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魏源与东台     
与林则徐、龚自珍齐名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魏源,在近代史上被誉为“中国封建文化优良部分的代表者”、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眼世界”的第一批先进人物。魏源的仕途是不平坦的,他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五十一岁时才得到一个相当于进士的任职资格,被分发到江苏任职。黄丽镛《魏源年谱》引《续扬州府志》云:“东台知县,魏源,邵阳人,进士,二十五年任”。魏耆《邵阳魏府君事略》曰:  相似文献   

2.
清代思想家魏源的诗文创作早已为世人所肯定,特别是他的山水诗歌更受到研究者的注目。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魏源所处的特定时代、他本人的特殊个性以及对山水诗的贡献等几个方面,从他的山水诗歌创作入手进行再次的探讨,力求更真切地了解魏源与他的山水诗歌。  相似文献   

3.
对魏源生活在我国从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时期,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反他外国侵略的民族斗争,激起他倡言社会变革、振兴中华的满腔热忱。科学地分析和价评的变革思想,是魏源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1 魏源认为天地万物皆在变化不息之中,“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默觚下·治篇五》)并列举天变、地变、人变、物变的许多具体事例,论证宇宙万事万物变动不居的客观趋向。他同样认为,社会历史也在不断地变迁和向前发展,“租、庸、调变而两税,两税变而  相似文献   

4.
魏源易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魏源的易著、易论以及《周易》经传对魏源思想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魏源的《易象微》一书虽已佚,但可考知其主旨是批评东汉古文易蔽于象数,肯定西汉今交易的通经致用,其写作时间当在道光十年以后,其《庸易通义》一文当作于道光元年左右。魏源对《周易》的作者、性质、哲理、易学的源流诸问题都有许多深刻的论述,其中以论《易》与《老》、兵家、黄老之学的关系最为精辟。他的改革思想、实学思想、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周易》的交易观、实用操作性和阴阳说。研究魏源思想,应该重视魏源的易学。  相似文献   

5.
杨积庆先生《魏源诗文选》,作为中国近代文学丛书中的一种,最近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书的特点,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广博、翔实、朴质、精深,充分体现了选注者严谨踏实的治学风格。 魏源(1794~1857)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进步学者和爱国诗人;这位对晚清思想界、文学界深有影响的革新人物,人们对他的研究还不多,《魏源诗文选》代表着魏源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魏源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向近代经济思想转变对期的具有承先启后作用的代表人物。本文通过对魏源的经济思想的剖析,比较集中地论述了魏源的“重本”而并不“抑末”、“除弊”也要注意“兴利”、主张上层统治者“黜奢”和贫困劳动人民“崇俭”,以及“利国”必先“利民”、“益上必先”“益下”的经济思想,并对魏源的贷币思想也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魏源、冯桂芬与横井小楠对外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源、冯桂芬与横井小楠分别是中日近代先驱思想家。他们的对外观反映了对时代的适应程度。通过比较可看出其明显的差异:(1)对于当时世界逐步形成整体的趋势,魏、冯的认识不及横井明晰、深刻,他们对西方国家先进性的看法也有差别;(2)在对外观念上,魏、冯未改变华夷观念,而横井完全摒弃了这种观念;对于闭关政策的认识与批判,魏、冯尚不及横井深入和全面;进而在形成主动面向世界求发展的观念意识上,魏、冯与横井相比,也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湖湘文化研究的热潮中,彭大成先生与韩秀珍女士合著的新作《魏源与西学东渐———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以下简称《魏》书),最近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魏》书是湖南师范大学“湖湘文化与西方文化交互影响研究及湖湘文化的对外传播文库”中公开问世的第一本,也是《魏》书作者之一的彭大成先生继《湖湘文化与毛泽东》之后所推出的又一部研究湖湘文化的皇皇大著。全书共50多万字,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阐述了魏源的生平经历,并结合其活动论述了他的基本思想。中篇则将魏源纳入中西发展的历史坐标系中,全面分析了…  相似文献   

9.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他针对清朝中叶的弊政,提出过许多志在使国强民富的意见。今年是魏源逝世130周年,现在试对当时清朝的弊政和魏源的改革思想作一些探讨,以表示对这位先哲的纪念。  相似文献   

10.
魏源、冯桂芬与横井小楠分别是中日近代先驱思想家。他们的对外观反映了对时代的适应程度。通过比较可看出其明显的差异:(1)对于当时世界逐步形成整体的趋势,魏、冯的认识不及横井明晰、深刻,他们对西方国家先进性的看法也有差别;(2)在对外观念上,魏、冯未改变华夷观念,而横井完全摒弃了这种观念;对于闭关政策的认识与批判,魏、冯尚不及横井深入和全面;进而在形成主动面向世界求发展的观念意识上,魏、冯与横井相比,也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1.
魏源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先驱之一。在他的思想中,认识论是最重要、也是最有价值的一个部分。魏源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同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心与物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做了深刻的考察.并提出了具有明显唯物论倾向的泛神论的认识论,从而使他的认识论带上了近代思想色彩.一强调认识同社会实践的密切关系,是魏源认识论的最显著特点。魏源是一位今文经  相似文献   

12.
龚自珍与魏源,曾携手为中国近代的文学界与思想界开拓局面。早在道光朝初期,就已出现将二人并称的迹象,分别由李兆洛和刘逢禄提出。在这背后,是龚、魏二人与阳湖文派、常州学派之间的密切关联,具体表现在人际交往和学术品格上。基于魏源在道光朝后期与咸丰年间的一系列学术创获,在同治之后,龚、魏并称开始由以才名并举转向以才、学对举,龚自珍的才名得到进一步提升,魏源则转而凸显其学者身份。这淡化了魏源作为近代文学开创者的形象,还造成了龚自珍文学经典化进程中的“诗进文退”现象。与历史上众多文人并称现象相比,龚、魏并称自有其独特之处,在此背后,还蕴含着近代文学的某种时代隐喻。  相似文献   

13.
魏源论     
魏源(一七九四——一八五七)原名远达,字默深,又字汉士,清乾隆五十九年,生于湖南邵阳之金潭。父邦鲁,历任江苏嘉定、吴江等地巡检、宝山水利主薄等职。有四子,魏源是他的第二子。 源九岁应童子试,县令某公,在唱名时指茶盅中画的太极图说:“杯中含太极。”当时  相似文献   

14.
一清朝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龚自珍、魏源在京师应会试。这次礼部刘逢禄担任评阅考卷工作,发现邻房有浙江、湖南二卷,经策奥博,自忖“此必仁和龚君自珍、邵阳魏君源也”。极力向当权者推荐,但未获录取。为此,刘逢禄写了《题浙江湖南遗卷》诗(见《刘遗部集》卷十一)表示惋惜。士林为之传诵不已,龚、魏二人亦因此而齐名。后经梁启超推崇宣扬(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半个多世纪以来,治近代学术史者往往以二人连称合论。  相似文献   

15.
作为鸦片战争时期先进思想家的重要代表,魏源的政治主张中积极表现出了一种比其他地主阶级改革派更为明显的资本主义倾向。魏源注重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民主议政、广开言路的先进主张。在著作中,魏源还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字里行间已经透露出了赞美和向往之情,为古老封建的中国第一次引进了民主的新观念。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魏源的资本主义倾向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些看法也有失偏颇,但仍展示了时代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众多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之际,魏源成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突出代表;其"经世致用"思想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换的理论旗帜.这除了魏源能敏锐地把握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脉博外,冈时也与他思想深处蕴含着丰富的湖南文化传统有着内在的联系.魏源"经世致用"思想是当时时代特点和湖南地域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时期有两个影响很大的思想家,一个是龚自珍,一个是魏源。人们常常龚、魏并称。然而由于魏源多活了十几年,亲自参加了反侵略的鸦片战争,因而他对侵略者的认识,对西方世界的了解,都大大超过了龚自珍。 魏源是湖南邵阳人,出身于地主家庭,生于一七九四年,卒于一八五七年。在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之前,他积极参加了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在鸦片战争中,他又和主战派坚定地站在一起,积极参与了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在斗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凶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近代社会的开端。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与魏源曾在这一历史转折时刻作出重大的历史性贡献。对此,中国史学家曾分别加以研究,有多种论著问世。亚洲其他国家的学者也较为关注,发表过一些论文。本文的着眼点不是全面考察林、魏各自的生平与功绩,而是探讨林、魏相通点,研究他们如何互为补充,正确回答当时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故称“合论”。从林、魏身上得到某些历史启示,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9.
魏源政治学说的精要部分集中于柔性施政的“黄老思想”教旨,考察这种思想所诞生的时代背景和主旨仍然不足以帮助理解魏源政治学说的特点。魏源政治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在实际政治中的作用与新颖的范畴运用。魏源的政治学说中包含的“黄老思想”是其晚期政治思想的中心部分,其特点取决于儒内道外刚体柔用的体系。  相似文献   

20.
夏剑钦先生的《魏源传》(岳麓书社2006年9月版),是一本厚积薄发、胜义迭见的著作. 庄子说:"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魏源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兼通中学与西学的大思想家,又是一个著作繁富的学者与诗人.为非常之人写传,必须有非常深厚的积累,成于中而形于外,厚积而薄发.《魏源全集》的整理出版是湖南省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由夏剑钦先生具体主持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