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沈有鼎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现代逻辑学家及逻辑史家,他在数理逻辑和中国逻辑史领域均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分析、梳理沈有鼎的经典著作及其体现的逻辑思想,可以展现对经典大师及经典著作进行研究的方法论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意义理论是现代逻辑哲学、语言哲学的核心议题。沈有鼎从佛教唯识学认识论出发,借鉴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对汉语表达式的形式结构以及意义和真值作了具体的论述,形成了系统的意义理论研究体系。在对语言、思想和对象三者关系的讨论中,沈有鼎为其唯名论立场进行辩护。沈有鼎的意义理论不仅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语言哲学发展中具有超前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解决空专名疑难等当代逻辑哲学与语言哲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以及为中国哲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方面,仍具有重要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3.
墨家逻辑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典型,是中国近现代学者研究的热点.梁启超、胡适和沈有鼎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有开拓性、创造性和启发性.对墨家逻辑的研究还需深入,要进一步认识其丰富内容、科学性质、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弘扬其优秀成果,发挥其对社会和文化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指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黑格尔的圣经。《精神现象学》不仅是西方哲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文本来源;《精神现象学》描述的世界历史与中国哲学也有密切的相关性。当今的中国哲学界呼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西哲学的对话和交流,《精神现象学》无疑是中西马对话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栏目的四篇文章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认识论和现代西方哲学的角度,探讨《精神现象学》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启迪,以期推动对这部重要经典的深入研究,以及共同文本基础上的哲学对话和交流。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在当代中国的解读———读涂成林的《现象学的使命》丛大川《现象学的使命》一书的作者在该书后记中提出了如下见解:“在中国,对西学的研究本身就构成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学再度东渐并成为‘显学’,...  相似文献   

6.
贺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他的“新心学”和胡塞尔现象学在本体论上有相似处,但也有不同,在方法论上则有严重分歧。这成为贺麟即使受到胡塞尔现象学影响,但却公开批评现象学的根本原因。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胡塞尔现象学影响甚微,本文也给出了部分解释  相似文献   

7.
复旦大学哲学系、复旦现代哲学研究所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现象学专业委员会于1997年10月6日至9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共同举办第三届全国现象学研究年会。这次会议的参加者除了来自祖国大陆的许多高等院校、社科院、出版社的现象学研究人员外,还有2位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的教师及他们的6名研究生,和一位来自瑞士的现象学家霍伦斯坦伍.Holenstein人会议主题为“现象学与解释学”。与会者对现象学与解释学的关系、现象学一解释学运动中的人物和学说、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对认知科学的贡献以及在人文科学和文化交流中的应用等问题作了专…  相似文献   

8.
罗曼.茵加登和米.杜夫海纳是现象学美学的杰出代表。茵加登的现象学观割裂了作品结构本体与作品形而上性质的关系,而杜夫海纳的现象学则过于注重读者审美知觉的作用。运用现象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必须扬长避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9.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全球化语境下,以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舍勒等哲学先锋为代表助推的现象学运动思潮,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中国以来,由小范围的传播与认知,到在人文领域扩散,再到对意识现象学、存在现象学、价值现象学等的广泛研究热议,如今已成为跨洲际、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等普遍意义上的"显学",诸如布伦塔诺的心理学现象学、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英伽登的文学现象学、列维纳斯的伦理现象学等各大现象学派系分支已大面积涌进并占据了汉语理论思想视域的重要位置。这些思潮正在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学和艺术等学科渗透,表现出涌动不息的生命力和对汉语理论思想研究的强劲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现象学方法的美学开展、接续并发展中国现代意境美学传统,张祥龙在深入接受现象学思想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美学观。其“美感论”中的“美感体验论”接受了胡塞尔的“直观”说和海德格尔的“体验”说,“美感居中论”接受了胡塞尔的“意向性构成”思想和海德格尔的“视域构成”思想;其“审美对象论”接受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思想。张祥龙对现象学思想的接受具有准确深入、中西会通的特点,其接受意义有二:就目的言,他通过接受现象学思想既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学美学理论,又接续并发展了中国现代意境美学传统;就方法言,他的接受与建构实践为如何融通中西美学资源进行理论创新作出了示范。  相似文献   

11.
作为有明一代非常重要的巴蜀文人杨慎,学问博洽,茹涵既富,根柢盘深,方能在七子笼罩文坛之时,独立门户,有所创获.故杨慎的文学创作是基于其自身的文化积淀,其中之一是潜在地受到蜀文化的影响.杨慎对蜀文化的发展传承展开分析,又特别是对宋代三苏的文学成就展开全面批评,其中的重点是对文风和学风的批评.  相似文献   

12.
人基于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人性是丰富与复杂的,而野性、理性与神性是人性构成的基本内涵。沈从文基于人性之真、善、美三个维度,从人性的生态和谐理念出发,反思了人性的野性、理性与神性内涵建设问题。沈从文对人性内涵的生态审美建构具有历时性特征和整体性特征,其对人性内涵的生态审美建构拓展了人性审美反思的高度与深度,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关于人的建设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雾是沈从文小说中一个显著意象,具有多种表现形态,如晨起与夜暮的时间流转、水光与天色的辉映变幻、孤独与忧愁的情绪蕴含,以及对于隔阂、生死、家国未来的象征等等。雾气缭绕的湘西给了沈从文创作雾意象的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他攫取到了雾意象之美,而雾意象也符合沈从文的创作偏好,是其写作过程中的主观选择。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与师陀:创作个性的自觉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与师陀都是自觉追求创作个性的作家。在创作方法上,沈从文虽然对前辈小说家有所继承,与废名也有类似之处,但他自觉追求个人独特风格,在创作宗旨、创作对象方面都与众不同。师陀同样以风格独特而著称,他反沈从文之道而行之,以揭露乡民乡风丑陋一面见长。解放后师陀按意识形态规范对自己早年某些作品的修改,使其丧失了原有个性,思想艺术价值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5.
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即苏轼自称“渊明形神似我,乐天心相似我”。其实此非东坡原文,乃后人转述,其讹盖始于宋人王直方。尽管并不准确,但走形未走神,道出了陶、白、苏三人之联系,其间脉络关系复杂。苏轼对待陶、白两位前贤的形、影、神、身、心等范畴,有承有变,有离有合。由形神之辨至身心之辨,成为玄学至宋学一大转关。从晋代陶渊明的形影神释,到唐代白居易的身心问答,再到宋代苏东坡的物我相忘,形成三位异代大诗人的心灵对话。首先,这种对话是通过向前代先贤追和的形式,建立起彼此互文的关系。其次,这种对话是立局、入局与破局的过程。立者高,入则套,破须巧。最后,这种对话也构筑起中国文人范式的三块重要基石,中国文人思想也随之经历了起、转、合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韩愈与李绅的台参之争,是李逢吉为了倾轧李绅而精心策划和设计的一场政治阴谋。过去,存在着崇韩抑李的现象,人们倾向于回护韩愈,而把事件的责任引向李绅,因而无法认识到事件背后所隐藏着的党争实质,也影响到对事件的客观公正评价。事实则是李逢吉为了结党营私,打击李党,实现自己的大权独揽,利用韩愈与李绅两人性格的弱点及因长庆元年科试案而产生的心理芥蒂,制造了这场纷争,不但将李绅排挤出权力中枢之外,还顺带压制了有入相之望的韩愈。  相似文献   

17.
1948年5月,茅盾和沈从文同时写文章表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仔细阅读中,我们发现:茅盾和沈从文这种评价是他们不同的“五四”想象。茅盾侧重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和五四的政治意义,显示出“毛文体”“毛话语”对茅盾的潜在影响;沈从文侧重五四精神与文运的重建、五四学人与新北大人的思想探索,显示出作为思想者的沈从文的独特思考。两种不同的“五四”想象,导致他们的思想分野。1948年,是他们这种“五四”想象的最后展现。  相似文献   

18.
对于"樂"字的解释,自罗振玉否定许慎之说以后,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许氏与罗氏的根本区别在于,许慎用金文,从鼓悬于簴的象形来解释"■"字,而罗振玉则用甲骨文,从琴瑟附于木来解释"■"字。两相比较可知,许氏的解说不仅符合"乐悬"实际,也与乐器发展历程、重要程度及文字发展阶段相吻合。罗氏的解释不仅不符合甲骨文含义,也与乐器发展时代不相对应。罗氏以后的学者也都存在各自的误区。  相似文献   

19.
王翰,元代河西诗人,党项羌族。他出生于将军世家,少袭官职,青年之时即有能名,后留居全闽守将陈友定幕府。陈友定为朱元璋所灭后,王翰不愿臣服明朝,遂隐居于福建永福的观猎山,教子、赋诗十余年,创作大量诗歌,首首都值得吟咏诵读。在被明朝查知行踪、强征其入朝时,以自刎之举表达了自己不事二主的决心,体现了一个羌族人的刚直与守义。本文对王翰的身世与诗歌作了考证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