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学论著中经常谈论美、审美,其实美并不存在。美既不是一个实存的对象,也不是对象的某种性质,严格地说美也算不上是抽象概念。美学史上真正有价值的美的定义最终都指向空无,而指向物质对象和属性的则不能成立。真正存在的是鉴赏活动,这是因为人在历史过程中发展起精神能力,于是就有了精神需要,这使得人不仅有了物质享受,还有了精神享受。鉴赏活动是人在精神或情感上对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的顺应和喜爱,人以自己的精神能力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的世界,通常所说的美就是只存在于人心中的这种诗情。把美当作真实的存在是一种错觉。应当以“鉴赏”和“鉴赏学”代替“审美”和“美学”。  相似文献   

2.
悲情之美无疑是日本和歌美学的最高审美范畴,而和歌之芙的独特性也正体现于此.问题是,缘何日本歌人独独要千百次地来冲撞这样一个生命的痛点一以"悲"为审美的最高信仰?这是一个关乎美学本质的难题.而其独特审美的意义,也许就在于这宇宙真相认知中发现的善,并由此来凝固出生命短存的崇高,以实现"以悲为美"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3.
朱志荣 《社会科学》2022,(2):186-192
现代美学中的美与中国古代的意象之间具有对应性。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依赖于主体而存在,既具有普遍性,又是个体感悟、判断与创造的成果。美从感性形态的角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意象"。意象是主体在物我交融中能动创构的,包含着感悟、判断和创造的统一。在意象中本体与现象是统一的,意象始终不脱离感性形态,体现了物我的契合。审美活动创构了意象,就是生成了美。当称它是"意象"时,偏于指称它的感性形态,其中体现着审美价值;当称它为"美"时,侧重于指称它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寓于意象之中。美是意象的共相,是抽象的,意象是美的具体呈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美是意象"。  相似文献   

4.
美之深邃,是审美中达到美的极致的暗中动力,它渗透在个人、时代、文化、宇宙之美中,主要与宇宙的深邃相连,但不是各文化建立起来的宇宙观念,而是既与宇宙观念相连又与之有所不同的东西。理解了美之深邃,方能理解审美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现象,如灵感和创新,才能进入美学新的深度中去。特别是关注到美的深邃中出人意外和人不可控的一面,对于美的历史上的产生时刻、美在历史中的变革时刻以及美对于宇宙人生的深邃意义,都会有更深的体悟。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美:庄子不说什么是美,却在相对性关系中描述了美。庄子承认了美具有共同性,却强调了审美的差异性,尽管这是人所共美的事实,且差异性远远大于共同性。庄子至少是认同残缺之美的,在庄子的笔下,几乎见不到群体艺术美的形象,反倒多为独绝式的美的形象。超越是一个过程,超越与宗教的情怀有关,因为宗教不仅给出了超越的向度,也给出了超越的力量。所以,超越必须对于苦难、生死的问题有一个出转。庄子的乐:天地之美是其固有的美,而人能够观得其美,必定引起心理上某种反应,那就是愉悦情感的发生。庄子的"乐",自然不仅是感官上的乐,主要是心之乐,也即精神上的快乐、愉悦与自由,但是,这样的乐不可能排除同时间感官上的反应,也就是说,是身心一体的乐,一个"游"字道出了庄子的隐秘。得道也就是得了"天地大美",从而无论是通达、还是穷困,都会乐,之所以乐,却不在通达与穷困上,而是在这之外的东西,通达与穷困不过是得道者借此以实现自乐的方便而已。  相似文献   

6.
美在当代的回归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作为美学最基本的范畴,它既是一个逻辑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样,美的发展过程既是逻辑的运动,也有历史的运动.本文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从宏观上勾勒出美向崇高、丑、荒诞的运动轨迹;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现代与后现代这一历史、文化语境中绘制了美在当代回归的蓝图;以美在当代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当下人类的精神追求重建一个即有现在性又具未来性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7.
赵敏俐 《文史哲》2012,(4):5-18
源自于中华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奠定了以"言志"为核心的中国诗歌传统、创作观念与评价标准,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的美学风范,也开启了中国诗歌以关注现实生活为指向的发展之路和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中国诗歌在现实生活中承担着多种文化功能,赋予中国诗人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了中国诗歌多样化的诗体和独特的语言形式之美。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与诗歌的多民族特点,展示了各民族大家庭之间的政治一体、经济互补、文化互动和血缘互渗关系。历经无数次朝代变更而不衰的中国诗歌,成为中国人的心灵寄托和文化理想,体现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即此而言,"通古今之变"和"观中西之别",应该成为中国学者在全球化视野下所要确立的新的诗歌史观念。  相似文献   

8.
论屈原“美政”失败的自我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屈原“美政”失败的自我原因余未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一生为实现“美政”理想,上下求索,九死未侮,竟至不惜以生命殉之。在总结其“美政”理想失败原因时,一般认为是由于当时楚国上层贵族的腐朽、楚王的昏聩等因素造成的,而很少将研究的视角转到作为一个政治...  相似文献   

9.
"主客二分"是人之为人的起点和标志。但人之为人的意识的特点,不仅在于主客二分,而且更在于由此而进入主客的结合。只有主客的结合,才有自由的可能。求知意识以主客关系为基础,主客间的结合还具有外在性,客体及其规律仍外在于主体,是对主体(自我)的一种限制,限制就是不自由。道德意识作为人生追求自由而成为"完全的人"的一个更高境域,虽然在结合主客的程度上前进了一大步,但对于实现人的自由而言也有其局限性。人生意识发展的最高境域是审美意识。只有审美意识才完全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而进入到主客融为一体的领域。审美意识,依主客结合程度之高低深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中,"超理性之美"既是审美意识的最高层次,也是人生整个意识发展过程的最高峰,"主客符合"意义的求知意识和"应然"意义的道德意识都在它的门前终止。"新的万物一体"("万物不同而相通之一体")主张主客的最终融合,在这里,真善美融为一体。人能达到此境,就是一个既美且善且真的"完全的人"。一个"完全的人"所处之境,就是"有我"而又"忘我"之境。  相似文献   

10.
在美学的历史上,当美学的重心由思辩的哲学开始转向艺术领域时,作为主观和客观结合的艺术创作及其作品,其理想的追求就不再限于美之上了,而转向了美的一种更高形态——崇高美.因此,崇高,作为一个古老的美学范畴,在艺术领域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艺术上许多不朽之作都程度不  相似文献   

11.
西周中期以前,周礼走向成熟,特定的礼仪文化使时人对君王的谏、戒、刺被隐蔽在一片颂美之词中,即以颂美之词讽谏君王,把讽谏之意隐于颂美言辞中。这种献诗礼俗是由周代礼教制度所决定的,是周礼在文化上打下的烙印。"以美为谏"现象贯穿于《诗三百》,而犹以《雅》诗表现得最为突出。毛诗和三家诗在诗义阐释上"美"与"刺"的不同,实际是以不同视角对"以美为谏"献诗传统加以观照的结果,二者殊途同归、相得益彰。"风雅正变说"与"以美为谏"献诗传统有关。"以美为谏"献诗传统决定了《诗经》温柔敦厚的特质,对后世诗歌创作亦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美学学说同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一样,充满了矛盾。著名的康德研究者康浦·斯密曾就《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指出:“几乎在书中每一章里面康德都是自相矛盾的,而且难得在书中找着一个术语不是有岐义,前后不一致的”。康德的认识论是这样,康德美学也是这样。前批判期和过渡期的美学因为主要是现象描述的性质,尚未显出多少理论上的抵捂。到了批判期,当康德要为鉴赏判断寻找先验原理时,一系列的矛盾就出现了。我们翻开《判断力批判》上卷,几乎随处可见前后不一的论断。例如,无利害关系是鉴赏判断的重要特性,康德曾着力加以论证,但后来又认为不能因为是纯粹的审美判断就不能与利益相给合;美在形式也是康德美学的一个要点,但在论及美的理智兴趣时,又认为物的存在方面也会使人产生审美愉快,美的根源在主观是康德的基本思想,但又说美是自然的作品,承认自然美的现实性就摆在经验面前,美在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康德作为鉴赏判断的先天原理提出来的,但又认为可以把美称为审美观念的表现;在分析美的要素时把审美与伦理截然分开,但后来又说美是道德的象征;纯粹美是美的正宗,但美的理想却在依存美中;天才的本质在于独创性,却又需要范本和法规;康德极重视天才,但在天才和鉴赏(Geschmak,亦即趣味)不可得兼时,又主张取  相似文献   

13.
盛唐山水诗人的美在自美、物皆自得的诗美观,最充分地突出了自然物象自身美的客观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体现了自然中心的生态价值观,表现出一种超越社会伦理意义的审美德性。这种以自然目的为目的的山水精神,以生态本位为基础的纯粹意义上的审美创造,最易于接受到山水外物所给予的真谛暗示,亦便于完成参透本体的感性超越,他们的人生态度即在禅悟的过程中融入山水而变成了"自然景色",其作品呈现出形意和谐、意象平衡的诗美形态,形成了盛唐山水诗美的生态本位特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文学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发生期。因应救困图存的时代需要和文学自身变革的要求,梁启超、王国维、鲁迅殊途同归,标举"崇高"这一审美理想,以此推动传统审美意识由偏重"优美"向推重"崇高"的转变。三人以对中国固有文学观念和审美意识的批判和反思为起点,以对西方文学所体现的崇高美的认同为归趋。他们对"崇高"的关注点和现实关怀有异:梁启超关注的是文学风格,心系"新民";王国维关注的是审美,心系国民美育;鲁迅关注的是主体品格,心系"立人"。民族主义是三人共同的思想基础,但他们尚存在其他思想意识的差异。三人为铸造中国文学新质所进行的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认识偏颇。  相似文献   

15.
美感教育,是指与美的感受紧密结合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它的目的在于促成人对自然和社会定向的审美关系,提高人的审美观念和情趣,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创造美的能力。近代学者王国维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  相似文献   

16.
王志清 《江淮论坛》2004,(6):131-134
以"美不自美"对中唐诗美现象作总体把握,是中唐诗歌现象自身的特质所决定的."美不自美"观,是中唐诗歌诸流派所共同遵守的一个审美原则.这种诗美观,充分体现了人类自我中心的意识,标志着 儒家伦理诗观在中唐诗美学中的胜利."美不自美"最大限度地强化了人的本质力量,最大极限地张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对自然役使和赋形为诗歌创作的审美特征,其美学效果是抒情者的心理真实代替了山水对象的客观真实,因此,他们诗中的山水自然,大多有被扭曲了的遭遇,呈现出形意失谐、意象失衡的诗美形态,被强加上哲性化的理解而成为意义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近代美学理论在引进西方美学理论时,对作为范畴的"美"的概念的翻译,力求选择与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相对应的名称,以适应我们业已习惯了的对与"美"相关的理念和实际生活中的美的事物的理解.从词的本义说,西方美学把美学意义上的"美"称为Beauty,也就是美丽,其包含的意义是比较丰富的.而把Beauty翻译成狭义的"优美",就显得削足适履了.因此,把作为范畴的"美"理解为作为形态的"优美",从而使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美"局限到了"优美"这一种形态上,与此同时,又把同样作为"美"的另外一种形态"壮美"理解为与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崇高"等值的概念,这是需要加以辨正的.  相似文献   

18.
静之美     
人类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绚烂的鲜花,婉啭的鸟鸣,艳丽的色彩,姣好的面容等等,无不进入审美视野,令人心情怡悦,获得美的感受。然而这些审美对象都是具体的、外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审美领域的开拓,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又发现一种更为抽象内在的美,这就是“静”。最早明确地表述静美观念的是《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里“静女”之美不同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的“硕人”,她之所以美,并不是因为漂亮的容貌或华丽的服饰,而是由于她的“静”,亦即气质的娴雅安详、仪态的庄重而不轻佻。稍后一些的宋玉在《神女赋》中也表现了以静为美的意思: 淡清静其愔嫕兮,性沉详而不烦。神女虽然有“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的动人之处,然而更美的则是性情上的沉静安详。从耳目等感觉器官所得到的快感到以静为美,显然是审美观上的一步重要深入,并且也标志着充满浓郁中国特色的静美观的诞生。  相似文献   

19.
褚春元 《天府新论》2007,(1):151-153
庄子是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在他及其后学著作《庄子》中,庄子以自己切身的艺术体验对文学艺术作了深刻的论述,特别是他把“天籁”、“天乐”之美作为文艺鉴赏的最高标准,论述更是精辟独到。“天籁”、“天乐”之美,即是自然本色之美,庄子把它作为文艺鉴赏的最高标准对中国古代文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为后世人们进行文艺鉴赏提供了一个尺度。  相似文献   

20.
1.善的判断指道德或伦理价值的判断;美的判断指审美鉴赏判断。善美判断必然发生在特定的认知—判断情境之中。 关于上述内容的判断必须具备这样几方面条件:(1)存在着判断的主体,即判断者;(2)存在着被判断事物,即判断对象;(3)判断的主体与对象之间能够构成某种独特的关系。任何关于善美的判断都必以这三方条件的互相和谐为基本前提;正当的、合理的判断表示处在这种和谐系统中的判断主体对其自身行为的抉择以及对某种关系情境之中的价值的确认或否定。我们把主体判断赖以形成的这种独特的关系情境称为认知—判断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