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鄂伦春族是我们多民族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一个人数较少的成员。他们居住在黑龙江省北部大小兴安岭一带,包括黑河地区的爱辉县和逊克县,伊春地区的嘉荫县,大兴安岭地区的呼玛县和鄂伦春自治旗,以及呼伦贝尔盟的布特哈旗。据一九七八年统计,总人口为3,159人。鄂伦春族是勤劳勇敢善于与大自然搏斗的民族,他们长期劳动生活于大小兴安岭,踏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在今天社会主义建  相似文献   

2.
鄂伦春族妇女人口为3616人,占其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鄂伦春族妇女同男子一道创造出具有独特内容的渔猎文化。今天,从鄂伦春族整体发展来看,随着商品经济的冲击,外界文化的传人,生态环境的破坏,其传统的单一的狩猎文化正消失殆尽。鄂伦春族的发展面临着现实的挑战,探索一条适合鄂伦春民族发展的道路已是当务之急。德国教育家罗倍尔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去努力启发母亲一人类的教育者”。罗倍尔的这段论述充分肯定了妇女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这也就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在探索鄂伦春民族发展道路上,应重视发挥妇女的作用。本人认为研究鄂伦春族妇女的发展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妇女参加生产,参加改革与竟争,对于促进鄂伦春民族的进步和繁荣将产生重要的意义。下面本文就四个方面,论述鄂伦春族妇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解放前黑河地区鄂伦春族调查”是我系鄂伦春族历史调查组在1956年秋季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参考有关的历史文献,加以整理编写的。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之一,但过去对它的历史发展的研究是很少的,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鄂伦春社会历史的发展在国内是从解放以后才开始的。鉴于国内尚无系统研究鄂伦春族历史发展的著作,我们愿把实地调查所搜集的一部分资料加以初步整理,发表在这里,供专家、读者作进一步研究的参考,并希提出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有关鄂伦春族的研究主要涉及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和民间文学等学科和领域,本文对鄂伦春族的数学萌芽、数学文化进行初步的考察整理,内容包括几何图形、计算日期、计数方法以及数学在建筑、狩猎生活中的应用,揭示出这些数学文化建构与该民族生存关系:  相似文献   

5.
清代早中期鄂伦春族的教育福利模式呈现为“贵族权利”型,局限于进入八旗的鄂伦春子弟,其根基在于鼓励、管控、培养统治阶级同盟者的需要。清末及民国时期的教育福利模式呈现为“平民扶助型”,面向全体鄂伦春子弟提供接受教育所必需的扶助,其根基在于抚绥、管控鄂伦春族民众的需要。新中国以来鄂伦春族的教育福利模式呈现为“民族优惠型”,面向作为少数民族的鄂伦春子弟提供优惠性的教育福利,其根基在于贯彻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在清朝及民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鄂伦春族内部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萌芽形态的宗法制度,表现在继承制度、婚姻缔结、宗教信仰、丧葬祭祀、族谱、习惯法等方面。鄂伦春族萌芽形态的宗法制度产生的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具有特殊性,其产生经过、存在状况及在当今社会的残留形态都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萨满是满———通古斯语族所信奉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是萨满教崇信观念的基础。萨满祭祀仪式中的法器、服饰、歌、舞等 ,构成萨满文化的一体。受这一原始宗教的影响 ,鄂伦春族游猎文化艺术中 ,包含了部分萨满教意识的内容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与融合 ,对鄂伦春族远古文化艺术的传承、演变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鄂伦春族民歌赞达仁是鄂伦春族民歌的主要形式,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从节拍节奏上看,赞达仁可分为两大体裁类型:一类是山歌类型赞达仁,一类是小调类型赞达仁.赞达仁是经过劳动人民千锤百练的,它的形式结构虽然简单,然而表现的内容却很丰富,研究它的音乐特点和演唱形式,为研究鄂伦春族民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摩苏昆是鄂伦春族在漫长的游猎生活过程中创造出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对摩苏昆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具有说唱性质的、曲艺类、民间文学史诗类、特定长篇叙事歌曲音乐类等,它属于唱一段、讲一段的古老艺术形式,用鄂伦春语讲唱。鄂伦春族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语言的逐渐流失,使古老的艺术摩苏昆面临失传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和谐社会理念指导下,从鄂伦春族的文化教育现状入手,探索鄂伦春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以期对鄂伦春民族的文化教育研究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鄂伦春族文化环境适应与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伦春族是以定居为契机,直接从第一文化系统向第二、第三文化系统过渡的,这是民族发展史上比较特殊的范例。从理论上讲,在一个民族旧的文化系统直接向新的文化系统过渡时,这个民族旧文化系统的功能即基本停止,这时急需适应新的文化系统,适应过程也就是发展过程。如果无法适应新的文化系统,这个民族将被历史所淘汰。应该说明的是,一个文化系统内可以并存众多民族,而且其文化也各具特色,也就是说,同处于一个文化系统内,并不是同处于一种民族文化内。所以,鄂伦春族是适应一种新的文化系统,并在适应这个文化系统过程中创造新的民族文化系统,绝不能将鄂伦春族适应新文化系统的过程视为汉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鄂伦春族是个居住于祖国北疆严寒地带的少数民族。当他们跨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后,更懂得了人的尊严与人存在的社会价值。在他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后,往往要唱一曲古老的歌谣,陈述一段远古的传说和故事,以抒发他们民族的悲壮的情怀。这个没有自己民族文字的鄂伦春族,就靠无数的歌谣、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记载”自己民族的可歌可泣的历史进程。他们总是把这些口头文学“作品”经常“挂”在嘴上,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鄂伦春民族中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叫《恩都利》。说,起初世上没有人,只有“恩都利”主宰世界的万物。当初,只有一个浑身长毛、有两条腿的动物。这个动物住在山  相似文献   

13.
鄂伦春族舞蹈,鄂伦春话叫“鲁热格尔格”。有的地区又有叫“吕日格仁”(即歌舞)。 鄂伦春人民不仅喜爱赞达仁(唱歌),也喜爱鲁热格尔格。他们在长期原始游猎生产过程中创造了各种民间口头文学,也创造了鄂伦春民间舞蹈艺术。 鲁迅先生在《初民颂神抒情的歌舞》中说:“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盖惟以姿态声音,自达其情意而已。……复有巫觋,  相似文献   

14.
以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狩猎鄂伦春族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调查、历史文献、档案资料为研究基础,从身份分化的视角,分析了在现代社会相对平等同质的狩猎民族走向异化的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15.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自1953年下山定居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素质也有了较大提高。目前存在着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增长缓慢、婚姻状况不够稳定等问题。相关部门应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是黑龙江省的土著民族,对其传统民歌中的山歌小调类歌曲、民间歌舞中的歌曲、民间说唱中的歌曲、"萨满"祭祀歌曲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丰富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意义重大。桦树皮制作技艺是鄂伦春族在独特的生活环境和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文化形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桦树皮制作技艺面临产品市场萎缩、原材料供应不足,创新能力不够、传承人队伍老化等问题。建议以完善传承保护政策体系、创新传承模式、拓宽传承路径、扩大传承人队伍等措施应对,以推动桦树皮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促进民族文化发展、丰富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鄂伦春族自古就是我们祖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解放前由于受三座大山疯狂的掠夺、剥削、压迫,使他们的社会经济还处于极端落后的发展阶段,尚保留着游猎经济和原始公社的残余,基本上处于比邻公社发展阶段。 鄂伦春人的原始公社在十七世纪中叶前,尚处在家族公社的发展阶段,但由于生产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不久,随着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猎民的整体生态移民,狩猎—采集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文化类型,在中国悄然消失了。这一文化变故,不仅对于当事民族来说是头等大事,而且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态系统来说,也应该具有不小的震动。通过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经济类型的当代变迁、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生态移民、吉登嘎查鄂温克族猎民村弃猎转牧三个个案的调查,展现出狩猎经济文化类型所走过的坎坷道路和猎民目前的困难处境,并探讨成功弃猎转牧的条件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12,32(3):48-56
清代诗人以少数民族为描写对象的《竹枝词》,大约有600首左右。其中所描写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台湾的高山族,西南地区的苗族、白族、土家族,西北地区的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东北地区的满族、鄂伦春族等。这些数以百计的"少数民族竹枝词",不仅在乐府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昌盛,也是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与作用的。同时,这些《竹枝词》又表现出了两大特点,即一为鲜明而浓郁的民族性特色,一为融文学与史乘于一体的纪实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