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马尔库塞的艺术新感性思想是建立在对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以及由技术文明所造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基础上的。他认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是高度一体化的社会,是单向度的社会。人们变成了失去否定精神、批判意识的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通过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改造提出建立一种非压抑性的文明。而这种非压抑性文明要通过意识革命及人的感性解放来获得。马尔库塞认为艺术新感性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实践。人类要获得解放就必须通过艺术新感性去完成。他的理论不仅拓展了现代美学而且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尔库塞的审美乌托邦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兰克福的主将马尔库塞将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在一起 ,建立起自己的审美乌托邦理论。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构成理论出发 ,猛烈地抨击了当代工业社会技术理性对人的控制 ,并在弗洛伊德压抑性文明的基础上 ,提出了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马尔库塞指出“审美—艺术”是通往非压抑性文明的乌托邦及实现人类解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马尔库塞通过批判地修正弗洛伊德的文明理论,并把它与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论相结合.提出了通过艺术审美来建立一种非压抑性文明的理论主张.他的非压抑性文明的理论主张内在地包含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和非人性质的伦理批判,其目的在于捍卫人类个体的自由、价值和尊严.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压抑性文明走向非压抑性文明的爱欲解放学说,然而最后他却只能借助于艺术的审美形式来抗衡现实,“审美—艺术”成为实现其乌托邦人类解放的唯一途径。本文试图阐发马尔库塞审美的乌托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从中可以看出高度同质化年代个人审美乌托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马尔库塞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思想相结合,抨击了现代西方社会额外压抑和操作原则下的非人道现象,进而阐述他的爱欲解放理论,即充分发掘和发挥人的本能和潜能,构建一个"非压抑性"的文明社会,并赋予人感性的新内涵。这为正处于工业社会中的人们如何走出当前技术理性的压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鞠新泉 《广西社会科学》2008,(6):218-220,F0003
从《爱欲与文明》到《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形成了自己对压抑性文化批判的理论思路。前著借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辩证重构,阐述了压抑性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后著从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中单向度文化的批判中,揭示了这种文化形态下压抑、异化的事实,并从艺术异化中探寻打破压抑性文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马尔库塞后期思想的理论核心是爱欲解放论。他对性欲转变为爱欲的期待 ,对现代工业文明压抑人类爱欲的批判 ,以及对“非压抑文明”社会的构想 ,对我们认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的理论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8.
汪韶军 《兰州学刊》2011,(1):16-19,158
人的解放问题,是马尔库塞哲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在其《爱欲与文明》一书中,马尔库塞将弗洛伊德的爱欲本质论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论相结合,提出爱欲解放论,认为人类的解放可归结为爱欲的解放,亦即非压抑性文明的实现。为什么追求解放?解放后,人将处于何种生存状态?解放何以可能?以及,通过什么途径来解放?整部书就围绕着这些问题而展开。  相似文献   

9.
马尔库塞认为,现代文明在整体上是病态的,其根源就在于否定性思维的丧失。建立无压抑性新文明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维度。人性恶的不可改变预示了无压抑性新文明的乌托邦性。  相似文献   

10.
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的元心理学出发,试图确立爱欲的本体地位.在他看来,爱欲与逻各斯、理性是对立的两极,应该在双方的相互作用中来看待爱欲.正是由于人类文明不能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因而导致了目的与手段的相互易位.马尔库塞同意尼采将爱欲视为人的本质的观点,主张在这一基点上把握理性的地位,来解决目的与手段易位的问题.马尔库塞看到了爱欲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这是了不起的贡献,因而在新文化建设中应引入爱欲这一范畴.但他将爱欲视为人的本质,又是混淆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不当观点.  相似文献   

11.
卢毅 《学术研究》2023,(5):36-41+187
为了正视并回应福柯对于“压抑假说”的批判,需要回顾精神分析发明“性欲”的历史语境,梳理压抑假说的来龙去脉,尤其是澄清弗洛伊德与马尔库塞两人压抑假说之间的重要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福柯对压抑假说的批判以及对生产问题的强调,凸显这一批判本身以及对这种批判的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最终,通过找到福柯与精神分析相关理论之间的潜在对接点,揭示围绕压抑与生产而展开的这场争论的实质,以及“基于压抑的生产”这一可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论马尔库塞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库塞认为,建立在“绝对贫困论”基础上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面临着“危机”。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统治和压抑已经深入到人的感性———即本质规定中,因此革命应该深入地触及到人的本质。革命的任务就是建立新感性,其途径是艺术和审美。马尔库塞给资本主义痼疾开出的药方虽然可口但却不能治病。  相似文献   

13.
马尔库塞的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发达工业社会的病态表现及由技术统治造成人的新异化的批判之中。它深受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理论的影响。马尔库塞传承了马克思哲学的批判传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现代工业社会批判和社会主义革命相联系,并指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类实现自由、幸福和解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就在于对本能的压抑和升华.本能有两种,即生本能和死本能.从积极的方面说,文明是对生本能的发扬及对死本能的压抑,但从文明作为一个统一体而言,它既包括对生本能的压抑,也包括对死本能的压抑.两种本能之间具有一种复杂关系,而文明本身更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这就必然会使以上两方面互相纠缠在一起,形成了弗洛伊德文明观的内在矛盾--文明与人性的矛盾.这个矛盾的真正解决,只有延伸到社会政治、经济领域才具有现实可能性,但这已经不是弗洛伊德无意识心理学的任务了.  相似文献   

15.
张青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9):101-107
对感性的关注是西方现代哲学中较为突出的知识传统。在这一传统中,无论是从积极的面向来审视,还是从消极的面向来思考,感性都会被赋予重要的社会价值,成为肯定或否定社会与人性的尺度。"新感性"是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寄予了作者本人深沉的社会关切。但就这一概念的内指来看,它并不属于马尔库塞的专利。很多学者都曾经对感性在当代的呈现有过关注,韦尔施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位。韦尔施的重建听觉优先性的观念是在20世纪末,更是处于消费社会的浓郁氛围里。这两位学者都赋予人的感性以变革性,都将其视为医治消费社会弊病的良方,但马尔库塞"新感性"理论的革命性更加彻底。  相似文献   

16.
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1898—1979)对《手稿》消除异化道路的学说进行了改造,其目的在于使马克思《手稿》的观点“现代化”,以使《手稿》与他的建立在弗洛伊德学说基础上的“爱欲”说相统一。但他的这种改造并没有使马克思《手稿》现代化,而恰恰是使其乌托邦化了。这是因为马尔库塞对《手稿》的改造背离了马克思具体、现实、实践的正确立场,而使之抽象、思辨、直观化了;这样的改造使得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起点唯心主义化了。因而它不是消除异化的现实道路,而是乌托邦的空想。马尔库塞对马克思《手稿》消除异化道路的乌托邦改造集中在革命的起因及私有制问题上  相似文献   

17.
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青年学生互为标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青年学生的反抗吸引着马尔库塞的目光,并把他从革命的悲观情绪中拉回,重新燃起对革命前景规划的希望。马尔库塞的青年革命观的核心是对“新感性”青年的召唤,他积极参与到青年学生运动当中,奔走于为鼓舞学生进行反抗的演讲、报告之中。但实际上,青年们与马尔库塞的共鸣只是浮于表面的。一方面,马尔库塞的青年革命观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青年群体在思想与行动上的矛盾性使得他们无法真正系统地理解理论家们的革命与解放理论。最终这场青年革命以失败告终,但是其引起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革却深远地影响了一代代青年。  相似文献   

18.
流行文化的宣泄性特征是大众文化参与的基本诉求和文化表达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也与现代社会生活机制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流行文化及其宣泄性是工具理性式的现代性制度压抑的宣导工具。弗洛伊德关于文明压抑的精神分析为宣泄性文化的合法化提供了学术的支撑。后现代思潮对现代性的批判中的个体感受性倾向则与流行文化的感性化叙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大众通过流行文化的娱乐、时尚、消费性元素实现被压抑能量的宣泄。现代商业传媒则是流行文化宣泄功能的载体。在流行文化成为强势文化,宣泄性文化合法化的今天,文化的发展需要的是理性的再平衡。  相似文献   

19.
范春燕 《中州学刊》2004,(2):138-140
马尔库赛被西方有些人称为"发达工业社会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从人道主义出发,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糅合在一起作为其理论根据,批判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并在"修正"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乌托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位极具现实感、责任感的思想家,马尔库塞一生的哲学运思都围绕着人的本质和现实中的人的自由解放问题。通过对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以及席勒的美学思想的创造性解读,马尔库塞找到了他一直追寻的"真正的人",即"感性的人"、"本能的人"和"审美的人"。然而,由于他始终把人的本质作为一个事实,一个知识性对象加以考察,没有"回到事物本身",因此没有找到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正确道路,最终在审美中走向了"乌托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