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缪建维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翻译了大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越来越高,他也日益受到关注。针对目前很多学者认为葛浩文翻译“不忠实于原作”甚至“连译带改”这样的现状,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发现葛浩文在翻译时始终以“忠实”作为基本原则,但不可避免,由于语言、文化等差异的影响,他也无奈地采取了删减和改移等变通手段。而这些变通手段的采取,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更有时候并非葛浩文的个人选择。 相似文献
2.
通过立体选择语料、多维设计研究,借助频数统计和量化分析,探索葛浩文的三部代表性译作在词汇、句子层面的特点,进而发掘其翻译风格.在标准类符形符比、平均词长及实词的使用上,忠实于原作是葛浩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在句子的使用上,他将读者的可接受性考虑进来,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译本的接受度.此外,葛译本还兼具翻译文本特征和原创文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伦理研究日益成为翻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以葛浩文英译莫言代表作《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为基础,探讨译者的翻译伦理模式,即译者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努力服务于目的语读者,并尽最大努力实现跨文化交流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陈荷荣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90-93
由于源语与目的语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变通”通常成为通往理想译文不可或缺的手段。文章从探讨变通的本质入手,进而分析了变通的理据以及变通的原则,认为翻译变通不可随意为之,必须基于语用推理,语用推理可以确保原文深层意义的延传。判断变通手段得体与否要依据使用该变通手段所产出的译文是否忠实准确,以及它所服务的读者对象是否乐于接受而定。 相似文献
5.
苏为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每种语言都包含了特殊的文化内涵。葛浩文是近年来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数量最多的西方学者,他的译作不仅忠实于原作,而且翻译策略灵活变通,推动了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国门,实现了中西不同文化的融合。本文从葛浩文译作中的文化内涵,文本的选择和翻译原则的角度,对葛浩文译作中的文化介入与翻译文本行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葛浩文与作者、译文读者共同构成其文学翻译活动的审美主体,各主体之间相互关联,形成彼此互动的审美关系,使得葛浩文的文学翻译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探索葛浩文文学翻译审美主体间的不同关系及其对葛浩文翻译作品审美再现效果的影响,从美学接受角度为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研究推动其作品传播的英文翻译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及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利科诠释学的视域分析葛浩文的文本翻译,可以发现葛浩文的成功是充分发挥了利科提出的翻译诠释学的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坚持"语言友好"的伦理原则,努力建构翻译的"译‘不可译’"的约定性的产物。葛浩文的成功为我们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8.
葛浩文译学见解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靳秀莹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9,9(1):121-123
葛浩文是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介绍到西方世界的最积极、最有成就的翻译家.他在丰富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译学见解,即翻译要促进文化交流,译者应"精"于译事、"慎"于译事、"乐"于译事,翻译是忠实与创造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靳秀莹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葛浩文是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介绍到西方世界的最积极、最有成就的翻译家。他在丰富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译学见解,即翻译要促进文化交流,译者应"精"于译事、"慎"于译事、"乐"于译事,翻译是忠实与创造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吴箭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翻译家,有着深厚的中英双语功底和对文学作品的优秀审美能力。他是目前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文章以其对莫言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①英译文②为例,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策略,探究其翻译观。认为他的翻译观包括:1.翻译既忠实,又背叛,翻译是在忠实和创新两者间的折中;2.翻译是一种改写,好的译作读起来如原始创作般流畅;3.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读者因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郑和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10-112
文学翻译是翻译界学者们始终所关注的。本文就文学翻译的特点,标准及相关策略作进一步探讨。作者认为,忠实乃是译作的最根本标准。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应动态考虑影响文体的各种因素,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作用,协调好创造性叛逆与读者接受,把握度,准确传达信息,保证译作质量。 相似文献
12.
莫言小说《酒国》是一部关于酒的小说,大量运用了富于想象和感官刺激的隐喻,给读者以“陌生化”的艺术体验。葛浩文在翻译该作品时,充分理解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技巧,顺应了隐喻的认知思维方式,对小说中的隐喻性表达做了认真巧妙的处理,进而再现了原作“陌生化”艺术手法。文章以葛译《酒国》中“酒”的隐喻翻译为切入点,结合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理论,探讨葛浩文英译小说中隐喻翻译的理念和方法,以期能为小说英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同时更好地欣赏葛译小说的翻译过程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张威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91-93
文本的文学性包括很多方面,其中的“意美”是文学文本的终极本体。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译者应以再现译本的文学性为第一要旨,以意义真实、意象合理、意境生动等几方面为基础来传达原文作者的初衷和感觉尤显重要。通过对《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作品的两个英译本的比较,讨论文学译品的“意美”应如何被实现。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不可避免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本文从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译者的读者身份、译者的作者身份、译者的创造者身份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探究译者的主体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艺术美,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5.
崔侃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2)
受传统文学批评理论影响,在翻译实践中,文本形式较之于内容,往往被人们有意无意地予以忽视或重视不够。但文学文本之所以具有艺术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本内容的载体——形式。形式本身是文学艺术的必要构成成分。译者能否成功再现译出语的艺术形式,决定着文学翻译的成败。在文学翻译的众多层次中,文学语言的声韵、结构和文学意象是三个基本层面。在翻译过程中能否准确把握这三个层面决定着能否再现原文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16.
论文学翻译中的形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任晓霏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102-105
以描写和规定并重的方法 ,从语言的各个层面诸如语法、语汇和语篇着手 ,对文学翻译中形似的本质作了详尽的分析论证 ,从而得出文学翻译中贯彻适当适应和灵活对应的形似原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以诗歌翻译为例 ,分析了形似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指出形似的贯彻是延续原作艺术生命 ,实现文学翻译目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从文学翻译目的层次性谈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艳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
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面对不同类型的文学文本,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根据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要依据文学翻译目的层次等级性划分,来举例说明文学翻译的目的层次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从而证明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任意的,而是由文学翻译的目的层次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Huang Suyun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3)
With the blooming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a growing number of Chinese movies are heading to appear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The translation of the movie titles has a vital role to play in attracting the western audience and striving for the box-office returns. The Chinese to English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has forme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worthy of researching and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