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权根源于人性,即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人权的本原,这就是李步云先生在人权本原上的“人性”论。“人性”论的成因在于三个方面:对天赋人权理论合理成分的吸收,对各种人权本原理论的批判以及李步云先生的法哲学思想。追根溯源,“人性”论发端于四个方面:怎样从国家政治中证成人权?怎样从市场经济中证成人权?怎样从文化传统中证成人权?怎样从人性中证成人权?“人性”论充分表达了李步云先生平等、对抗、和谐与宽恕的人权精神。  相似文献   

2.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人类载入数字社会,客观的物理世界在网络虚拟空间完成与现实的镜像投射,人类亦获得了数字形态的镜像化生存与实践。然而,人与数字技术间的张力不仅对人的主体地位、社会治理的价值内核,以及现行私法体系中权利责任等制度带来一系列严峻挑战,更催生出新的人权诉求。数字人权因应数字社会的发展趋势,正视与回应人之数字生存提出的人权新诉求,彰显对数字人性之关怀与关爱。其中,个人信息和隐私不仅关涉每个以数字化形态生存的人之根本,有效促进人格自由发展与实现,而且可以弥补数字社会下私法对个人权利保护的“天然不足”。故应秉持数字社会人权治理逻辑,将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从私法权利提升为基本权利,提高对数字人性保护之位阶,进而促进我国人权理论的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数字人权”论争至今,正题与反题的交锋依次聚焦第四代人权、人权的道德基础、人权性质三个争议点。从逻辑顺序来说,判断一项权利是否属于人权,首先要看基于人的本原属性能否推导得出,否则无所谓第几代人权或人权新特征的问题。在人权本原看来,“数字人性”不是人之本性,倘若把“数字人性”视为人权的人性根基,则会导致主体虚化、形态变异、义务扩张的伦理危机。就人权结构而言,“数字人权”的价值证立欠缺最低限度的基础性,政治决断与学术论证的脱离会导致科学性存疑,对“三元结构”的突破不利于规范体系的稳定性。“数字人权”话语表达的逻辑、理论和知识生产存在着不自洽、不自信、不自主的缺陷,即因果倒置、路径依赖和重复生产。因此,对于数字科技与人权的复杂性关系,仍需从人权本原、人权结构、人权话语等多元视角继续追问。  相似文献   

4.
在原始儒家与人权关系的讨论中,儒家思想既可以被阐释为支持人权,也可以被阐释为反对人权。因此,需要区分儒家的观点究竟是一种人性的概述还是政治上的规范性论述。在儒家的观点被视为一种规范性论述的条件下,上述问题就被转化为儒家是否支持人权的“普遍性”形式。从海德格尔前存在论的角度来看,儒家的“普遍性”有两个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的特征:一是它以“等差之爱”为生成的动力,从个人伦理逐渐发展到普遍伦理;二是它构成了社会规范的统一原则,而不一定构成最高原则。在进一步比较这两个特征与人权的性质后,可以发现儒家的“普遍性”形式更符合国际人权社会多元化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具体人性——人权与宽容的新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列出宽容概念的种类,并概述人权与实际(或具体)人性之间的关联以及实质性的相互关系,基于针对人权的进一步区别、历史修正以及人权阐释的发展的评论,勾勒出人权从保护性人权向供人分享和有积极创造性的人权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与标准的法定人权相比,供人分享和有积极创造性的人权是对伦理上的真正尊严的主张,是一种道德人的准权利。因此,用“具体人性”和对具体人性的实际描述真正代替仅仅沉湎于人性和人道的相当抽象的观念,这在所有的人权教育中都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力主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可以被称为“商赋人权论”(即人权是由市场经济派生出的社会上层建筑体系)和“人权悖论”(即人权固有内在矛盾,它不可以被作为最高尺度)。本文从这种“人权两论”出发,对于我国近年人权实质研究的一系列著述和观点进行了扫描,批评了悖离“人权两论”的一些见解,其中包括从人性导出人权的思路,以及“人权源于实践”的理论、“人权是社会关系”等见解。  相似文献   

7.
救助缘于权利,然而权利的性质不同导致救助的性质和特点也不同。建立在一般人权理念基础上的救助是道义性救助,其特点是主观性评价的随意性和污名效应;建立在公民权利基础上的是制度性救助,其特点是规范性和科学性;在公共权利诉求下的是基本公共品保障,由此决定了基本公共福利对社会救助辅助作用。由吉登斯提出的新公民权理论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从而奠定了积极救助的制度导向。  相似文献   

8.
道家顺天而化、道法自然的价值理想及其强调对自然“制、用、使、化”而达返璞归真的理论主张,对解决当代物欲膨胀、生态失衡的生存困惑不无裨益.儒家天人相通、修其天爵的人生诉求及其尽心知性、参赞化育的道德标杆,对找回早已失落的精神家园、重建价值理性支点、复归异化的人性本质,也特产生重要的精神启迪作用.总之,先秦儒道“内圣外王”之理性诉求、“生生不息”之人性光辉、“内在超越”之研究理路、“实事求是”之思维风格及“继绝开新”之终极关怀,必将以特有的非凡气度与民族情怀融入世界文化洪流中,经过特殊的现代化、世界化的文化洗礼和实践改造而积极发挥其鉴往知来、开拓创新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10多年来,西方资产阶级和国内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常常打着人权的旗号,攻击社会主义“不重视人权”,“中国的领导人不讲人权”,“现在中国人连许多起码应该有的权利都没有得到”。对于这些不顾客观事实的攻击和诬蔑,我们应当给予驳斥,以便澄清是非。此外,社会上也有一些人对社会主义人权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人权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人权问题,对于抵制人权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澄清模糊认识,树立正确的人权观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人性”新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性问题的提出乃源自人“形而上”的思维倾向,人性是什么?人性如何?古今中外人们对此作了不同的定义和界说:中西人性论有着各自的路径、内容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当前则有“社会属性说”、“两性说”、“共同本性说”三种主要的人性论。总结中西人性探究的理论得失.可知合理之人性探究应遵循的若干基本规则或前提。而人性的新的理论界说可以为:追求生存优越。  相似文献   

11.
“人格神”与“神格人”的价值取向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张扬个性的西方“人格神”传统不同的是,中华“神格人”传统崇尚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操和经世致用的献身精神,二者的差异根源于西方商业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的不同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建立人力资本计量模型,然后采用我国1978~2005年间的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初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弹性最大的结论,并结合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本投资现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并购各阶段中的人力资源任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历经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兼并,几乎涉及了所有的行业领域。事实上,绝大部分公司没能实现他们的既定目标。大量研究证实,很多失败源于忽略了并购前后对人力资源问题的妥善解决。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并购中各阶段的人力资源问题进行了细致的、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人不同认识的管理模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作为管理的前提在管理学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人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管理思想,进而衍生出不同的管理组织、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本文首先以西方三位管理学家为代表探讨了基于对人不同认识产生的管理思想及其影响,进而依人的三种不同属性把管理分为三个层次加以分析,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列出对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中西政治文明的进程中,政治建构对于哲学人性论的依赖,一直是一个通贯的文化景观.任何政治都隐含着关于人性的假定,对于人性的不同预设导致了迥然不同的政治旨趣.西方国家崇尚法治与分权制衡的政治追求基于它对人的局限性和恶性的体认,中国历史上崇尚德治与集权专制的政治基于它对人性的完满和本善的预设,而理想的政治设计和政治运作应以对人性善恶的全面把握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戏剧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基督教有一致之处:都视人为有罪的存在,都认为罪恶源于人的自由意志。但它又与基督教有本质的差异:基督教认为救赎要依赖神恩,而莎士比亚戏剧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力量。救赎观的不同,其根源在于它们对人的本质理解的差异。基督教从神学本体论出发,认为原罪是人的自由意志背离上帝的结果。而莎士比亚戏剧将罪恶看作是自由意志中的破坏力,尽管破坏力使人无法彻底自救,但自由意志中的内驱力可以使人在对自我有限性的触摸中,生发出对宇宙的敬畏感,获得人性的提升与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初春窗外纷飞的雪花,我一气呵成地读完了曹诗图、孙天胜二位教授合撰的由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新编人文地理学》,顿觉一股春天般的清新沁人肺腑。该书的思想观点、编排体系和写作风格,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与目前出版的《人文地理学》诸多教材或专著相比,我认为《新编人文地理学》具有以下三大特色。一、开拓创新1.观点新颖任何学术研究难免存在不同观点,有许多争论。作者在对一些主要理论进行阐述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本着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进行了相应的评述,使那些看似深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例如,在阐述地…  相似文献   

18.
略论西南省区建设中的异地科技人才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人才缺乏是我国西南省区落后的根本原因,也是现在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十分棘手的难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充分利用异地的科技人才资源为西南省区服务。异地(东中部省市和国外)的科技人才能够为西部地区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异地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专题研讨,以俾政府科学决策和执行。  相似文献   

19.
李健吾和梁实秋是现代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的文艺思想,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各异的风采。在“人性”的标尺下,对作家的创作,李强调直觉感受,梁重视理性制约。对文学批评,李突出印象鉴赏,梁强调价值判断。梁保守的古典主义立场,使他时露偏激和片面;李的博学和开放,使他更多宽容和同情。两人都追求思想的独立、文艺的自由,但梁时显激烈,李则相对平和;都有一种精神贵族气味,但梁并不作意超然,李则不免过于清高。  相似文献   

20.
人性问题是个最为源远流长、争论不休的难题。作为一般科学术语的人性概念与伦理学范畴的人性概念并非同一概念;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概括不能否定伦理学意义上的性善、恶论的理论价值;从德性上探讨人性与人的本性对国家制度设计与国家治理模式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