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制诗,制,据《史记·曲礼下》“士死制”,郑玄注“制,谓君教令,所使为之。”又,《史记·秦皇本纪》:“命为‘制’,令为‘诏’。”顾名思义是应帝王之命而制作的诗,应制文如之,后世有称这类诗文为应制体。提起应制诗,一般学者都认为是专门谄谀帝王、歌功颂德之诗,连权威辞书《辞源》上释“应制”也说是“唐宋人诗文有以应制为标题的,皆是应皇帝之命而作,内容多半是歌功颂德,蹈袭陈言”。我查阅唐宋人应制诗,多数根本就没有歌功颂德,极少数的诗文歌功颂德成分都微乎其微。查《全唐诗》中众多诗人写过应制诗,皆应皇帝之命而… 相似文献
2.
3.
明代的永乐到弘治前期,在政治气候和儒家文学传统观念的共同作用下,历时一百余年的台阁文学经历了繁盛、衰落到再盛的过程。与这一兴衰历程所对应的是,台阁文人的诗序文创作的结构和叙述话语也在发生变化,具体便涉及对诗歌意义的阐释、诗序立论与铺叙人情部分各自所占比重、征引的诗歌史符号,而这三个元素共同构成被政治昭示诉求所左右的观诗话语。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定鼎天下后,组织宋濂等文臣进行了系统的文艺制作:以"文"统摄诗、书、画和琴乐,确立了原道宗经的复古文艺体系;以儒家理论为资源,通过征召和文字狱,生成以诗书画为治国理身之用的文艺解释学。这便制作出符合明初统治需要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此语境之下,明初的诗人创作纷纷摒弃对山林隐逸之志的抒发,转向歌颂盛世的台阁文学创作,而与元代山林文学相伴随的书画和琴乐,则一跃成为台阁文人观照盛世时运的重要载体,在塑造台阁文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欧阳修与明初台阁体文人领袖杨士奇两位庐陵籍文坛宗主之间,中国古典散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江西体到江西派的演变过程。以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为主的江西体崇尚事理、崇尚简古,其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形成了具有流派特点的深醇浑厚、简古而蔚的美学特征。就在江西体被奉为正宗之时与之后,也存在宋祁、洪迈等为首的好奇尚难文风,宋末元初,更形成了刘辰翁、赵文为代表的,以荒唐变幻、标新立异为主要美学风格特征的江西派。与江西体长期被奉为文章正宗不同,江西派则颇受讥弹。对江西体与江西派的不同褒贬,主要取决于专制政权最高统治者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考量。 相似文献
6.
台阁体作为明代官方文学的代表,历来受到研究者的轻视。但台阁体的形成,却与明代仁、宣时的士风有密切联系,由此入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当时士人的人格、性情与心态。 相似文献
7.
江西文人群以其淳孝仁厚、隐忍以行的道德操守和性格特征,在残酷嗜杀的明初得以尽其天年,超越吴中、越中文人而成为明初文坛的主要力量。其典雅淳朴的诗风文风与明初政治文化需求趋向一致,从而成为文坛的主导风格,并深刻影响了笼罩明代文坛近百年的台阁体。 相似文献
8.
9.
10.
杨士奇的诗文透露出很浓的台阁气息,多应制、应人之作,飒飒雅音,风格雍容平易,逶迤有度,醇实平正.他的诗歌题材较广泛,数量也多,虽然有时会因为题材相同而显出浅易单调的毛病.但总体上应该值得肯定.其文多序跋、墓志铭、墓表等应用、应酬之文,继承了"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关乎教化,温柔敦厚.而其散文如游记与传记,虽然数量不多,但往往能代表他散文的最高成就.杨士奇诗文的总体取向是台阁体,但其有些作品也呈现出另一种诗文气象.其实,对于杨士奇的诗文取向及台阁体,我们均应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态度.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学流派之一的明代"台阁体",长期以来受学界诟病,而近十年来才逐渐受到学人的关注与重视.但学界对明代"台阁体"的相关问题还缺乏专题的探讨.此文试图对"台阁体"的名称与特点、流行时间及分期、历来的评价、明代"台阁体"作家的分布及江西人居多的原因等问题作一番探讨,以期对明代"台阁体"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台阁体作为明初的一种文学思潮和重要样式,在永乐迅速发展,宣德、正统两朝繁荣,其后便日渐式微并趋向末路。叶向高作为万历后期的馆阁文人,在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上,都呈现出明确的台阁体取向和追求。在文学创作上,其作品在具备台阁体特征的同时,结合晚明社会状况与自身经历,减少了粉饰雕琢、多了反映现实和活泼自然的新成分;在文学观念上,他在沿袭了台阁体的基本主张的同时提出反对雕琢粉饰、重返朴质、自然和谐的文风,表现出对台阁体的反思与新变。通过叶向高的努力,台阁体得以复振;随着叶向髙的去世,明代台阁体宣告终结。 相似文献
13.
唐宋时期是江西贬谪文学的繁荣时期,这不仅表现为贬谪文士数量的众多,而且在文学创作上亦出现了新的艺术高峰。江西贬谪文学在主题上抒写政治失落的幽愤和迁谪情怀的痛楚,在艺术上借助山川风物来表达不平则鸣的心绪。贬谪文人促进了江西文学和文化的繁荣,贬谪文学是江西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明代前期(1369-1487),就儒学而言,有在朝的儒学与在野的儒学(心学)之分,就诗学而言,有台阁体与山林诗之分。台阁体关注富贵气象,山林诗关注隐逸气象;台阁体以取法雍容典雅、明丽高华的盛唐七律为特征,山林诗则致力于承续从陶渊明到王、孟、韦、柳的一脉。台阁体与山林诗的分野,其形成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儒学的分化无疑是重要背景之一。台阁体与在朝的儒学,山林诗与在野的儒学(心学),存在着密切而内在的关系。对此一关系的揭示,可以深化对明代前期诗学、儒学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为哲学与文学关系的思考提供一点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建安文人的文学品评是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文学品评高峰,与前此相比,呈现着鲜明的特征:其一,绝大多数文学品评是对建安时期作家作品的品评及对自己创作体验的描述,彰显出强烈的当代意识,真正具有了品评文学的意义;其二,较少受政治的干预,保持了文学品评本身相对的独立品格;其三,有一个迅速深化、由量到质的跨跃式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现代派作家致力于探索人的孤 独的精神世界,致力于探索人与社会、人与人、 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这几种关系的对立,表现 人在种种对立关系中极端孤独的心理。 相似文献
17.
18.
19.
台阁体是明代前期文学的主要特征 ,一般以诗文见称 ,但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词作 ,其创作队伍是以“三杨”为主的台阁大臣。从前后两个阶段来论述明代台阁词的创作风貌及其成因 ,以此表明词作为极具抒情性和审美性的文学样式是远离政治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无赖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文坛上一个重要而富有特性的派别。这一派别的作家是以自谑的态度来表现二战后日本战败社会的混乱与凄凉景象的。他们的文学作品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日本社会传统的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及其它社会“正统”观念给予了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后日本社会的某些本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B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不正义战争所造成的恶果的严重性。同时,“无赖派”对战后日本文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日本战后文学中的主体性回归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