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舜华 《浙江学刊》2004,(5):104-109
本文上溯宋元平话、下衍万历以后作品,详细考察了早期章回小说中的一些英雄史诗母题,认为将英雄的出生与宇宙的开辟相联系,赋予英雄一定的叛逆内涵,模糊敌对双方的道德观念,以宇宙秩序的循环来解释新旧历史秩序(新旧英雄)的更替,这一史诗结构已在某种寓意上直接支配了早期章回小说的潜在结构;由此可见,从<三国>、<水浒>,经熊大木诸书、<英武传>等,至<西游>、<金瓶梅>,实际糅入了数百年来新兴市民对宇宙(历史)秩序及秩序中个体存在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宋元说话中,原是儿女故事与英雄传奇并重的.早期的章回小说首先突出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这时,重建历史秩序的英雄事业成为叙述的重心,而"家庭"与"色"这一纯粹的个体欲望,便被视为英雄实现建功立业这一社会欲望的障碍,成为备受冷落又无法摆脱的情节--它实际成为一种潜在因素,而支配着历史传奇的整体结构.当小说完全摆脱了对帝王将相的描写,当英雄走向神魔化、走入家庭闺阁的市井风情时,这一潜在因素便逐渐走向了前台.从历史传奇到神魔到世情,女性形象逐渐由湮没到喧哗,但个中的否定内涵却是一脉相传的.  相似文献   

3.
陈雪阳  李桂芹 《社科纵横》2005,20(1):123-124
元末明初 ,横空出世的《三国演义》可谓中国古代历史演义中的一朵奇葩。其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也称《三国志演义》 ,是元末明初的历史小说家罗贯中在参照正史的基础上 ,对长期流行在民间的历史传说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 ,其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价值论述者极多 ,成绩斐然 ,但终究是将其作为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鉴于此 ,我们大胆地将其列为我国古代历史通俗化的典范模本 ,尝试从史学角度出发 ,大量运用史料虚实上的统计数据 ,并结合史学的通俗化、普及化和大众化问题 ,去挖掘它内在的史学价值 ,以求探索出一条新的且行之有效的历史普及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张洪杰 《学术交流》2012,(12):205-207
新历史小说的产生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的转型,文化语境发生变化后,作家为了摆脱政治对文学的规范,以自己的历史观念和话语方式重新陈述历史,继而达到改写、解构或颠覆被既往话语赋予了特定价值和意义的历史叙事的目的。新历史小说正是通过欲望本身的随意性与非理性,有效地将历史主义所依赖的理性信仰进一步否定,使人类的欲望成为历史叙事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5.
丁世鑫 《唐都学刊》2005,21(2):96-100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个体自由问题。他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自由与和谐、自由与理性和自由的辩证法。在他看来,和谐、理性实质上都是对人的生命欲望和自由意志的控制与压制;人们一方面渴望并追求自由,另一方面又承受不住自由所带来的重负,由此引发自由与苦难、少数与多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浙东派     
所谓浙东派,是指元末明初由以金华为中心的浙东地区的许多文人所组成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宋濂、刘基、方孝孺等。这一流派在当时文坛上占有显著位置,对元末明初文学思潮的发展变迁曾起关键作用,因此,当今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浙江文化史的学者,应对之予以足够重视。本文拟就这个文学流派的轮廓作一个大致勾勒,以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7.
《政治学与女性主义:导论》巴巴拉·阿尼尔著布莱克韦尔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该书论述西方政治理论与实践中的性别和女性主义问题,从理论上和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政治学是如何排斥妇女的,以及女性主义对这种排斥的回应。作者从“政治学”和“女性主义”两词的定义入手,对它们的源起、交叉和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第一章总体介绍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二元论的发展,即将男子与理性、秩序、文化和公共生活领域相关联,而妇女则与自然、情感、欲望和私人生活领域相关联。随后的两章探讨了这些二元论的观点是如何限定政治学以及女性主义对这一建构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求是学刊》2019,(4):123-132
朱有燉的杂剧创作并刊刻于元刊杂剧与《元曲选》之间,在我国戏剧形态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意义,也为认识宾白不全的元刊杂剧提供了参照。朱剧揭示出"楔子"本指套曲之外的一两支曲牌,可与元人的论述相印证。朱剧不分折,但剧中却常有"××一折了"的提示,与元刊杂剧相同。朱剧中往往在两个套曲之间插有歌舞、弹唱场面的提示,这反映了元末明初北曲杂剧的演出形态。廖立、廖奔的《朱有燉杂剧集校注》,治学态度严谨,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元末明初杂剧的剧本形态,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9.
历史理性概念是西方近现代思想家把握社会历史发展之目标、意义与动力的一个核心概念,对历史理性作绝对化、实体化、抽象化的解释,是马克思之前西方历史理性观的主要特点。马克思把历史理性理解成内在于人的活动与历史进程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揭示了生产方式是历史理性形成的客观基础,论证了历史理性的相对性、具体性、历史性。哈贝马斯则以交往理性概念阐明历史理性是社会各主体间在交往中形成共识、达成一致的心理趋向与行动取向,论证了历史理性的共在主体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的总体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春时 《求是学刊》2003,30(1):44-47
现代性有感性、理性和反思—超越等三个层面。感性现代性是被解放的享乐欲望 ,理性现代性是理性精神 ,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反思—超越层面的现代性包括艺术、哲学以及宗教等 ,是对感性现代性和理性现代性的批判。中国现代性的历史 ,存在着感性现代性没有充分发育、理性现代性缺乏科学精神和对个体价值的肯定 ,以及反思—超越的现代性即哲学、审美以及宗教的缺失等根本性的缺陷。这些问题 ,在当前的改革开放中必须解决  相似文献   

11.
论虚拟秩序     
虚拟实践的产生,使虚拟秩序成为当代哲学中的一个新命题.虚拟秩序是虚拟实践者基于网络空间的技术性体验和理性设计而形成的一种群众秩序和一种合规则的关系状态,具有显秩序和隐秩序双层结构.从表面上看,网络空间的自由性不利于虚拟秩序的生成,但是虚拟秩序指向的合目的性、演进过程的规律性以及虚拟实践者的良知和内外压力,使网络空间的秩序得以可能.虚拟秩序的生成是"自在"性与"自为"性的统一.政府与公众建立在公共协商基础上的虚拟秩序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虚拟实践者对平等性和包容性的诉求,为虚拟世界的多元化主体创造理性协商、规范参与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朱星瑶 《学术交流》2012,(3):135-138
康乾时期家庭小说所展示出的伦理观念,较之明代,呈现出逐步深化的、更加合乎人性人情的思想动向。不止是对欲望的肯定,更多了对情理关系、理欲关系的理性思考,对"天理"的诸多不合理性予以展示和批判。文学领域的这种变化,是这一时期社会文化思想转型的结果和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13.
宋濂"文""道"思想及其婺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元末明初天下纷争之际,宋濂作为浙东之士,受婺州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强调并论述了文道合一。宋濂注重经世致用,强调文人的社会责任感,这一思想有着明显的婺学烙印。其婺学渊源有非常清晰的传承,宋濂在婺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宋濂和刘基因与朱元璋的君臣遇合,将婺学的内核思想提升到一种文化政策和官方意识形态,对明初文化制度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周江 《社科纵横》2010,25(3):80-81,87
从美学层面阐释柏拉图"正义"概念的论著并不多见。正义这一颇具秩序性和理性内涵的概念其实更接近柏拉图美学的基本精神。以正义为核心的城邦之美是一种理性秩序之美。这种美在于城邦各阶层秉持自己的美德,各司其职,实现城邦的完善。城邦完善的根本在于正义,它是各种美德的协调有序。于是城邦秩序便是城邦正义,城邦秩序之美就是正义之美。而正义及其协调的各种美德均是理性美德,所以以正义为根本的秩序之美是一种理性之美。  相似文献   

15.
冯燕 《浙江学刊》2007,(5):162-164
公正、有序、高效的破产程序是债权人、债务人利益得以实现的保证,也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条件。文章在对怎样的破产程序才是合意的破产程序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从新破产法施行将如何影响我国市场发育角度,对新破产法的破产程序提出若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可以将形而上学理解为从理念、主体出发来统摄社会历史生活的哲学思考,这是主体理性霸权的表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核心在于,通过哲学与社会历史生活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实现了哲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批判性互读,走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问题域。这是我们从马克思哲学出发,走向当代社会历史批判的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17.
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出现了诸多新的动向,甚至不乏“活力”与“多样化”的色彩.明清易代之后,随着社会秩序与礼教秩序的重建,清初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出现了内在转向:一部分士大夫从制度与精神两大层面对明朝的灭亡加以反思与总结,进而提出了较为理性的看法,甚至将其矛头直指传统的专制统治;另一部分士大夫则受制于新朝强权政治的威慑,过分留恋于过去,导致感伤主义精神盛行一时,甚或为了顺应清初统治秩序的重建,主动提出传统、保守的看法,藉此重新确立儒学一统.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宝库中,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如同璀璨的珍珠,光彩夺目。自它问世六百年来,不断被翻印,被传诵。不仅受到国内读者的欢迎,也深为日本人民所喜爱。《三国演义》中文版本在日本《三国演义》(以下称《三国》)成书于元末明初,传入日本的具体时间目前尚难考定。不过,江户初期儒学家林罗山(1583—1657)的《罗山文集》附录卷年谱,在二十二岁  相似文献   

19.
对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问题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说明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必要性为开端,论述了与构建有关的几个主要问题: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历史演变;当代科学技术理性对于民族精神的当代构建的意义;在中西文化比较的维度上对当代人文精神的新的理解。论文最后以“构建秩序”的新观点,为民族精神的转型和进步设想了一条具体操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观与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爽 《学习与探索》2002,2(4):121-126
在人类社会逐步进入全球化时代的 2 0世纪 ,历史科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历史观与方法论的不断演进和更新 ,促进了历史科学的整体发展 ,既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又为人们客观地认识全球化进程 ,把握人类的历史命运提供了理性的思考 ,其经验和成就为 2 1世纪历史科学的创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