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随和 《中文信息》2008,(1):52-53
南阳汉画馆始建于1935年10月,新馆位于河南南阳市西南方方的卧龙岗龙首处,是一座收藏、陈列和研究汉代画像石的专业性博物馆,她是我国建馆历史最早、规模最大、藏品数量最多的一座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南阳画像石刻多出土于汉代画像石墓,题材丰富,雕刻古朴,是我国古代世术中的瑰宝,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  相似文献   

2.
丁昆 《河南社会科学》2004,12(6):115-116
汉画像石艺术既没有此前彩陶、青铜器的神秘威慑图腾的羁绊,也没有其后佛教艺术统治的束缚,而是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同时,汉代礼乐的盛行,对汉画像石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汉画像石艺术是在借鉴彩陶、青铜器、书法、雕刻、帛画、壁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3.
汉画像石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画像石是雕刻于墓穴建筑的壁面和楣、楹、碑、阙上的装饰性艺术品。通过众多的画面,汉画像石生动具体地表现了汉代的社会思想,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当时的民风民俗,展示了汉代人们的精神寄托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成为汉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艺术样式。其雄强博大、质朴神秘的艺术特色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与儒家文化精神、楚地文化精神、道家文化精神的渗透有着深层次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南阳汉画     
汉画像石,是汉代墓室石料上一种介于绘画和浅浮雕之间的雕刻艺术品。它是汉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从汉代画像石上拓印下来的画,简称“汉画”。 我国出土汉画像石的地方很多,除河南外,还有山东、四川、江苏、陕西等省。南阳是河南出土汉画像石最多的一个地区,目前已出土二千三百余块。南阳汉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动人的历史故事、优美的神话传说,还有反映当时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天文星象、舞乐百戏等。它是汉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十分重视对南阳汉画像石拓片的搜集与整理。七十年代,部分汉画像石拓片还曾到国外展览过,受到了很高的赞誉。  相似文献   

5.
王清建、王玉金在《南都学坛》2 0 0 1年第 1期撰文指出 ,河南南阳是我国出土汉代画像石的主要地区之一。南阳汉代画像石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 ,其中有很多反映汉代民俗的画像 ,为研究汉代民俗提供了形象而直观的实物资料。但南阳汉画像石中的民俗 ,至今尚无人专题论及。为此 ,作者对南阳汉画像石所反映的民俗进行了分析归纳 ,指出汉代画像反映了以下民俗 :第一 ,汉代礼俗 ,包括拥慧和拜谒。第二 ,汉代节俗 ,汉代有门户画神荼、郁垒的节俗。第三 ,汉代宴饮习俗 ,汉代人在宴请宾客时有以舞乐杂技款待风俗。第四 ,汉代的葬俗 ,画像石反映了汉代…  相似文献   

6.
籍晓蕊 《殷都学刊》2011,(3):146-149
汉画像石是汉代在墓室、祠堂、墓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石刻艺术。[1]它产生于西汉中期,西汉晚期得到迅速发展,东汉中期以后达到鼎盛,东汉末年逐渐衰落。关于汉画像石的研究起步很早,近些年来汉画像石作为研究汉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在此拟通过对各个时期的考古发掘报告的搜集和整理①,对两汉时期的画像石内容不分地域的作一概括的梳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汉代绘画艺术由壁画、帛画、画像石、画像砖、漆器纹样、瓦当纹样等门类构成 ,其中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数量多 ,影响大 ,成为汉画体系中的主要构成部分。为此 ,本文对汉画中儒家文化精神的剖析 ,也主要依据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进行。汉代绘画的审美意蕴由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阴阳五行文化、原始巫术文化遗存等多种文化精神要素构成。这些精神文化要素在汉代绘画艺术审美意蕴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中虽有强弱不同的呈现 ,但是从整体上看 ,特别是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文化方针之后 ,随着儒家文化成为具有时代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8.
山东汉画像石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汉画像石是雕刻在墓室、祠堂、石阙或山崖上的一种石刻装饰,其图像多以花纹、人物、车马、奇禽异兽为主,它是汉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汉画像石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这种意义上讲,它是汉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的栩栩如生的形象化的内容,可给人以感性印象,进而可补历史文献之不足,对了解和研究汉代的社会生活、生产状况、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以及对研究汉代的绘画雕刻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考古学会论文了楚被广陵,扬州博物馆 唐代扬州大云寺址考辨扬州博物馆 汉墓的型制与分期扬州博物馆 略论汉代楚国(彭城国)徐州博物馆 记徐州地区的石掉墓徐州博物馆 试谈汉画像石起源_徐州博物馆 江苏徐州的崖墓徐州博物馆 澄湖形成的原因和时代问题吴县文管会 孔望山摩崖画像石刻再探连云港市博物馆 连云港市花果山出土汉代简犊试释连云港市博物馆 连云港市出土的汉唐木俑连云港市博物馆 少皋文化的刻石瑰宝 —连云港市将军崖岩画的调查和探索连云港市博物馆 从考古新成果谈起 —关于苏州地区及长江三角洲南部的成陆时限问题苏州博物馆 从…  相似文献   

10.
唐建 《东岳论丛》2001,22(5):135-139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具有久远的历史 ,汉代绘画艺术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汉代绘画与前代绘画艺术传承有着密切联系的是壁画 ;而更富有艺术创造性和时代代表性 ,且数量众多的绘画艺术样式是画像石、画像砖 ,此外还有帛画、漆画、瓦当纹样等 ,这些构成特色鲜明、自成体系的汉代绘画艺术宝藏 ,具有不朽的审美价值。其艺术表现特色主要是 :形象塑造 ,形神兼备 ;时空结构 ,重在开创 ;艺术技法 ,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11.
作为墓葬构件的画像石盛行于两汉时期,集中出土于山东、河南、四川、江苏等地,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陕北汉代画像石现在见到最早资料是二十年代出土的郭氏铭文画像(原石现存于北京大学)。1952年绥德城郊西山寺保育小学在扩建校舍时,发现了镶嵌有“永元十二年”铭文画像石墓葬,墓室拆毁、画像石充当石料挪作他用。1953年八月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与陕西省博物馆联合组成调查组,征回了这批画像石中的二十四石①,从此陕北汉代画像石进入了保护、收藏、陈列、研究的专设殿堂。20世纪50年代初,绥德县文化馆设立在城东六十里的义合镇…  相似文献   

12.
考古学会论文楚被广陵扬州博物馆唐代扬州大云寺址考辨扬州博物馆汉墓的型制与分期扬州博物馆略论汉代楚国(彭城国)徐州博物馆记徐州地区的石撑墓徐州博物馆试谈汉画像石起源_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的崖墓徐州博物馆澄湖形成的原因和时代问题‘吴县文管会孑L望山摩崖画像石刻再探连云港市博物馆连云港市花果山出土汉代简犊试释连云港市博物馆连云港市出土的汉唐木俑’连云港市博物馆少皋文化的刻石瑰宝 一一连云港市将军崖岩画的调查和探索连云港市博物馆从考古新成果谈起 —关于苏州地区及长江三角洲南部的成陆时限问题苏州博物馆从坊市遗址…  相似文献   

13.
汉代长袖舞是中国古典舞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在继承先秦折腰、舞袖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汉代以俗为美,雅俗共赏的审美意趣。汉代长袖舞的舞服、舞容、舞姿的形态之美,在汉代史籍文献以及出土的汉画像石、砖、俑、壁画等文物中清晰可见。本文谨以史籍文献和文物为依据,从汉代长袖舞的表演形式、舞美元素与美学特征三个方面论述汉代长袖舞的形态美,旨在为中国古典舞蹈中长袖舞的欣赏与当代舞蹈的艺术创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汉画像石中的"出行图"蕴含着汉代人丰富的宇宙空间观念。以鲁南地区汉画像石中的"出行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分期考察,可以揭示这一图式与汉代宇宙空间观之间的重要联系,并可考知其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变化特征正是该地区宇宙空间观念发展演变过程的生动展现。而在鲁南汉画像石"出行图"的整个发展史中,这一图式存在一个最为根本的图像学意义,即它象征了宇宙生命在宇宙空间内部及跨空间中的运动。  相似文献   

15.
汉代神祇考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05-118
汉墓画像中保存的汉代神祇,除了常见的西王母、东王公,尚可通过早期道教文献与汉墓画像资料的结合考证,识别出更多。在徐州汉王乡元和三年墓祠画像石、临沂费县潘家疃东汉墓画像石及相关画像石上,可以发现汉代信仰中被神化的四首双躯之神容成公,名曰"灵鸧"的鸟喙之神太上老君,名曰"罗竝"的牛首之神"天下鬼神之主",即"北太帝君"炎帝(炎罗)等若干重要神祇。陕北汉墓常见的鸟喙之神-牛首之神组合,正是汉代宗教文化在墓葬仪式中的体现。这些关键资料的有效识别,带来汉代神祇认知的突破,可资澄清种种误读,从而把握汉代信仰世界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6.
汉魏时期,夭折儿童瓮棺葬的习俗依然广泛存在.其原因包括人伦亲情、礼仪规范以及人们对凶祟殇魂的排斥与恐惧.许阿瞿画像石墓是汉代殇葬的特例,其建造目的在于用画像石墓厚葬的规格与隔离生死两界的功能完成对“儿鬼”的驱祟仪式.为使仪式符合汉代丧葬的礼仪,建造者又赋予墓室画像新的内涵,即以一种象征的形式为成为“儿鬼”的许阿瞿举行“成年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墓产生的时代和地理背景入手,对此墓人物画像的艺术形式的特征展开论述,探析其画像的审美内涵,考察此墓人物画像的艺术价值。同时,在对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墓人物画像审美内涵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其对后世魏晋画风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 座落在鲁西南嘉祥县武翟山北麓的武氏祠汉画像石雕刻,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汉代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它集雕刻、绘画、文字记载于一身,容神话、历史、现实描绘为一体,形象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透现出先秦历史文化底蕴,内涵丰富,体大精深,具有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民族学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从题材内容的时空表象上看,武氏祠石刻可大致划分为神话传说、经史故事、现实生活三种类型,称为融汇先秦两汉神话、历史、现实杂陈混糅的百科画卷,不为过分。  相似文献   

19.
刘宗超 《河北学刊》2006,26(5):194-198
汉代艺术精神指的是汉代艺术的主流创作取向和主流观念,它是相应艺术形式形成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其根源应该追溯到当时的文化精神。汉代艺术所体现的主要是汉代儒家、汉代道家的文化精神,可以具体化为包容精神、浪漫精神和雄浑气象。这种艺术精神是对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大汉时代精神的反映,对其后艺术的发展具有范型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山东是汉画像石艺术发达的地区,历年出土的资料相当丰富,有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但长期以来,缺乏系统专门的整理与报道,为开展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近年来,山东省博物馆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编纂了《山东汉画像石选集》,选辑了《武氏祠》、《孝堂山郭氏祠》与《沂南画像石墓》三组系统资料之外的全省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477方,拓本、照片539幅,冠以论述全面的《绪言》与简明的《图版说明》<以下简称《选集》与《说明》),已由齐鲁书社出版,公开发行,为开展山东汉画像石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读了《选集》之后,受到很大教益与启发,同时也觉得有许多地方值得讨论,尤其是在历史故事方面.因而随手写了一些意见.在写作过程中,曾得到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