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舜华 《浙江学刊》2004,(5):104-109
本文上溯宋元平话、下衍万历以后作品,详细考察了早期章回小说中的一些英雄史诗母题,认为将英雄的出生与宇宙的开辟相联系,赋予英雄一定的叛逆内涵,模糊敌对双方的道德观念,以宇宙秩序的循环来解释新旧历史秩序(新旧英雄)的更替,这一史诗结构已在某种寓意上直接支配了早期章回小说的潜在结构;由此可见,从<三国>、<水浒>,经熊大木诸书、<英武传>等,至<西游>、<金瓶梅>,实际糅入了数百年来新兴市民对宇宙(历史)秩序及秩序中个体存在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小说在内在精神与叙事笔法上,均与《春秋》存在谱系上的渊源关系,源于说话的章回小说,亦不例外。它的以事见义的叙事目的、决断去取的叙事伦理、直书其事的叙事法则以及尚简用晦的审美追求,均来自于对《春秋》的自觉继承。小说家以《春秋》为法,组织叙事;小说批评家以《春秋》为断,判分高下。被历代奉为经的《春秋》,是操纵章回小说叙事的内在规则,是掌控小说话语的范导性原则,也是深含于中国各类叙事文体中的元叙事。只有认识《春秋》这一元叙事的意义和作用,才能破译出章回小说所隐含的叙事密码,解析出它内蕴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3.
柴娜 《生存》2020,(14):0025-0026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终身教育的展开,阅读能力已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能力。下面谈一下阅读的内涵与模式。  相似文献   

4.
剧学理论是罗兰·巴特文艺理论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巴特认为,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并存或冲突即是戏剧性生成之根源,这一类的观念并存或冲突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广义上都可被视作文本,文本无处不在,戏剧性亦无处不在.巴特试图以这种无处不在的戏剧性为自己的欲望化主体构建正名,因此巴特的剧学可被称为“欲望剧学”.巴特的剧学理论颇为有力地预言了近来先锋戏剧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但是,就理论而言,巴特的剧学思想远谈不上自洽,它的价值命意存在着强烈的自反性.  相似文献   

5.
黄宇 《浙江学刊》2006,3(3):160-164
西方公共政策趋中有一定的机制。要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宏观调适功能,就是要通过各方面在一定机制中的博弈,使公共政策趋于中性,能够照顾到利益多元化社会中各个阶层的利益,使整个社会在创造活力与社会公正的之间找到均衡点。中国应结合自身实际,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公共政策趋中机制。  相似文献   

6.
唐人小说以相当的篇幅塑造了隋唐时期的一系列帝王形象,其中隋炀帝、唐太宗和唐玄宗三者最为典型,各有其代表性.隋炀帝是纵欲亡国之君,唐太宗为英明创业之主,唐玄宗则前后期各居其半.三人的共性特征是皆绝顶聪明,其成为明君与昏君的关键就在于;在理智和欲望的冲突、碰撞中,何者取得主导地位.唐代士人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情节、传神的细节等小说艺术强化之,寄寓了企盼"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再现于当代的文化心理.唐人小说中的一系列帝王形象典型.蕴涵着丰厚的思想文化内涵,具有超时空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爱玲对生命有着独特而深刻的感情,这种感情使得她的小说文本呈现出一种苍凉的悲剧美。这种苍凉的悲剧美是一种回味悠长的富有人性的美,是一种参差对照的、富有启发性的美。这种审美风格是她从个体生命的角度出发,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服饰与个体德性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服饰伦理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也是个体服饰伦理研究的重点。社会中个体的服饰道德观念与道德品质,是推动人们进行服饰伦理实践的内在驱动力。服饰不仅能够展现出人作为理性存在以及道德本身的尊严,还在古今中外被广泛用于进行伦理道德礼仪教育的工具,更是人们寄寓道德情感的载体。  相似文献   

9.
试论《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的悲剧色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永萍 《社科纵横》2006,(10):121-122
《墙头马上》是元代戏曲中的“四大爱情剧”之一。作品以诙谐讽刺的笔法和大团圆的结局名列“中国十大古典喜剧”。然而,在女主人公李千金曲折多变的命运中,却蕴藏着浓郁的女性悲剧色彩。这种悲剧性,揭示出深刻的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人性和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0.
付美艳 《学术交流》2012,(3):152-155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爱碧曾被作为捍卫爱情的勇士而进入人类文学史的光荣榜,然而在剧中她从"妖妇"到"天使"的转变,并不是剧情发展的水到渠成,而是剧作家奥尼尔试图维护两性关系中男强女弱模式的一种努力,在文本背后隐藏的是对男权被颠覆的焦虑。女性主义批评通过对文本的重新阅读和阐释,以新的视角,在文本中找寻男权意识对女性在精神上的控制。当爱碧进入这样一种文学批评视野,发现虽然最开始她是一个男权话语樊篱的突围者,但她不过是一个不自觉的女性解放者,最终又一头栽回男权话语体系的怀抱,通过杀婴,成就了一曲"伟大"的爱情绝唱。这变异的母性,实质是男权社会的作茧自缚。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语境下科学与人文关系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寻求达到理想世界秩序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并未真正认识到两者的本质及互补相融性.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对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重新进行反思,以人文精神重建当代的科技理性,使科学与人文能够互补互融,这对于建立美好和谐的世界秩序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宋元说话中,原是儿女故事与英雄传奇并重的.早期的章回小说首先突出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这时,重建历史秩序的英雄事业成为叙述的重心,而"家庭"与"色"这一纯粹的个体欲望,便被视为英雄实现建功立业这一社会欲望的障碍,成为备受冷落又无法摆脱的情节--它实际成为一种潜在因素,而支配着历史传奇的整体结构.当小说完全摆脱了对帝王将相的描写,当英雄走向神魔化、走入家庭闺阁的市井风情时,这一潜在因素便逐渐走向了前台.从历史传奇到神魔到世情,女性形象逐渐由湮没到喧哗,但个中的否定内涵却是一脉相传的.  相似文献   

13.
王岗 《唐都学刊》2002,18(3):80-82
《左传》的悲剧情怀取决于作者保守地维护传统道德的立场 ,而传统的道德观念与黑暗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左传》悲剧情怀的重章叠唱 ,其悲剧情怀又体现在整部作品的构成之中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三国人物吕布悲剧的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岚 《社科纵横》2007,22(1):87-88
吕布轼父背主,沉迷于女色,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忠义”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他悲剧的根源在于违背了三国时代最起码的“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15.
知行观是中国古典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程朱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程朱知行观的主要思想是知难行易、知先行后 ,与传统的知易行难观形成鲜明对比。但程朱的知行观在历史上并没有市场 ,与整个民族的实践理性传统及传统的知识价值观相左 ,是其根本原因。程朱知行观的后继乏人是其整个理学悲剧命运的缩影 ,同时也对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命运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求是学刊》2015,(5):41-48
莱辛在《论圣灵与大能的证明》一文中提出丑陋的鸿沟这一划分历史真理与理性真理的著名意象。通过对莱辛这一论证的重构和对其中重要概念的辨析,并集合克尔凯郭尔、卡尔·巴特、麦克尔森等后世哲学家对此命题的论述,可以发现莱辛对这一意象背后隐藏的重大宗教哲学问题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杨璐 《社会》2017,37(1):61-93
笛福是现代早期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其第一部小说《鲁滨逊·克鲁索》,不仅仅是在叙述一个大航海时代的冒险故事,也是在为现代早期个体所面临的困境寻找一条出路。本文通过解读鲁滨逊的出走、改造与重返,分析并讨论了这部小说所揭示的现代早期的人性面貌和精神危机。本文认为,在基督教传统无法安顿人心的时代,笛福试图在理性与启示之间,重新寻找一条自我治理的良知之路。理解笛福及其对传统资源的利用,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英国及现代个体主义的真正意涵,而且对我们重新回到中国个体问题兴起的语境中探索中国社会的路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朱富强 《探求》2002,2(5):38-41
人们之间的合作及互动形成习惯,合作伦理的扩展就造就了人类的文明。从原初意义上说,文明就是要求通过和平的手段来解决存在分歧,以获得更大的利益。从经济学角度看,文明具有这样的性质:它从多次博弈中探寻合作的结果。但是,西方的崇尚个人征服主义的“浮士德”文明却简单地将达尔文的“弱肉强食”法则从自然界搬到人类社会,依靠武力为此发展开路。这种文明与人类的最终发展相背离,并已经为此付出了越来越高的代价。相反,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强调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并重的东方文明,却越来越凸显了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逻辑内涵的把握,关涉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成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内涵,需要着重从历史理论内涵、科学实践目的以及终极关怀形式等三方面进行分层次多角度的立体解读,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客观的时空、能动的主体、真实的历史,是从宏观上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客观性归纳和演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本身不断扬弃、实践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外贯通互相影响的综合性运动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实践为动力的文化与历史的高度统一体,是一种"神圣的"终极意义上的关怀.综上三者共同建构并彰显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本文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我国早期驻外使馆的历史作用,认为它具有了解外国情况;与驻在国政府交涉,为本国挽回权益;管理留学生;保护海外华人;使世界了解中国等作用。它的作用已远远超出外交领域,在政治、文化等方面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但是,早期驻外使馆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我们对之不能有过高的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