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实践论、后实践论与美学的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不同意杨春时、张玉能的论点,认为其观点系建立于外来文化基础上的美学思想,不能解释美。 作者提出重建美学应以中国古典文化的超越感性和超越理性的悟性思维方法,克服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偏向,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将人性与现代感性形式相结合来认识美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2.
梁其蕾 《理论界》2023,(9):58-63
斯蒂格勒基于政治美学的角度,指出“象征的贫困”是当前人类面临并且需要超越的一大难题。在他看来,政治问题、美学问题与技术问题是同一个问题。正是在技术的中介作用下,政治问题与美学问题得以相遇。他生动地阐明了感觉是真正的政治美学战争所争夺的内容。这场战争,借助技术作为武器,以技术控制感觉为手段,结果造成规模宏大、影响普遍的“象征的贫困”,具体表现为经济领域“市场营销对意识的争夺”、美学领域“审美经验向美学制约条件转变”、政治领域“友爱对话向不再相信对话转变”。相应地,唯有通过新型感性组织与新型力比多经济的发明,审美经验对美学制约条件的反抗,友爱与对话的回归,人类面对超工业时代的感性灾难时才能更好地完成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3.
韩小龙 《兰州学刊》2008,(10):172-175
悖论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它可以由逻辑术语提升成为一个哲学概念,进而与美学合流成为悖论美学。纵览中西美学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美学悖论:“美的”未必是“美”,形而上的美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当下感性化的审美文化泛滥,对“美的”现象执著追寻,必然导致对“美本身”思考的缺失,从而失去对审美价值的终极追求,解决此悖论有效的途径是将“美的”现象“去功能化”.从而渡过物欲时代的审美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4.
一、审美与感性直观在流行的美学教科书、美学读本乃至美学家的专著里,颇为常见如下的说法:美学是感觉的科学、审美是感性的认识、审美是诉诸感性的、美是感性的显现、美是形象的感性直观与观照……这些观点有其必然的历史缘由和现实土壤,也即均有其合理的因素,但仔细研究却又不难发现其偏颇与不足。从历史上看,18世纪美学之父鲍姆嘉滕曾提出过:“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美学是“感  相似文献   

5.
巴人的修正主义理論的基础是“人性”論,然而,巴人却并未停留在“人性”論,而是由此出发进一步宣傳“人道主义”論。“人性”论不过是“人道主义”論的哲学基础、根据、出发点,巴人的注意,更多的是放在“人道主义”論,以此来調和阶級矛盾、抹杀阶级斗爭。这不仅是因为,这个交織着政治、哲学、道德、教育和美学等多方面问题的“人道主义”,曾经作为資产阶級文化的基础,因而,  相似文献   

6.
劳动创造了美——马克思《手稿》美学命题论(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中起 《理论界》2007,(1):162-16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美学命题,这对黑格尔和赏尔巴哈的理论既是一种历史性的扬弃,又是一种开拓性的超越。美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对象,既是客观的、感性的,来自于现存感性世界,又是主观的、对象的,它不是现存感性世界本身,而是人“所创造的世界”;现存感性世界成为人的对象世界的唯一途径,只能是人的劳动和劳动的对象化。正是在这个意叉上,劳动创造了美。  相似文献   

7.
如今的美学领域越来越宽泛,几乎找不到它的边界了。一个学科要立得住,需要有明确的维度,有不变的内核,并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较为明确的界限。美学的内核就是感性,是感性中的美与丑,因此美学应当回到鲍姆嘉通的“感性学”那里去。唯有从感性这个维度出发,才可以确立美学的牢固地位,才能够明确其与相关领域之间的分野。这种审美的感性,可以说是:目击而存,耳听而在,身触而生。不指向这样一种感性维度的,就不能说是美学的。由于美与真、善、想象力、情感等混合在一起,在流行的观点中,往往存在着对于不同层次的混淆,没有区分清楚美与真、美与善、美与艺术、美与想象、美与情感之间的界限,以至于无法说清一些基本的美学问题;而以前述感性维度作为评判的准则,就可以在它们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人的心灵是一个整体,美感与人的整个身心关联在一起,心灵的所有活动几乎都伴随着审美的环节,只要立足于感性这个维度,就可以将美这个环节从整体的活动中区分开来。审美维度的这个“感”当然也不可能离开理性,它是理性伸向感性维度的触须,是以感性表现出来的理性,正如理性是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感性。对于上述观点,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证:美感与感官;...  相似文献   

8.
美学回归自身闵军一80年代的美学热,实际上是由朦胧诗和伤痕小说开启的。美是借着这一股感性的东风而起飞的。然而,美学研究在近年来却日益摆脱掉它感性的大地,于是美学在顺着理性方向发展中,一天天虚弱起来。甚至于,美学书没有人买,根源在于美学不“美”,这是...  相似文献   

9.
审美判断之二律背反——康德美学方法论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美学是个充满矛盾的整体,“二律背反”贯穿并牵制着这一整体。它是康德阐释审美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逻辑支点。“美的判断”和“崇高的判断”是康德运用“二律背反”对审美判断力的总体设定,表现为形式和无形式、感性和超感性、有限和无限的区别和对峙。另一方面,康德美学作为一个过程,驱动美向崇高转变的逻辑支点则是他关于“纯粹美”和“附庸美”的先验假定,这是康德美学动态层面上的“二律背反”。康德运用“二律背反”揭示了审美活动最深刻的、最重要的内在矛盾,这是康德美学方法论的根源,也是康德美学的主要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传统认识论美学仅注重“结果” ,并将“美是什么”的解释实体化、可见化 ,从而不能真正接触到“美” ;现代存在主义美学又将“美”作“可能性”和“不可见性”的解释 ,从而忽略了我们是凭借什么来把握“美” ,这样也就不可能将“美”的不可说性与“美的符号”的可说性阐释清楚。否定主义美学认为 :美是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 ;美是一种未占有的、未完成的、尚未成为“共在”的存在。对否定者而言 ,“未完成”是指否定结果尚未诞生时的一种情境、一种境态。在这种境态下 ,“美”是以一种孕育着的、还未视觉化的状态被否定者所想往、所追求、所体验着的。“未完成”在哲学意义上是一种有缺憾的状态 ,但在美学意义上却是一种让人沉醉的状态。对“本体性否定”而言 ,美学是源 ,哲学是流 ,美学内在于哲学并且是哲学的根。只有“本体性否定”意义上的“美” ,才能使我们每个人“成为真正个体”的审美冲动。“美”的特性在这里 ,“美的意义”也在这里。在“本体性否定”意义上 ,“美”不可说而“美的属性”可说 ;“美”作为存在的潜在具有“未占有性”和“混然性” ;“美”在“美的符号”前后 ,体现为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  相似文献   

11.
美学是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美学》结构宏大,内容博大精深,逻辑严密,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美学体系。“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可以说是他整座美学大厦的奠基石。 黑格尔把美学定义为“艺术哲学”,他对美的本质及其内涵的阐述,充满了艺术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2.
王欣 《南方论刊》2010,(8):55-57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贯穿着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其“正反合”的思想内核,注重抽象概念与感性形象的统一。美是在美的理念显现为感性形象过程中产生的,这一过程即统一的过程。艺术的三种类型及黑格尔提到的五大门类体现了理念的递升与纯粹化,而对自由程度的分析也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黑格尔所建构并分类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进入本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修辞”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美学界,继认识论美学、感性论美学和语言论美学之后,又兴起了“修辞论美学”。①在语言界,继王希杰先生以美学的观点对辞格进行分类之后,人们对修辞和美学关系的研...  相似文献   

14.
关于美学这一学术门类的讨论,本文不拘泥于正统西洋美学之历史性根源与学科性格的探究,亦即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学术规范或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活动,而是从人性之普遍特质上反省,吾人面对感性对象,在主观上共有的官能活动与感性反应.本文尝试以传统儒家文献,包含《论语》、《孟子》、《荀子》、《礼记》以及《孔子家语》为依据,考察其中与美感活动有关之感性作用、美感对象以及美感境界.  相似文献   

15.
人性论是席勒美学思想的基础,和卢梭一样,席勒从人性的角度开始思考政治问题。卢梭的性善论启发席勒相信古希腊的人性是至善的,卢梭的自然学说中对于感性的高扬也让席勒终生寻求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同时,人性的可完善性使得二人都重视美育的作用。他们的思索虽然都始于抽象人性论,但对自由之途的选择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美学虚事拓展向政治实事,这是美学生活化和政治艺术化的双重努力.当代文学文本的政治美学研究并未做出切实的回应,原因之一在于以文本美学或先验美学取代政治现实的思考.现代政治哲学的主流是自由主义的“程序宪政学”,其局限或称其限度之外的场域可望通过“审美共通感”的探讨来达致审美共同体的构想.故而,文艺政治美学的想象不能成为美政现实的替代.这是现代性反思的题旨所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否定本体论出发 ,提出否定主义美学观的三个基本命题 :“美在本体性否定之中”、“美是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美学只能说‘不美’和‘丑’” ,它们分别涉及“美何以成为可能”、“美是什么”以及“如何言说美”等基本美学问题 ;文章进而对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作出否定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18.
现代派文学的感性学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洪岳 《文史哲》2003,1(3):53-58
现代派文学的诞生与美学的现代转型是互为参照的 ;“aesthetics”经历了由感性学到美学再到感性学的“游历”过程 ;在美学回归感性学的时代 ,现代派文学与审美现代性在非理性的价值诉求上是一致的 ,即美学经过了理性主义的“审美”阶段之后 ,随着“城市感性”的发育 ,进入了非理性主义的“审丑”阶段。而现代派文学的感性核心是关于身体的现代感性学  相似文献   

19.
评黑格尔《美学》体系的构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学》是黑格尔后期成熟的美学思想的汇集和总结,它集西方古典美学优秀传统之大成,代表着德国古典美学的顶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美学科学专著之一。《美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它本身又是相对独立,有自己完整的体系。恩格斯对黑格尔的《美学》很赏识,认为这部著作在美学领域里“起了划时代的作用”。作为一部成体系的美学著作,《美学》的结构是完整而严谨的。它有自己的中心思想与贯串线索,有独特的主干与分支。乍看起来,这部洋洋百余万字的巨著涉及面极广,从美学的对象、方法和美、美感、自然美、艺术美等美学基本问题,到艺术创造与鉴赏、艺术史与艺术分类,无不作了多层次多侧面的详尽分析和探讨,似乎很难找到它的中心线索。但实际上,这个中心线索是存在的,它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理念感性显现”说是支撑着黑格尔整个美  相似文献   

20.
康德和黑格尔在西方美学史上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康德是奠基者 ,黑格尔乃集大成者。康德提出了“主观的合目的性” ,力图调和经验派和理性派美学 ,把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 ;黑格尔首次将辩证法引入美学中 ,同时在康德的基础上 ,他提出了“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力图在一个新的基点上 ,解决在康德那里处于极端矛盾状态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问题。于是 ,二人在继承和发展的前提下 ,分别探讨了美学范畴中的诸多重大的艺术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