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声乐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单纯的高、中、低声部的划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听觉要求和大型乐曲的角色要求;另外就是一些声带特殊的人的出现,他们既有男高音声带"薄"的特点,也具有男中音声带"长"的特点。对于这些人来讲,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声部划分来学习的话,就会出现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尴尬局面。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声部——男次高音。但是很多人误以为"男次高音"就是中音,只是比中音演唱的音高略微地高一点;甚至有人认为"男次高音"根本就是高音唱不上去的借口。介于这些疑问,笔者通过自身对两个声部的学习以及探索,对男中音和男次高音的区别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本文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间,在民族声乐领域里中、低声种出现了新人断层、歌曲佳作减少的情况,与当前“民族唱法高音唱”的现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说明,中、低声种的民族化发展出现了低迷的现象,显露出当前我国民族声乐声部品种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将难以避免民族唱法出现“千人一声”的现象,终将影响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声乐教学的形式在发生着变化,声乐教学过程中练声曲目的选择与运用也在不断地得到更新和补充。练声曲的练习,是发声歌唱的重要的基础训练。通过练声曲的学习让歌唱更加科学和规律,使得演唱中各种技术环节得到不断的提高。因此,练声曲的选择就变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把握练声曲目的阶段性和实效性,从思想观念上树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因材施教的方针,进而从实际出发选择练声曲目,科学合理地选择练声曲。练声曲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歌者在歌唱道路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咽音"作为意大利传统美声唱法的一种妙方,是歌唱教学中应该吸收和借鉴的优秀经验成果。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咽音",科学地处理好气息、声带和发音管的平衡与配套关系,就能使他们的歌声变得明亮结实、通透优美,在演唱中完美地把高、中、低音贯通,从而起到大大增强声音穿透力、持久力和表现力的作用。"咽音"不仅对美声唱法有特效,同时也可为民族唱法所用,把"咽音"练唱法融入歌唱教学,将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中国声乐学派的建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声乐练声曲不仅是一种特殊的音乐体裁形式,更是一类十分重要的声乐演唱训练材料。除极少数情况外,练声曲演唱主要是作为声乐教学的一个基本训练环节而存在的。然而,作为西洋声乐教学训练有机组成部分的练声曲演唱训练,却在今天的声乐教学活动中日渐为人们忽略,因此,重新认识练声曲在声乐教学训练活动中的功能,使之成为有效的歌唱训练手段,仍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美声唱法"在大众的心理上普遍是与我国的"民族唱法"相对而言的。其特点是:歌唱要求的气息是深的、有弹性的、可自由控制的长的呼吸;声音位置要高,并且非常注重整体共鸣;语言上特别讲究要打开腔体把字咬到腔体里、唱在气上。用这种方法演唱,声音既得到统一又有柔和的色彩,它目前已被世界公认为最科学的方法,也成为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然而,我们时常看到这种现象:一部分声乐老师和学生一味地追求"美声",不管是唱外国(主要是意大利、法、德)歌曲,还是中国歌曲,对声音过分注重,生怕美声味不够,唱的中国歌曲却让人听不出"中国味",这就陷入了美声教与学的误区。鉴与此,笔者尝试对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提出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的讽刺歌曲,是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涌现出的一种歌曲题材。考察国统区讽刺歌曲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不仅能发现国统区歌曲创作不同于解放区的艺术特点,而且能看出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对革命战争的配合和推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阮直 《青春男女生.妙语》2010,(10):I0024-I0025
记得上一届歌曲大奖赛时,一个评委在给一位歌手指导时说,你这次唱得不好,不是说你水平不行,而是你选择的歌曲不对,你不妨换一首曲子。你初赛时唱的那首曲子就适合你,你是不是嫌那首曲子没有高音部分,怕展示不出你的实力才改的?歌手一下子恍然大悟,自己总是想表现高音的本事,结果把自己唱委婉的优势忽略了。  相似文献   

9.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因此高师的声乐教学占很重要的地位。在声乐教学中要抓好三个重要环节 :训练好中声区是获得美好声音的第一步 ;换声区是声音向上发展的必然 ,是通向高音的桥梁 ;下颚的下放回收是高音控制的关键。通过对这三个声区的训练 ,以利于歌唱更好地表现。  相似文献   

10.
在实践中得到理论上的总结,再指导进一步的实践,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然而,科学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之一,就是主体在实践中具有超前认识,对未来发展具有预见性。科学认识发展的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特点,就是它不仅要研究生产中和日常经验中实践改革的众多形式里的客体,而且还要研究历史发展未来阶段才能把握的客体,这种主体的超前认识是科学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重要理论依据。对超前认识及其机制进行研究,建立科学的超前认识论就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任务。本文试图就以上问题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各位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