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不仅具有统一性,而且具有统一性前提下的多样性。社会历史发展的多线形运动,就是指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表现的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 受制于多种因素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概括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反映的只是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性,而社会实际发展所展开的过程却有着无限的多样性。这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既是表述其历史观的理论外壳,又是论证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世界历史理论的时候,着眼于理论的发展性与实践性。因而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经历了由单线论向多线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单线论的世界历史理论时,视角限于西方历史发展;19世纪70年代后,单线论世界历史理论发展为多线论世界历史理论,既包容了西方社会历史的发展道路,又兼容了东方社会历史的独特性,因而其世界历史理论有更为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更具有科学性,也更便于人们理解其科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但由于具体的条件和偶然的因素又呈现出多样性.统一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的本质和连续性,多样性有利于我们认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应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晚年通过"人类学笔记"中对农村公社的再研究和《历史学笔记》中对世界历史的再研究,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这些思想既不是如国内外一些学者所说的是将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当做纯粹的"西方社会理论"加以抛弃,从所谓"单线论"转向"多线论";也不是仅仅一般地确认社会形态演进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限于指认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基于某些历史条件可以跨越某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些新思想实质上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原有的"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突破,而所谓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设想,正是以这一突破为理论支撑的。只有从这一视角出发,才能对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作出准确的评价,并对他同恩格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上的观点差异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多样性统一的认识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个题目不是从本体论的角度,而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多样性的统一,也就是讲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如何认识多样性的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以前,西方哲学史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把统一性的认识推到不可知的彼岸世界,认为认识根本不可能达到多样性的统一,这种理论,就是康德的不可知论。另一种方式是认为多样性的统一固非理性思维所能达到,但可以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形态。它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有着重大区别,具有强大的现实优越性。一方面,它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从国内外实际出发论证了一国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选择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而优越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另一方面,它既创新了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又从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中阐释了世界文明发展样态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在分析当前西方国家发展内外困境的同时,牢固树立了“人本”、“和谐”的执政理念,为世界各国文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因而优越于西方社会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7.
中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文化特征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兼容性,能够把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联结在一起,使之不断革新,推动社会稳步发展;而俄罗斯文化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多源性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困惑于东西方文化的选择,始终不能固定自己的轨道,从而使俄罗斯历史呈跳跃式推进特征。从历史的角度看,中俄政治文化的发展必须契合时代潮流,走文明、民主、科学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发展线索是单线的还是多线的?这个问题不但对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研究也意义重大。因此,杜玉亭同志《试论历史的规律性与异变性的对立统一》(《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5期)一发表,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兴趣。杜文通过对云南各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线索的具体分析,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和有见地的看法。但是,我认为作者并没有能够证明自己关于人类社会多线发展这个主要观点,反而更加证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单线论。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我以为可能是由于在作者头脑中,单线论的五种社会形态观已经先入为主。成为衡量各种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准;另外对单线论与多线论的理解,也有不尽恰当之处。现提出以下意见,以与作者商椎。什么是单线论?一、人类社会只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形态,此外不存在另外的社会形态。二、在地球上由于海洋、山脉、沙漠而隔离开来的各个点上,人类社会先后分别产生,各自都沿着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性与全球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性与全球化王宁经过历时三十多年的关于后现代主义问题的辩论,东西方学者大概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即后现代主义虽然产生于西方后工业社会,但它并不是西方社会的专利品,越来越多的事实以及东西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证明,后现代主义有可能在某些局部率先进入东...  相似文献   

10.
一“统一性”和“多样性”是一对哲学范畴。我们常说,世界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这里,世界的统一性指世界具有共同的本质。世界的多样性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的形态和性质是无限多样的、相互之间是有差异的。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统一性存在于多样性之中,是多样性的本质和依据。我们中国人常讲“和而不同”,“和”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就是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达到平衡。人类文化具有统一性,但就其表现来说,是千差万别的。例如,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在任何时代的任何民族都是不可缺少的。这是人类文…  相似文献   

11.
论世界的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面对西方文明和价值观念主导的单一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的扩展 ,面对超级大国推行的单边主义和政治经济文化霸权 ,世界存在及发展的多样性 ,尤其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受到了特别尖锐、特别严重、特别突出的挑战。在信息技术和现代交通手段及全球性交往迅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在发展中保持和保护多样性 ,探索不同文明共存共荣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在多样性中实现发展 ,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 ,是涉及人类能不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命运的大问题 ,是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加以研究和正确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文章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哲学的成果 ,阐述了多样性和统一性、多样性和规律性、多样性和发展性 (进步性 )的关系 ,认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着如何发展的问题。根据世界多样性存在的要求 ,必须科学确定个人在社会中的坐标、民族国家在世界上的坐标以及人类社会在自然界中的坐标 ,在多样性中发展 ,在发展中维护多样性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形态跳跃转型深刻体现出社会发展一般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形态跳跃转型的基本逻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纵横向统一性、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和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竞争合作与融会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为了收回香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我党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方针。所谓“一国两制”,即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体现了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社会制度的多样性。 什么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所谓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社会形态发展的共性、普遍性。即社会形态的发展,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动态的合乎规律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基于一定生产力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在社会形态这个矛盾的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但起根本作用的是生  相似文献   

14.
同经济主义中心一样,伦理中心主义也是一种片面的社会发展观,存在诸多理论困境与深层问题.把握社会发展总体逻辑,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发展与共同发展、发展统一性与发展多样性、发展代价与发展成就的关系,对于树立正确的发展文化、发展心态,推进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改革开放29年以后,正经历着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矛盾凸显并存的"发展悖论"。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仔细分析中国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的性质,可以发现,转型期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内在统一性,这些社会矛盾对社会政治发展与稳定造成了威胁,但同时赋予了持续发展与动态稳定的内在推动力。应该从共识重构和制度建设的视角致力于建立政治共识、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社会资产、构筑和谐基础,这将是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6.
检察文化是本质上的统一性与表征上的多样性的有机结合。多样性与统一性在检察理念文化、检察职业文化及检察载体文化中都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检察文化建设要坚持多样性和统一性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7.
郗戈 《学术月刊》2012,(8):48-54
传统教科书模式系统地遮蔽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性,因而也就肢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要超越这种片面的解释模式,亟需阐明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的统一性,并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逻辑与实质等根本性问题。从历史视角看,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核心内容是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意识不断生成、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相统一的科学方法不断成熟的过程。从逻辑视角看,马克思哲学革命内含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资本主义批判三个理论层面,三者彼此交织,结合为一个理论整体。由此,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就是"哲学—政治经济学"总体性革命,其核心在于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意旨并不在于建立某种包罗万象的思辨哲学体系,而是在于开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批判与内在超越的历史路径。  相似文献   

18.
刘勇 《云梦学刊》2004,25(5):40-4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近代资本主义首次开创的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才能存在。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既可从西方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开始,在一定世界历史背景下也可从东方政治革命开始。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路向不存在所谓单线论或多线论,而是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补充的世界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由于社会和自然界多元因素含力作用,东、西方人在历史的发展中沿着各自独特的文化模型规迹,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的多样性,概括而言,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具较强逻辑性、抽象性和理论性;而东方人的则更具直觉性、经验性和实用性。两种思维方式导致了两类很有差别的文化模型。本文企图在承认它们间差异的多样性前提下寻找两者共同处,亦即“统一”.这个统一不仅存在,而且程度很高,随科学技术日臻发达,这种“统一”愈益显著.以下试从三方面分论(由于旨在讨论思维方式,故引用中国的材料时,只能较多注意重哲学本体轻人伦关系的道教思想。  相似文献   

20.
试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辩证统一阮纪正一、两个文明统一的客观基础物质与精神是哲学范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则是社会范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两个文明的统一性则在于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来讨论各种精神现象的;所以,以物质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