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威胁论"之虚实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放 《日本学刊》2004,(4):99-109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 ,有关“中国威胁论”和“日本产业空心化论”纷纷出笼。从一般分析看 ,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是各自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从两国贸易关系看 ,中国并未对日本构成威胁 ,增加日本对华投资也是有利于两国的举措 ,因而可以认为 ,当前中日贸易关系完全是建立在互补和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2.
赵放 《日本研究》2004,(4):7-11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我国加入 WTO以及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以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为背景 ,日本国内涌动着一股“中国威胁论”的思潮 ,认为大量中国廉价产品的进口 ,对日本相关产业构成了威胁 ,导致国内企业破产和失业增加 ,并加速其产业向中国转移 ,进而导致出现产业空洞化问题 ,甚至将本国经济低迷现状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相联系 ,这将不利于彼此间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中日两国贸易关系的发展是否会对日本构成威胁 ,两国贸易关系的性质如何 ,本文将通过对具体数据的分析 ,以期有助于上述问题的回答。二、对中日两国贸易…  相似文献   

3.
温室气体减排与中国的环境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围绕温室气体减排的问题上,国际社会展开了复杂的斗争。作为世界上现排放温室气体总量第二、温室气体排放增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中国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如果要在国际社会上树立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消除"中国威胁论",那么应该也能够为国际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我国应以温室气体减排为契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成我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4.
中国崛起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并出现了"中国威胁论".本文认为,中国外交的走向是和平与合作,融入现行国际政治秩序,在现行国际秩序内参与全球治理.中国的崛起与历史上其他新兴大国的崛起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国际政治意义,"中国威胁论"缺乏理论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5.
2002年11月28日,小泉首相的咨询机构“对外关系工作组”提出了题为《21世纪日本外交基本战略》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所探讨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应对中国。从强化日美同盟的建议,到加强其他双边与多边关系的设想,无一不是围绕中国问题排兵布阵。贯穿战略报告的基调,乃是一种全方位的“中国威胁论”。该报告承袭了日本决策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推动的“政治大国化”、“普通国家化”进程的理念。逐步摆脱战后体制、走向政治大国,乃是该报告追求的基本目标。该报告总体上反映着现阶段日本各界对其21世纪外交战略的犹豫彷徨状况,尚未能从“战略贫困”的迷惘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6.
日本传统的民族扩张思想同西方“弱肉强食”理论相结合构成了日本民族主义的核心,使其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二战的失败并未实质改变日本民族主义的本质。战后经济上的成功使它死灰复燃,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又鼓舞了民族主义者。国际上和亚洲邻国正密切注视日本的动向。日本部分政治家宣传“中国民族主义抬头论”是“中国威胁论”的变奏与深化,自有其目的。中国爱国主义教育不主张民族利己主义和沙文主义,它与国际主义相结合,追求国家振兴,各国平等和世界和平。决非狭隘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威胁论"在日本的盛行,既有美国的影响,同时也是他者情结的真实反映。日本散播"中国威胁论"的实质在于威胁中国,把中国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然而,真正威胁日本的不是中国,恰恰是日本本身。对于中国来讲,则可以利用日本的他者情结来改善两国关系,进一步印证"中国威胁论"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8.
日本产业空心化的实态、症结及其“中国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于中国大陆正在成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地 ,从而也使日本产业空心化中的所谓“中国因素”受到高度关注 ,甚至将其视为“中国威胁论”的主要依据。而通过分析表明 ,迄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的进展程度仍颇为有限 ,即便有一定程度的产业空心化 ,其根本症结也在国内而不在国外 ,更不应完全归罪于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 ;“中国因素”在日本产业空心化中的作用有限 ,远不足以构成“中国威胁论”的主要论据。  相似文献   

9.
陈志 《日本研究》2009,(2):59-63
东南亚国家是战后日本开展外交最早、影响最大、根基最巩固的地区之一。日本根据自身对外战略的转移与东南亚地区形势和地位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对东南亚的外交战略,显示了其政策上的连续性。为了主导东亚一体化进程,加快政治大国步伐,以夺取地区政治经济主导权,成为了日本外交战略演变的根本动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东南亚地区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与平衡,日本在推动东亚合作一体化进程,积极应对全球性问题,深化与经济盟友关系,加强与中韩等东亚大国的合作,提高对东南亚国家的援助水平等方面,势必成为日本对东南亚国家外交战略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历史变化反映了国内结构国家与社会间互动关系的变化。笔者选取国家—社会关系的视角,审视和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的差异性与连续性。当下中国已经完全融入到现存的国际体系之中,应借助和平发展的大战略推进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关系,从而成为独立富强的负责任大国。  相似文献   

11.
公共外交是全球化时代塑造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与台湾当局"外交"博弈的需要,中国亟须获得南太平洋岛国民众对中国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增强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近年来,中国通过文化外交、华侨华人外交、援助外交等公共外交项目的开展,在南太平洋岛国的影响力有所增强。本文认为,由于大国竞争性公共外交的影响,中国在南太平洋岛国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仍显不足,应秉承"和平、合作、和谐"的外交理念,继续拓展外交空间。  相似文献   

12.
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是中国外交转型的外生压力,中国外交的得失则是中国外交转型的内在驱动。中国外交应在坚持和平外交的同时,适当调整外交战略,实现外交转型,由陆向外交延伸至海向外交,以政经并举和利义兼顾为特点发展海洋周边的外交关系,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与传统大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外交转型既要体现上升期全球大国的思维,又要有立体、多元、跨时空的视角,转变观念,担当责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与其国力和能力相适应的领导角色,丰富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3.
沈旭辉  刘鹏 《日本学刊》2007,84(2):34-46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中亚外交政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经逐渐从原来的“援助型外交”升级为“战略型外交”。这一转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经济援助主导阶段”、“经济援助与战略外交并重阶段”以及“战略外交主导阶段”。相对于时下比较流行的“贸易说”和“能源说”,本文提出了“政治战略说”来理解日本中亚外交政策升级的背后逻辑。并总结了三大具体原因,其中内因为日本对国家政治利益的追求,外因为日美同盟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大国地区外交竞争的推动。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中国周边外交的拓展有赖于平衡安全合作与经济增长两个方面。本文首先梳理了周边外交在整个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格局中的地位,进而分别以中国亚洲贸易格局调整与企业“走出去”战略为例,论述了贸易、投资如何与安全合作、地区合作相互促进,拓展了中国的周边外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制度建设快速增进了东南亚、中亚与中国的投资贸易关系,而投资贸易关系的深化又促进了中国的周边外交。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日渐均衡的相互依赖阶段。  相似文献   

15.
日本对中亚外交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洪波 《日本研究》2007,84(2):65-70
从战略上讲,日本对中亚的外交演变经历了以经济援助为主到目前政治对话为重心的过渡,经济援助政策虽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基本上已经从属于其整体的地区外交战略,其目的已经超出了“能源外交”和“贸易外交”等经济利益的范畴,寻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和维护自身地缘政治安全等国家战略利益日趋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我经常访问日本 ,近来 ,对日本根深蒂固的恐中国症深为震惊。这件事让我想起了 2 0世纪 70~ 80年代美国的日本威胁论。当时 ,大多数美国人深信 ,高速发展的日本会在所有的产业领域夺得对美的比较优势 ,并因此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然而 ,如今谁都明白 ,日本威胁论是错误的。在经济学领域 ,“全方位的比较优势”是不可能的 ,在逻辑上也不成立。不过 ,的确有不少人认为 ,日元对美元、人民币对日元比率过低 ,长期过低的货币升值后 ,就会修正因不适当汇率所造成的比较优势。日元对美元的汇率 ,从 2 0世纪 70年代后半期的 1美元兑 3 0 0日元到现…  相似文献   

17.
二战结束以后,日本由于政治及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限制,公共外交成为其摆脱美军占领体制、发展与邻国关系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员与文化交流、加强对外宣传、推行外向型的文化教育、经济与文化援助以及动漫外交等手段,日本公共外交为达成其外交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其自身独特政治文化及国内右倾化思潮的影响,并受日美基轴及相关政策的制约,日本战后以来的公共外交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北作为日本传统的贸易对象,在战后日本经济复兴的初期曾成为日本对外贸易的一个重点。从1948年开始,美国政府制订并实施了发展有限日中贸易的政策。日本与东北的贸易在这一政策下有所恢复。但在冷战格局下,这一政策并不持久,随着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实行对华经济遏制政策,日本与东北的贸易也随之结束。  相似文献   

19.
一、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的正面效应 二战后,日本经济奇迹般地得到恢复和发展,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赶超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强国.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面临日元升值和能源危机的巨大冲击,但日本官民协调团结一致,通过技术革新,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成本,成功地化解了这些不利因素,使日本产业由"重复长大"型转变为"轻薄短小"型,日本在西方各国中最先摆脱世界性经济萧条,被誉为西方世界的"优等生".这就为其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大国、金融大国、债权大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崔健 《日本学刊》2016,(4):44-61
从理论和实践来看,国家战略中经济与安全相互融合的关系越来越得到重视。在日本国家战略转变过程中,以往受到重视的经济与安全的关系似乎在发生变化。依靠军事力量成为国际政治大国的方式,成为近年来日本国家战略调整的主流方向。从经济手段与军事手段相互补充、经济力与军事力相互转化的关系来看,日本国家战略转变中继续对"吉田路线"和综合安全路径进行改进及拓展,和抛弃"吉田路线"而选择军事安全路线的两种具体表现,看似矛盾却存在内在同一性。日本国家战略转变中的经济与安全关系的变化,既有国际秩序变化等共性的原因,也有政策制定者对战略环境的判断以及国际经济竞争中地位下降等日本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