体系,主要体现为承载相应符号概念的故事资源,具体包括团结故事、文化故事和进步故事;话语表征对应的符号叙事体系,主要体现为共情叙事和对立叙事;话语策略所对应的符号修辞体系,主要沿着隐喻和接合两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2.
生活的极度商业化使得广告的符号意义不断增殖,商品市场和文化生产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广告文本采用独特的表意符号,将欲望修辞与受众需求联系起来,使人的经验世界理想化、诗意化.广告参与建构的日常生活的诗学体系,是一种广义的诗学,它拓展了日常生活的"诗性"、审美性,同时又包蕴着价值和意义追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论修辞哲学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批判传统修辞学专注于表达形式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对修辞的本体性质作出新的阐释,并从修辞的表达内容、修辞的认识特点和修辞的建构行为三个层次构想了修辞哲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周芸 《学术探索》2001,(1):84-86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来自世界图景的宏观影响和中国现代性的要求之下,中国的"先锋实验诗"以其特定的修辞同义手段组合,成为一种具有特殊表达效果的语体.能指和所指的关系离散、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创造,就是诗人为了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在言语信息内容与言语符号形式的组合过程中,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言语效果所采用的具体修辞策略.这种修辞策略是对结构主义语言观潜在矛盾的发现和揭露.  相似文献   

5.
歌曲比其他艺术门类具有更鲜明的符号性别,歌曲表意流程中的三层主体都在文本上加了性别标记.第一层,是歌词和曲调文本形式的"意图性别",这种符号性别不一定对应于词曲作者的生理性别,作词作曲者经常会代他人立言;第二层是演唱的"赋形性别",歌星的性别赋予歌以显性的性别符号;第三层是歌众传唱时体现的"实践性别",性别意义在传唱中得到"在场的"实现.歌的三层主体都各自留下自己的性别构造痕迹,合起来形成的文本性别形象,却是一个社会文化符号建构.  相似文献   

6.
吴晓  邹晓玲 《学术探索》2007,(5):142-144
作为大众审美对象的民间艺术展演文本,为有效建构起其在消费主义语境中的新的审美文化姿态,不断维护文本魅力以满足大众审美想像,这种展演文本必须充分运用和施展拼贴、挪用、复制和炒作等文化修辞策略,从而使得展演文本呈现出符号的陌生化、结构的混杂性和风格的原生态等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7.
郑晓岚 《东南学术》2021,(2):214-223
对“少年”的发现与重视,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文化现象.生理学意义上,“少年”是一个年龄范畴;政治文化意义上,“少年”是一个政治、思想、社会、文化等不同话语建构的体系,被赋予“希望”“冒险”“尚力”“革新”“独立”“自由”等修辞语义,成为清末民初特有的文化符号,与西方近代、中国古代“少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林译《鲁滨孙飘流记》言说全新的少年形象,参与清末民初文化语境中“少年”的修辞语义生成与理解.清末民初有识之士通过理论论述、文学书写、社会活动等方式,建构少年形象和少年话语,弘扬尚力美学,驱动国民精神重塑,也影响了整个民族的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8.
歧义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一种现象 ,歧义能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本文仅从英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分析了歧义产生的原因 ,并进一步论述了歧义在修辞上的特殊应用 ,尤其是双关这一修辞方法 ,把歧义的话面意义和语用意义结合起来 ,成功地表达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9.
法律的语言表达过程就是法律修辞的过程.法律修辞包括消极的法律修辞和积极的法律修辞两种基本类型.消极的法律修辞存在于法律语言表达的全部过程,是法律修辞的基础,是法律修辞学最重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对象;积极的法律修辞是法律修辞的特殊形式,只存在于特定的法律语言表达情境中.积极法律修辞主要通过辞格和辞趣来实现;消极修辞主要通过辞规与辞风来实现.消极的法律修辞着重于法律语言的准确、平稳的表达,其目的在于方便读者清晰、全面地理解法律表达者的意旨;积极的法律修辞侧重于法律语言的情感表达,其目的在于说服听众接受法律表达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诗歌中的标点符号相对零形式,这是在当代诗歌中广泛运用的一种标点手段,具有很强的修辞作用。其特点在于:根据表达的需要。故意偏离语法规范,最大限度地在诗歌中少用标点符号,最有效地利用诗歌出现的极为有限的标点符号来实现作者的修辞意图。  相似文献   

11.
叙事美学是纪录片结构的骨架,叙事的故事性是第一性的,而艺术性是第二性的,只有完整的叙事才会凸显纪录片的其他特性.而修辞能够使纪录片的意义传达更加生动和形象.纪录片中最重要的两个构件在本文中找到联系,本文提出纪录片叙事修辞美学,将叙事和修辞放在一起分析能够使纪录片更好的达到真实传达生活的目的和体现纪录片创作者的意图,同时也分析了纪录片叙事修辞美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新诗短语变异修辞有"强连性",突出表现为跨义类组合、句法联系缺失、语义表层对立等几个主要特点,各种修辞手段的具体运用、修辞意图和修辞效果等也呈现出不同于日常语言、古诗语言的特色.新诗短语变异的种种事实表明,新诗短语变异立足句法,着眼语义,运用灵活多样且与修辞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3.
极性构式是表达语言极向性的一些固定语言模式.广告语体中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极性构式来增强表达效果,语言凝练深刻,遵循了广告法则,广告效应明显.极性构式的运用开创了广告语体语言运用的新视角.本文试以广告语体的极性构式运用为着眼点,探讨极性构式运用的认知基础和修辞功能,实现认知语言学理论与修辞学的有机结合,为建构认知修辞学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境参与下的交际意图的实现及其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德生  宋潇潇 《云梦学刊》2008,29(6):137-140
成功的交际就是交际意图有效的表达、传递以及辨识的过程.交际意图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发话人对意图的表达和传递以及听话人对意图的推理和辨识也是一个动态认知过程.在示意——推理的交际模式中,示意与互明是交际意图实现的必要条件和标准.认知语境在交际中的语用制约和推理功能决定了它在交际意图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标点符号作为现代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语法功能和修辞功能,参与书面文本的建构。其中,标点符号修辞功能参与微型小说修辞审美建构。  相似文献   

16.
充当战争工具是军事技术实现价值的主要方式.作为工具的军事技术可用于达成政治意图和战略目标、构建战场格局并获取胜利、拓展战斗能力及杀伤效果.军事技术由战争工具上升为战略符号,是战略意义超越军事价值的结果,必须满足战场实践、战争模拟、技术前景等方面的基本条件.核技术引发的战争困境和军事技术发展的逻辑导致政治对军事技术战略价值的认可.信息技术的符号价值,通过形式化体现战略动向、具体化表达战略内涵、动态化解释战略外延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张霖源 《天府新论》2015,(2):124-131
在艺术史和文化史的批评视野中,挪用毛泽东时代的美术图像是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图像脉络和意识形态主题。当怀旧、嘲讽、自省等词汇杂糅起来试图解读挪用中的象征时,图像符号在不同话语中却呈现出表意的暧昧,这是由符号意义的不定性所造成的。对它的捕捉需要潜回毛泽东时代美术作品的表意系统,把握视觉修辞对意义的生产及权力关系。本文从这一时期图像内部重复出现的物——"红宝书"、收音机和像章——切入,分析它们所具有的拜物教式的物神特征及其符号效果。在主体与物的关系中,它们分别主要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不同感官性中组织画面叙事和表意逻辑,通过反复和差异的图像修辞建构意义的链条,这一时期的图像生产也就呈现出指涉系统的整体化。  相似文献   

18.
以现阶段婚姻杂志的有关女性第三者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在其中女性第三者被主要描述成无可奈何的受害者、惟利是图的吸血鬼、破坏家庭的祸水形象.这三类形象是媒体通过事实框选和话语修辞两种手段建构起来的,它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中新闻报道的意识形态虚拟表达和对女性形象的消费与浪费.  相似文献   

19.
吴怀仁 《阴山学刊》2004,17(2):39-41
在写作中,写作主体总是以强烈的感觉、内心的激情和隐秘的冲动以个性化的方式建构起个体性与公共性关系通融和互动的表意模态,使写作成为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写作作为主体的精神存在方式而成为言语交往的社会性公共存在,写作主体以表达模式、表达方式和表达策略三种表达途径充分展现自己的写作意图,为写作主体的写作活动提供一个更自由的表达写作意图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20.
陈晓伟 《东岳论丛》2012,33(1):65-68
国家形象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如何在文化、意义、行为系统都存在巨大差异的跨文化语境里建构国家形象,成为当下一个重要的议题.明星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符号,不仅是一个富有魅力的个体,而且还是一个承载文化内涵和意识形态的表意符号,它不仅可以通过塑造国民形象、建构中国特色文化符号、传播历史传统文化来实现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而且对国家形象的建构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