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十六世纪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倭寇海盗问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明清统治者从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出发,把东南沿海地区人民不顾封建政府海禁前往日本、东南亚各国从事海外贸易,诬为倭寇海盗,并进行了残酷的镇压。长期以来,很少有人对此进行专门的研究;解放后,一些书刊仍沿袭旧的观点,把一场人民的正义斗争,也说成是倭寇海盗,对封建统治者镇压人民的行动,不加分析地一律给予肯定和赞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山大学戴裔煊教授《明代嘉隆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一书,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澄清了一些历史事实,为深入研究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寇海盗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嘉隆期间的倭寇与明初、万历年问的倭寇不同,前者是假倭寇,后者是真倭寇。戴裔煊教授认为:明初日本人入寇山东,以及派人与明左丞相胡惟庸相勾结进行谋反,是由日本当权者所主谋指使的,是真倭寇。万历年间日本虽没有直接派兵入侵中国,但当时  相似文献   

2.
时晓红 《文史哲》2002,(4):141-145
明代中日勘合贸易的兴始和断绝 ,都与倭寇问题相关联。永乐年间 ,明廷希国以勘合贸易换取日本政府对倭寇的抑制 ,然而 ,由于日本政局的变化 ,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 ,并导致了勘合贸易的断绝。宣德八年以后 ,以消弭倭寇为切入点 ,中日勘合贸易再度恢复 ,由于在勘合贸易中日本实际上占据着主动地位 ,使勘合贸易成为明朝沉重的包袱 ,并最终因倭寇问题导致了嘉靖年间勘合贸易的再一次断绝  相似文献   

3.
倭寇与中国     
发生于元代末年(十四世纪中期),与有明一代(1368—1644年)相始终的倭寇对中国、朝鲜的骚抗和侵略,给中世纪后期的东亚世界带来动荡和不安。同中国历史有关的倭寇,分别出现在元末明初、明代嘉靖年间(十六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和万历年间(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然而,同是倭寇,在不同时期,实质不同,意义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笔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把倭寇分几个时期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 明代的军事防御体制,可分为两大部分,即边地与腹里。明初创设的军事卫所,大致按此格局分布。在明代的历史进程中,由于蒙古残余势力的不断骚扰,以及倭寇的时常侵袭,明代的边防就自然分成了北方九边与东南海防两大体系。与此同时,腹里防御也可分为城市防御与乡村防御两大部分。本文试就明代乡村的防御体制作一初步的探讨。一、巡检司:专职的乡村防御机构  相似文献   

5.
明代中叶的抗倭战争是中国沿海地区反侵略的爱国战争,经过十二年的长期的战斗终于获得了伟大的胜利。它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证明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斗争的光荣传统。抗倭战争,在明史上称“倭寇之乱”,开始于嘉靖三十一年,至嘉靖四十三年胜利结束(公元1552—1564年)。在这十二年当中,抗倭战争从被动防御转到主动歼灭敌人,经过了曲折的艰苦的斗争过程。当时沿海各省如南直、淮扬(即今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的人民都受到倭寇疯狂的屠杀擄掠,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也因此激起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斗争精神,涌现出许多反侵略战争的英雄和战士,他们挥洒热血捍卫民族利益,对倭寇进行了长期的残酷的搏斗,终于将倭寇大量歼灭,恢复了社会生产和海上的商业贸易。  相似文献   

6.
谭纶抗倭事迹探论□胡长春明代中叶,倭寇猖獗于东南,沿海数千里,遍遭荼毒和蹂躏,而其中又以苏、浙、闽、粤四省为甚。尽管近年来学术界对倭寇的来源、组成、性质等歧见纷纷,观点各异,但从长期的倭患使东南各省元气大伤,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了巨大损失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胡宗宪(?—1565年),字汝贞,绩溪(今安徽绩溪县)人。嘉靖年间,胡宗宪率领明朝官兵屡次粉碎倭寇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入侵,在明代抗倭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然而,因胡宗宪诱杀了与倭寇勾结的奸商王直等人,而遭一些学者非议。究竟怎样评价对他的是非功过,就需要...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涉及东亚的倭寇事件,既是倭寇对中国和朝鲜的掠夺行径,也构成东亚古代海洋史、战争史、经贸史的重要环节,进入20世纪后更是成为东亚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并进一步延伸到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领域,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倭寇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鉴于倭寇事件的东亚区域性质,打破国别研究的局限,站在东亚学(东亚区域研究)乃至东方学研究的立场上对日本倭寇史研究及倭寇文学加以剖析,并与中国的倭寇研究及倭寇题材的文学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东亚区域意识与日本民族主义两种倾向构成了日本倭寇史研究与倭寇文学的一对矛盾体,反映出当代日本普遍的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9.
明嘉靖朝,中国东南沿海以中国人为主的“倭寇”猖獗一时,倭患产生于动乱的日本,由日本封建统治阶级组织、支持境内的浪人武士、失去土地的贫苦农民到中国沿海地区劫掠。由于明代中后期政治上日益腐败,贪污之风盛行,武备废弛,对外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以及西方殖民者的参与和日本国内的战乱等多种因素的刺激从而形成了嘉靖朝的倭患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明嘉靖朝倭患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与整理,从而对明代倭寇成因问题有一个比较系统地、全面地了解与认识,正确地看待倭患问题,并且以史为鉴。  相似文献   

10.
方孔炤是晚明致力于边防史研究的官员。他先后参与镇压民变和农民起义,具有一定的带兵和用兵经验。在崇祯初担任兵部职方员外郎期间,致力于《全边略记》的编纂。该书涉及明代历朝边防的建置与举措、与境内外民族交往的政策和策略、各地农民起义及镇压的过程、沿海各主要省份的海防建设、海禁政策、倭寇的侵扰与抵御等,是一部研究明代军事斗争史和边海防史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1.
将帅诗人戚继光和他的爱国主义诗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历史上,身为一代名将,而又文思敏捷,写得一手好诗的“将帅诗人”为数不多;而戚继光则是其中之一。戚继光在明代被称为文武兼资的“儒将”,他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以其扫平倭寇、镇服胡虏的奇功伟绩,昭著史册,名垂后世;同时,他在繁忙的军务和紧张的战斗余暇,有精力、有情致从事诗歌的创作,在军四十  相似文献   

12.
详实深刻治史致用——评《“怀夷”与“抑商”:明代海洋力量兴衰研究》尹铭在中国海洋发展史上,明代可以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它既有郑和七下西洋的空前绝后的壮举,又有倭寇频频为患沿海地区的不堪回首的一页;既有明朝与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官方贸易的繁荣,又有中...  相似文献   

13.
嘉靖“倭患”探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的历史教科书告诉人们:明中叶,倭寇侵掠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使这一带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了重大损失,因此抗倭战争是爱国的、正义的战争。这个结论,长期以来为人们接受。但事实上,明中叶,特别是嘉靖年间的所谓“倭寇”,从领导者到基本群众都是中国人;这些中国人是为了冲破明王朝反动的“海禁”政策才被迫拿起武器的;他们的斗争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具有进步意义,而他们之被镇压是历史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对倭寇的正当化与美化是以倭寇为题材的日本“倭寇文学”的总体倾向。早乙女贡的《八幡船传奇》作为倭寇文学的独特性在于它从日本的“八幡大菩萨”信仰出发,把倭寇的入寇行径写成了受“八幡大菩萨”护佑乃至“八幡大菩萨”自身的行为,并基于神道教的海神信仰立场,将倭寇行径看作受神明庇佑的开疆辟土,从根本上将倭寇予以正当化乃至荣耀化,反映了日本的传统信仰与国家主义意识。对此进行分析批判,有助于我们认识“倭寇文学”及倭寇观的文化渊源与当代流变。  相似文献   

15.
从明代中叶起,福建沿海渔民及小商贩已经来到台湾活动。嘉靖末年及万历初年在台湾袭击番众的倭寇实际上是来自闽粤边界的海寇,其首脑为林道乾、林凤。万历二年(1574)福建官军进入东番的新港进剿海寇,是台湾早期开发史的重要事件,它说明福建官府承担起保护台湾番众的国家义务,也是明代台湾属于明朝管理的历史证明。福建巡抚刘尧诲、福建总兵胡守仁、南路参将呼良朋率领的福建水师,以及兴化府乌屿渔民刘以道等人,为这次展示明朝对台湾主权的行动建立了功勋。  相似文献   

16.
(一) 明代在農業、手工業恢复和發展的基礎上,商業资本的活动范圍廣大了,國內外貿易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顯現了活躍与繁荣的新景象,航运事業也獲得相应的發展。海运方面,运輸量之大,航程之長,航綫开辟之早,都成为明代航运事業中的特色。通商貿易的海船,往來于东南亞以及中國沿?鞯?作为通使的海船隊,还曾到达过阿曼灣、阿剌伯半島和北非东部沿海。这对于擴大物资交流的范圍,促進國际間經济、文化的联系,都起了有益的作用。在防备“倭寇”时期,担任海防的  相似文献   

17.
王世贞是明代复古诗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诗学主张却与复古诗派崇唐抑宋的理论不同。他推崇盛唐,但又认为唐诗并非尽善尽美;他批评宋诗,但没有对宋诗作出全盘否定,而是清醒地看到宋诗对明代诗坛产生的积极影响。他认为各个时代的诗都有其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反对以时代定诗歌创作的优劣。  相似文献   

18.
论高拱的治粤方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明代嘉、隆时期,广东地区有司不良,贪贿成风,倭寇侵扰,海盗猖獗,社会动荡不安.为扭转这一局势,高拱于隆庆四年执政后,大力推行选贤任能,内外兼治,军政配合,剿倭除盗的治粤方略,并取得了"岭寇底宁"之效.对此,明清政治家和史学家给予了肯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19.
明嘉靖中期,国内外贸易状况日趋复杂,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倭寇猖獗,海禁与反海禁斗争,错综复杂地交织一起。明统治者把这种状况简单地概括为倭寇问题,从而增加了识别的难度。一为了更好地认识嘉靖中期倭寇的活动及其性质,需要简略地回顾倭寇的发生以及与其相关联的但又必须加以区别的一些基本情况。首先,倭寇(日本称为海寇)起源于元代以前,成长于元军侵日之后,发展壮大于日本的南北朝和战国时期亦即明嘉靖中期以前,而消亡于明万历时期亦即日本丰臣秀吉统一全国之时。明成化、正德时期,出使日本目睹倭寇实况的朝鲜通信使朴瑞生估计,对马、壱岐、北九州及濑户  相似文献   

20.
《江汉论坛》1980年第3期发表了《嘉靖“倭患”探实》一文。主要论点是:“明中叶,特别是嘉靖年间的所谓‘倭寇’,从领导者到基本群众都是中国人;这些中国人是为了冲破明王朝反动的‘海禁’政策,才被迫拿起武器的;他们的斗争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具有进步意义,而他们之被镇压是历史的悲剧。”还认为:朱纨、王忬、张经、李天宠、戚继光、俞大猷等在抗倭斗争中立下殊勋的人物,是镇压人民的刽子手,“朱厚熜的爪牙”庵致鄣?我们无法苟同,觉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