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养老保障收入再分配的三种性质,可以将养老保障的代际转移现收现付收入再分配、个人生命周期再分配、社会财富收入再分配,称为养老保障"新三支柱",其资金供给和给付形成两端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第一支柱替代率在25%左右,第二支柱替代率在45%左右,第三支柱替代率在30%左右。在理论上,"橄榄型"养老保障模式是依据人口老龄化的全民养老责任、国民财富养老人口结构均衡分配原理归纳得出,是人口可持续发展协同养老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表达。"橄榄型"养老保障模式具有更多的可持续发展元素:一是资金动态平衡上,"橄榄型"结构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二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上,"橄榄型"结构具有更大的抗风险性。因此应当以此为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还处于高位徘徊状态时,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建立,就必须借助于国家的治理之手。在市场的初次分配中,提升城乡居民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在政府的再分配中,提升个人所得税的税基。在尚未推出财产税(比如不动产持有税、遗产税)的情况下,强化政府的转移支付功能与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功能。另外,还应该适时强化家庭的再分配功能,实行劳动者既可以以个人报税、也可以以家庭平均收入报税的调节制度。唯有综合使用各种手段,才能在"提低"、"稳中"、"控高",达到建构橄榄型分配格局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区间范围在扩大,但整体规模小、比重低、稳定性较差,尚未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且收入的不平等程度有加深的趋势。中等收入群体的受教育水平与职业分布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性,受教育水平城镇以大专以上为主,农村以初中为主;工作类型城镇以国有单位、个体和私营单位为主,农村以个体和私营单位为主;职业类型城镇呈现协调发展格局,农村以技术运用和服务为主。扩大城镇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在于提升下中等收入群体,而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在于提升上中等收入群体,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共同富裕,最终实现“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仅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也需要居民个人不断提升自己获得高收入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拿来主义"与我国自主创新行为的集体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的"拿来主义"导致我国自主创新行为的"集体缺失".收入分配结构所决定的需求因素,是影响一国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偏向于资本而非劳动者的收入分配结构造成的需求规模与需求结构的"扭曲",导致我国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自主创新发展能力滞后.这种扭曲性的收入分配结构的形成与决定,是由劳动力的供需条件、地方政府的官员治理行为以及二元化城乡分割中农民工的收入来源结构三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而成.因此,任何试图改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滞后的政策措施,都应当充分考虑我国收入分配决定机制形成的复杂性、长期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多将按人口排序、收入处于中间水平的"中等人群收入",与处于收入分布范围的中间水平的中等收入混同。我国当前的中等收入群体明显处于低水平。农民收入分布则呈现以大多数低收入群体为基础的金字塔结构,向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结构转换的过渡性结构。虽然省际差距有所收敛,但中低收入省份净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为零,多数低收入省市的收入位次难以提高。未来应逐步抬高水平较低但又人口众多的收入群体的重心,形成更高水平的橄榄型结构。应加快产业升级,发展高效益现代服务业,实行以投资合作为主导的省际对口帮扶政策,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扩大农民中等收入群体。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在收入分配利益激励机制的作用下,中国居民收入总量和收入分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城乡居民收入规模显著提高,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然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较之于市场作用而言,政府作用更具有优势。因此,明确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中观调整、微观规制、收入支付四个不同层面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促进我国“橄榄型”分配结构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在国民收入分配层面表现出两种发展路径:在政策层面,国家在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在体制改革上探索力度很大;与此同时,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发展战略的导向,收入分配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收入分配有关问题的梳理,对"十二五"规划中收入分配问题提出一些前瞻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财政收支结构的调整对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以财政收支结构改善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首先应当从初次分配入手,采取多种措施在稳定宏观税负的前提下,提高劳动者报酬在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控制政府收入占比上涨过快的趋势,扭转当前税制对收入分配的累退作用;其次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保障、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民生投入,提高转移支付力度,规范行政管理费用开支,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即通过再分配过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国民收入向居民部门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9.
初次分配的结构反映了各种要素所有者在初次分配中的相对地位与作用,决定了社会最终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我国劳动与资本要素报酬变动趋势主要表现在:"工资侵蚀利润"转化为"利润侵蚀工资";劳动力市场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冲击;要素市场上的"弱劳动,强资本"现象;劳动报酬权益保护缺位等.初次分配中劳动和资本要素报酬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居民消费、企业投资以及政府收支行为,并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劳动报酬与资本报酬失衡,是造成我国宏观经济不平衡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技术更新与收入分配的动态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理论模型的方法,将技术更新、收入分配和结构变迁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探讨技术更新过程中,新技术的创造性毁灭效应对收入分配格局演化以及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亚洲"四小龙"虽然都经历了约3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在实现分享增长方面却出现了很大的差别。亚洲"四小龙"被认为是在高增长的同时保持了相对平等的收入分配的典型,原因在于它们均采用了一些特定的机制以大幅度增加民众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机会。但中国的经济增长成果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所分享,民众普遍感觉收入增加不明显。因此构建我国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基本思路和要点,就是通过积极创造各种有利的制度条件和政策环境,建立和形成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与有利于推动经济高效增长的收入分配模式,形成收入分配与增长之间的一体化相互促进型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橄榄型社会结构即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是指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体,而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比例都较小的、"两头小,中间大"形如橄榄球的社会结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相对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模型.而当前,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尚未发育成橄榄型社会结构.本文将从社会阶层内部及各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机制来分析阻碍我国形成橄...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中已经出现了一股人为"造"中产阶层的主张,并且正在将这种主张化为具体实践.中产阶层的形成有其内在的演化规律,中产阶层的成长以及所谓"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形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人为制造一个特定社会阶层以及用行政推动的办法去造就某种形态的社会结构的做法在方法论上是错误的,对实际工作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4.
杨巨 《兰州学刊》2012,(2):25-31
目前国外关于税收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的新进展主要表现为税收总量不变情况下一种税收对另一种税收的替代往往存在公平和效率的权衡,一般来说,一种税收对另一种税收的替代在改善收入分配的同时往往不利于经济增长,或者加剧了收入分配但却往往有利于经济增长;不同赶超经济税收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存在一些共同点也存在差异,普遍上,"形式上"累进的税收结构在实际过程中并没有改善收入分配,累进所得税因存在大量的逃税而效果有限;税收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开始应用一些新的分析方法。Bewley模型和CGE模型已经成为了研究税收替代收入分配效应的主流方法,同时,不同的税收累进程度指标选取,收入分配的纵向与横向分解和政府税率结构决策可能受现有收入分配格局影响这向个方面都可能使得研究者重新考察现有分析框架和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5.
曾昭宁 《人文杂志》2005,(6):149-150
本文针对我国体制转型期当前社会公平大幅度失重下收入分配悬殊化格局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的严重威胁,从制度层面追问其深层成因,特别强调权力与资本相结合参与分配所导致的收入差距要远远大于按资分配和按劳分配所拉开的差距,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应由改革开放初期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调整为"公平与效率兼顾",最后针对性地在"调高"、"保低"和"扩中"三方面提出若干对策要点.  相似文献   

16.
权衡 《社会科学》2005,37(5):64-73
按要素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必须依赖于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制度环境和条件.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界定不清晰的条件下,权力因素往往会决定个人收入分配以及收入流动性的大小,结果导致按要素分配出现"变异".中国的经验表明,转型期中国收入分配变迁的路径,就是权力因素决定要素分配、个人收入分配以及收入流动的过程,其实质是"市场型"的按要素分配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变异"成为权力与市场错位并相互交织下的"权力型"要素分配以及个人收入分配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剖析与制度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日趋凸显,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目前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社会利益关系,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关系着每个公民的生存发展和人道尊严,关乎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大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关注和思考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研究应对问题的制度规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主要表现的分析,进而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长期存在着知识分子收入偏低的现象。在旧的经济体制之下,这个问题主要表现为不承认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差别,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行,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虽然知识分子中的大多数人同其他劳动者一样,收入的绝对水平有了相当的增长,但是,与大多数体力劳动者或其他阶层的人士相比,知识分子收入的相对水平下降了,出现了大多数脑力劳动者的收入低于普通体力劳动者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收入不平等是如何形成的?首先循着"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脉络回顾经济思想中收入分配的模式,其次重点分析马克思有关收入不平等形成原因的经典阐释,最后基于中国的现实背景分析收入不平等形成的原因。研究发现:从思想史的角度,追求效率的过程与目标的偏离使得市场机制中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合理往往遭到忽视,因而收入不平等必将"绝对"存在;从制度的角度,获取超额利润的动机必然导致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越来越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将逐渐失衡;从现实的角度,初次分配格局失衡是收入不平等形成的直接成因,教育差异是收入不平等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邹俊伟 《阴山学刊》2006,19(3):89-92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和长期以来分配领域始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分不开的.要降低这一政策口号的负面影响,就必须进行政策理念创新,不能只要效率而抛弃公平,而是要使公平与效率在多维度空间的交互作用中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