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山木 《理论界》2009,(10):100-101
康德的统觉概念作为先验自我意识的综合统一性机能,在康德的知识学中是一种逻辑设定,是表象综合统一的可能性条件和知性的一切运用的最高原则,对康德知识学中认识时象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康德将限制知性概念使用的感性之形式和纯粹的条件称为概念的图型;在范畴和出现之间,知性的进程即出现如何包摄于范畴之下或范畴如何应用于出现的过程就是纯粹知性的图型法. "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展示了主体建构客体的方式,是对传统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扬弃,其中蕴藏着康德认识论的全部秘密.康德的图型说为格式塔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语言哲学、解释学等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思想的摇篮.  相似文献   

3.
先验图型学说是康德认识论思想的重心,康德认识论的所有内容在他对先验图型的论述中都有所反映,由他的知性思维方式而导致的各种矛盾也必须经过它的调和才能相互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对先验图型的正确认识是理解康德认识论的关键。先验图型体现了康德对先前哲学的继承和超越,也是后来哲学继承他的思想的关节点和超越他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版范畴先验演绎和图型论中,康德以主体性先验演绎逻辑规定了先验的想象力作为认知过程的一个必要功能--具有积极地建构经验对象的能力.海德格尔在时现象学方法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借助于对源始的时间性的分析.赋予了先验的想象力新的价值:想象力的综合不再像知性概念那样是规范的,完全依赖于知性统觉,而是自身收成的.是完成自身超越的本源性力量,它不仅独自构成了一切对象知觉的最源始条件,还是人类理性得以超越出来的根本原因.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认知想象力的批判使得海氏哲学完全超出了知识论层面,打开了存在论的视域.  相似文献   

5.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对知识活动中的先验想象力的生产性原理作了详细阐释.先验想象力是从杂多到先验统觉范围之间的所有先验的综合活动的生产性机能.一方面,无论是外直观还是内直观,二者只提供杂多;另一方面,知性范畴是一切联结的逻辑机能.知性范畴既要面对直观杂多表象,同时又要服从先验统觉.先验统觉是使一切经验知识可能的最高的统一性原理.但上述两个方面各自都不能形成知识,只有直观和知性范畴在先验想象力这一生产性机能下进行综合,知识才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2021,(5)
"概念"一词在康德的思想体系中具有特殊意义。概念是一种普遍表象,是意识展开其综合统一功能的结果,意识统一性的先天必然性决定了概念在形式上的先天性。但形式上的统一须以直观的杂多为材料,因而一般概念往往落实为经验性概念;与经验性概念相对,还有纯粹感性意象(数学概念)、纯粹知性概念(范畴)和纯粹理性概念(理念)这三种纯粹概念;由此而有概念的划分。任何概念都须有对象,以实现其客观有效性:数学概念的对象在纯粹直观中被先天地给予,而范畴的对象则须由后天的经验性直观获得;理念的对象不能在经验中达到,然而仍有必要设定其"客观实在",以引导人类知识道路上的探索。对康德"经验"概念的理解也建立在以上论述上。  相似文献   

7.
"先验自我"作为"经验自我"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具有统摄"经验自我"的能力,表现为先天统一的表象能力;另一方面还是统觉综合统一性的要素。虽然康德对"先验自我"的阐述有合理之处,但它依然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一,先天综合判断过分依赖于先验自我,从而导致其先验逻辑的主观性;第二,先验自我无法达到对"物自体"的认识,仅能认识现象界中的事物,势必造成物自体界和现实的分裂。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5,(12)
汉纳主张对康德知识论的经验式解读:直观是独立于知性的表象,属于感性范畴。直观的客观有效性来自于先验的时间和空间。"非全等对应物"表明,显像与其非全等对应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先验的空间结构,而非知性的概念因素。对直观的超验解读否定其独立性,强调"协调"原则在知识产生中的作用,这实际上回到了康德"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的主张。  相似文献   

9.
康德哲学的“哥白尼革命”的实质,就是要建立起“概念使对象可能”的新思维方式。通过范畴的先验演绎,康德已经证明,范畴是人向自然颁布的最一般规律,知性是整个自然的立法者。范畴在构成经验知识的过程中始终是一种统觉的综合力量。概念使经验可能,而不是相反。显然...  相似文献   

10.
人们通常关注康德先验逻辑的知性特性而忽略其辩证特性,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深入理解康德先验逻辑的知性特性。通过深入研究康德先验逻辑的知性特性和辩证特性,我们不仅揭示了康德先验逻辑中所蕴含的对象性思维方式,以及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被人们忽略的先验逻辑中的实践和辩证法内容,而且还展现了蕴含在康德先验逻辑中的对象性思维方式、辩证法批判和实践转向的具体内容及内在困境。这些无疑对于我们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切实深化马克思辩证法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及丰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具体内容是有助益的。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哲学史上,笛卡尔对康德的影响是公认的,康德对谢林的影响是公认的,而笛卡尔和康德对胡塞尔的影响也是公认的.因此这四者的思想有着内在的统一性.这种内在的统一性既表现在传承上,也表现在改造上.从笛卡尔的"自我"到康德的"先验自我" ,再到谢林的"自我",最终到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先验哲学中的"自我"几经改造.而这些改造始终围绕着一个目的:明见性.本文以胡塞尔的"先验自我"为核心,通过与笛卡尔的"自我"、康德的"先验自我"以及谢林的"自我"相比较,试图阐明先验哲学中"自我"改造的历程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提出的"先验自由"在实践理性中成了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实践自由"即"自由意志"了.而康德认为自由就是一个先天的自我意识,而且对于一个实践理性的自身意识与积极的自由概念是完全同一的.表明了"自我意识"在他的认识和实践中的至高地位.通过对纯粹自我意识(或先验统觉)的认识功能与实践功能的论述表明不管是它的认识功能还是实践功能都是在进行着综合统一的或建构着的我的总体意识中的,这种进行着建构与统一的意识是一种意识流.  相似文献   

13.
从康德的观点看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克艰 《社会科学》2006,7(3):56-66
康德在理性的根源处探讨数学和物理学“是怎样可能的”,《纯粹理性枇判》的“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两部分,可以分别看作康德的“数学哲学”和“物理学哲学”。康德以“先验的位置论”分别给数学和物理学的可能性基础定位,数学属于验前的感性直观能力,物理学属于验前的知性判断能力。与“逻辑主义”、“形成主义”的数学观不同,康德的“数学哲学”认为数学的对象是验前的感性直观形式,数学概念是从纯粹直观中验前地“构成”的。  相似文献   

14.
当我们用"世界是""世界应当是"这样的判断来言说,并就这一看似平常的问题穷根究底不断发问,最终必然进入哲学的形而上学语境,它必须要以"世界如何是"、"世界何以应当是"的方式予以思考、解释和建构.康德的形而上学以其典型的方式就世界"如何是""应当是"进行了缜密细致的考察,即对于"纯粹理性"予以批判--它深入到我们先验的和经验的知识的根源、条件、范围与限度予以探幽发微,深入到人心机能的分析考察,从而构建了自己的"先验唯心主义"(批判唯心主义).康德通过"概念直观"以建构哲学体系,他还有仿佛通神的法眼能够进行先验的"本质直观"."二元三分"是其形而上学的骨架."先验图型"构成其联通感性和知性的纽带."合目的性"成为架通自然与自由的桥梁.本文拟运用福柯所提倡的"知识考古学"方式,并结合当代诠释学方法,对康德形而上学建筑方式予以考辨,力求使康德思想能够得以澄明.  相似文献   

15.
理解"知性为自然立法",需从如下三个方面阐明:其一,知性的独特性在于其构成性,知性直接与知识相关,感性只提供杂多表象,为知性提供思维的材料,理性是关于"知识的知识",而与经验对象无关。由此说明为何是知性而非感性或理性为自然立法。其二,"自然"是一切可能经验之表象的总和,"知性为自然立法"不能仅仅从知性为认识(知识)立法的角度理解,更重要的是知性为一切可被经验的认识对象(现象)立法。"自然"与"经验对象"是统一的,知性为自然立法就是为经验对象立法。其三,关于知性如何立法的问题,直接关涉知性范畴提供规则和先验想象力的生产作用,人通过感性提供杂多表象经由知性范畴依据自身规则统合表象形成对经验对象的认知,即"感性提供表象——先验想象力——知性范畴统合——经验对象"。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先验哲学,以考察人的认识能力、研究认识何以可能为目的。它标志着人类开始从自身入手来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使哲学的发展从以本体论为中心转变到以认识论为中心。本文拟对康德认识论中的主体作一粗浅的考察。一康德先验认识论中的认识主体是能动的功能性主体。康德认为,在人们认识之前,就存在着一套先天的直观形式和思维形式,这些形式逻辑地先于认识,它们是进行认识的条件,是人们认识的可能性。先验哲学就是这样一套先天的直观形式和思维形式所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分为感性、知性和理  相似文献   

17.
图式(Schema),又译图型、范型、格局、构架,它是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等领域中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这个概念的最初历史形态,要追溯到康德。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了知性图式说。这一学说构成了他的认识论的骨干,同时,这也是他认识论体系的一个关节点。但是,在以往的康德研究中,人们对这个  相似文献   

18.
论康德的实在性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实在性概念是现代许多重大哲学讨论的起点。从先验感性论始 ,经概念分析 ,到理性定位 ,康德对实在性概念的阐述就隐蔽地为这些讨论设置了分歧点。现代认识论和本体论都因包含在这一概念中的双重含义而取得了走向极端的可能性。科学实在论与现象学的哲思趣向都隐喻性地深藏于康德的实在性概念中  相似文献   

19.
"物"是哲学史上的一个概念,历来受到哲学家的重视。康德对"物"做了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认为"物自身"是感性的来源,设定了知性概念、范畴等限制性概念以及上帝、自由、灵魂等理性理念,认为"物自身"是确实存在的,却是不可认知的。而海德格尔将"物自身"置于世界之中,认为与现象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先验想象力问题是当代西方哲学中一个颇为复杂的本体论问题,海德格尔、齐泽克等哲学家都有专门论述。康德的想象力概念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与第二版中存有差异和矛盾,这一点被海德格尔认为康德从激进的维度后退到了传统的形而上学。齐泽克同意海德格尔的看法,但是认为康德所惧怕的激进维度也是海德格尔所惧怕的人本体的"自由深渊"——先验想象力的分散力。这种先验想象的分解力,在齐泽克看来,就是拉康所谓的"原质",也就是德国古典哲学中一直存在的、作为理性基础的、被压抑的否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