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舍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颇有建树,被称为戏剧大师.然而他的戏剧创作之路与小说相比,绝不平坦,而是一条充满艰辛之路.这一点可以从《老舍书信集》中得知.可以说正是因为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老舍从事“文协”工作之后,才被逼上梁山,从事了自己并不熟悉的戏剧创作,期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挫折,正是老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文协”的无私奉献才使得他最终在戏剧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作为直观艺术的戏剧,老舍剧作首先呈现给观众(读者)的是一片活生生的真实生活和活动其中的充满血肉生命的人物。不断探索老舍创作的发端,探讨作家如何从生活出发,根据不同的题材要求和审美意向进行艺术的构思,从而把特定的生活、思想、感情升华为戏剧艺术的造境,是探讨老舍戏剧艺术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3.
无论在抗战文学发展史上,还是在老舍的戏剧创作生涯中,一九三九年八月前发表的《残雾》都有重要的意义。就前者而言,它标志着抗战戏剧创作由歌颂向暴露,由反映现实的一般向纵深开掘的转折;就后者而论,它是老舍的第一个剧本,其成功和失败对他后来的戏剧创作都有重大影响。它所显示出来的思想倾向,标志着老舍的创作开始向革命现实主义转变。然而,命运往往是不公平的,虽然演出后也曾“震动了山城”①,但后来却没有多少人提及,连解放后出版的一些现代文学史,有的也没提它的名字,有也仅存剧目罢了,而把实现抗战戏剧转折的界碑插在《雾重庆》上;今天,老舍研  相似文献   

4.
杨迎平 《齐鲁学刊》2012,(5):145-148
当中国现代话剧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方法作为话剧的唯一创作方法的时候,老舍却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的戏曲与曲艺,并将中国传统艺术融进中国现代戏剧。《茶馆》便是老舍将中国传统艺术融进话剧的典范,目的有两点:第一,为了"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第二,将传统的"玩艺儿"保留下来。继承古典戏曲的象征性与舞台假定性,并向传统曲艺学习语言,特别是将相声的表现方式运用于话剧中,推陈出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话剧之路。  相似文献   

5.
<正> 作为小说家、戏剧家的老舍,这是尽人皆知的;但若说在现代诗人的行列中也应当有老舍的位置,恐怕不少人就感到生疏了。事实是,老舍不但小说、戏剧、小品文写得好、多,诗歌数量也不少,而且自成一格。老舍夫人胡絜青在给老舍编的一本旧体诗选中说:“老舍爱诗,也爱写诗”,“他写新诗,也写旧体诗”。老舍是中国新诗坛上一位优秀诗人! 老舍一生写了多少诗篇,目前还很难做出确切统计。他在一九三四年出过一本《老舍幽默诗文选》,收入讽刺诗十首;一九四二年出版过长诗《剑北篇》;再就是一九八○年胡絜  相似文献   

6.
老舍作为小说家,众人皆知.他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长篇小说蜚声海内外;老舍作为剧作家.有Q皆碑,他的《茶馆》等剧本誉满全球。然而,如果把老舍说成是一位诗人,那就不一定为广大读者所熟悉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就其主要原因来看,恐怕是由于老舍一生中所创作的小说和剧本影响太大了,以至于掩盖了他诗歌创作的光辉。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所说的:“他的诗名,多少为他的小说和戏剧所掩盖了。”下实际上,老舍作为一位诗人是当之无愧的。他在一生的文学生涯中,除去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散文以及曲艺作…  相似文献   

7.
老舍的美学主张是体现在他的剧作中,渗透在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中的。 在老舍剧作中,我们看到了栩栩如生的众多人物形象,其中没有一个人物是某种意念的化身,或作家本人的自我写照。他(她)们——不管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按照各自的逻辑活动在舞台上,带着鲜明的、浑朴的姿影——在我们眼前闪现而过,在我们的脑际心头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戏剧艺术具有主体性与客观性和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从写《残雾》起,老舍就把他在小说领域里所擅长的幽默艺术运用于话剧领域,而且随着剧作技巧的完善和剧作风格的形成,幽默也臻于成熟。老舍作为“幽默剧作家”,比之他作为“幽默小说家”,其幽默艺术具有更加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也具有更鲜明的肯定性与抒情性。 在探讨老舍幽默的总体特征时,我们必须注意老舍幽默所体现的幽默的共性与个性、联系与区别,以及老舍本人对幽默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独具风采的老舍幽默。  相似文献   

9.
老舍:在批评的航线上前进与沉没石兴泽从1929年2月朱自清发表《〈老张的哲学〉与〈赵子曰〉》①到六十年代中期老舍生命终结,文学批评始终影响着老舍的创作。文学批评总是具有社会批评的性质,时代不同,批评的标准、侧重、指向不同,对老舍创作道路发展演变所起的...  相似文献   

10.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曾阅读过大量的西方著作,与外国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老舍所受英国文学的影响最为深远,从萨克雷、狄更斯、梅瑞狄斯、康拉德等人的作品中受益匪浅。本文拟从老舍对英国文学接受的缘由、影响与超越以及美学风格等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主要以老舍与狄更斯的关系为例。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叙事在老舍的多部小说中占据很大篇幅,对塑造人物、建构情节起到重要作用。对经济的书写涵盖了人物的商品经济意识、经济来源、消费观等方方面面。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商品经济意识和经济行为的描述,老舍在小说中揭示了农耕货币观念与商业货币观念的鲜明对比;展现了东西方经济思想的差异及经济伦理观的尖锐冲突。其诸多文本不但生动地呈现了清末到民国不同时期民间经济生活的样貌和翔实资料,而且体现了老舍独特的经济观和对于经济与个体自由关系的深入思考。因而从"社会——经济"的复合角度研究老舍,对于理解民国时期老舍的作品和思想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老舍早年深受"幽默"这种特殊的艺术的思想表现形式的影响,其小说作品非常契合西方关于"幽默"的观念。作者对中外老舍研究史进行了回顾,认为关于老舍的小说美学及幽默关系的课题迄今尚未成为系统研究的对象。作者亦对"幽默"这个新词在中国的引进史进行了追溯,认为老舍的幽默观与林语堂、鲁迅存在着差异。为了系统地研究老舍的幽默观,必须关注可能给予作家以影响的出身因素(民族、家庭、童年、环境等)及各种文学传统(中国、北京、满族、西方等),还须审视作家的哲学思想及其小说作品的各种艺术要素,等等。  相似文献   

13.
老舍的悲剧创作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老舍对悲剧的独特理解:形式上要求描写人在生死关头的矛盾与冲突,内容上要关心人的命运,审美情感上要具有“惊心动魄的感动力量”;剖析老舍的悲剧创作风貌,其中有性格悲剧、社会悲剧、文化悲剧、英雄悲剧;同时探讨了老舍悲剧取向的心理及社会时代的动因。  相似文献   

14.
旨在论述老舍创作与写作场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出写作场的变迭对老舍创作中的多元文化观念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宋曰家 《东岳论丛》2001,22(1):123-127
巴金与老舍是并肩而立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大家 ,各有其鲜明而独到的艺术特色。老舍以幽默胜 ,巴金以激情的倾诉为长 ;老舍以市民社会小说名世 ,巴金以家族系列小说而著称 ;老舍擅长描写市民社会的众生相 ,巴金则善于揭示家庭内外知识青年的精神世界。巴金与老舍尽管在创作上有种种明显的不同 ,然而却是心灵相通的朋友  相似文献   

16.
评《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肖寒山东文艺出版社最近推出石兴泽新著《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这无疑是值得注意的事。顾名思义,这是研究老舍文学思想的书。老舍不仅是著名作家,也是颇有影响的理论象,然而作为理论家的老舍,还未被充分重视,还没有全面系统深...  相似文献   

17.
孙小玲 《阴山学刊》2004,17(3):38-41
《茶馆》对传统久远的亚里斯多德戏剧观念予以了大胆突破,它不推崇情节(行动),而是以人物(叙述)取胜。在表现方式和艺术技巧上,《茶馆》则以"面式"叙事结构、充满历史感的宏大艺术构思、叙事诗般的讲述方式,以及"陌生化"技巧和象征手法等的运用,表现出与世界文艺的相通融合。老舍先生以其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现代意识和不拘一格、扬弃整合的创造性劳动,赋予了《茶馆》以开放性、多元化为特征的现代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8.
徐红 《理论界》2013,(5):136-138
鲁迅、老舍两位伟大的现代作家,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与他们积淀在内心的“父亲情结”密不可分,“父亲情结”贯穿他们的一生。鲁迅经历了缺失父爱,寻找父爱,为父亲向腐朽的父权制复仇,重构现代父子平等之爱这一过程,鲁迅寻找父爱的过程与他“立人”的思想一脉相承;老舍幼年失去父亲,但老舍有父爱的替代与补偿,父亲的伟大人格像一棵参天大树生长在他心里。深深地影响着老舍的一生。  相似文献   

19.
李红 《齐鲁学刊》2004,(3):147-149
老舍的小说创作存在着以批判意图为支撑的"显在结构"和以本人无意流泄的市民情致为支撑的"潜在结构"两套话语系统。"显在"层面上他致力于对国事民瘼、文化人性的批判,"潜在"层面上则又对批判对象表现出一种温婉的认同。这种情感与理性、"发愤"与"发笑"之间的相互争辩和质疑彰显了老舍作品的歧义与复杂,使其具备了多重索解的内涵,也成就了老舍独步文坛的艺术魅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中国老舍研究的现状出发 ,分 8个方面对 2 0世纪 90年代中国老舍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和总结 ,并对下个世纪的中国老舍研究有所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