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红楼梦》金陵判词翻译评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古典诗词翻译是文学翻译中一个重要而又难度较大的部分.从诗歌文体的韵律、句式、修辞格运用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之金陵判词的艺术特色,针对杨宪益与霍克斯两种英译文,比较研究了两者不同的翻译风格及艺术成就.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和汉英对比研究,说明了译者如何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译文语言的特点,采取增补、转换、虚实变化等翻译方法,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形美、音美、意美.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判词中的修辞格及其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是我国封建社会清代文坛上的一部巨著,以其思想和艺术的杰出成就而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同时,《红楼梦》也是一部蕴含丰富的文化小说,其语言魅力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几乎使用了我国几千年来所有传统的和民间的文艺形式,包括诗、词、曲、赋、歌、咏、谣、谚、小调、小曲,以至灯迷、酒令、偈语、俚语、禅诗等等,而且运用得恰倒好处,对全书艺术框架的构建,主题思想的深化,典型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的暗示以及人物性格的刻画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十四首《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以及十四首《红楼梦…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诸多英译本中,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合译的版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是一部影响较广的完整译本,尽管该译本在保留原著语言风格特色和关注译文读者阅读习惯及感受方面已做得很出色,但有些部分,尤其是既集中体现了曹雪芹善于设伏的笔力,又包含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特色的金陵十二钗判词,译文虽有独到之处,但也反映出翻译的局限性。为此,尝试直接译出原著的影射、暗指之处,以期更好地帮助译文读者对原著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在上个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先后出现了两种俄文全译本,两种俄译本的主要翻译者都是В.А.帕纳秀克,但小说中的诗词翻译者则分别是汉学家Л.Н.孟列夫和И.С.戈卢别夫。文章对这两种俄译本中的"金陵十二钗判词"的翻译优劣进行比较,从典故、谐音、拆字等修辞手法以及版本方面探讨《红楼梦》在俄译过程中的艺术缺失和弥补手段。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文化背景看《红楼梦》的翻译——以金陵判词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对这部文学巨著的翻译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以金陵判词的两种翻译——杨译和霍译为例,试图从历史文化背景这个方面来分析《红楼梦》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及其成因,并提出自己对《红楼梦》翻译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大量的优秀的诗词,是大观园这个特足背景下的严物,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非常成功,但存在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所造成的不足.因此,译者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尽力减少不同文化所带来的翻译中的困惑.  相似文献   

7.
8.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分别对每个人的命运进行了隐晦的暗示,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十二钗的判词并非十二首,而只有十一首。原来,曹雪芹是将林黛玉与薛宝钗两个人放在一首判词中,原诗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诗的第一句和第四句是写宝钗的,而第二句和第三句是写黛玉的。笔者认为:曹雪芹之所以将钗黛二人的判词合为一首,绝非疏忽,而是作者有意为之。其原因可能有三个:⒈钗黛两人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密不可分的,两人共属一个判词,可以增强这种感觉。⒉钗黛两人的性格和命运迥然不同,放在一起可以形…  相似文献   

9.
从<聊斋志异>中的判词出发,将其与清代实际的诉讼判词做出相应的比较,从而考察<聊斋志异>中判词的实质及其在小说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比较,指出<聊斋志异>中的判词在性质方面与清代实际诉讼判词有着本质的分野,<聊斋志异>中的判词是以拟判的形式、文学性的实质,帮助作者实现了其小说作品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0.
归化和异化作为两个重要的翻译策略,在中西方漫长的翻译研究过程中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与完善,从传统的直译和意译发展到现代的归化和异化.在这一过程中有关两者的争论此起彼伏.本文以《红楼梦》中诗词的翻译为文本来解读其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目的在于说明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是必不可少、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为翻译的研究和文学作品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诗歌翻译在《红楼梦》的翻译中是一重头戏。本文首先对《红楼梦》杨宪益译本中的诗词翻译所遵循的原则作一总体性的评述 ,然后通过对部分诗联翻译中出现的失误或不足所作的细致评析 ,指出词语推敲对传达原诗意境之美和情韵之美的极端重要性。词语选择集中体现了译者的审美能力和译语能力  相似文献   

12.
陌生化理论给翻译文学的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视角,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本文以杨益宪英译《红楼梦》为例,探讨陌生化手段在翻译文学中的运用,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时对象变得陌生,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从而延长审美感知历程。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在人名的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杨译本本着忠实于原著的精神,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力求把原著中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传达给译语读者,而霍译本以译语读者为中心,尽量减轻原语文化知识对他们的压迫感,翻译策略以归化为主。完整与足量是判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的重要标准,因此,两译本虽各有巧妙之处,但或多或少都有欠额翻译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在人名的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杨译本本着忠实于原著的精神,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力求把原著中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传达给译语读者,而霍译本以译语读者为中心,尽量减轻原语文化知识对他们的压迫感,翻译策略以归化为主。完整与足量是判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的重要标准,因此,两译本虽各有巧妙之处,但或多或少都有欠额翻译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英译本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及霍克思译本影响最大。杨译倾向于采用"异化"手段来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即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霍译倾向于"交际翻译",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即采用了"归化"手段。  相似文献   

16.
论《红楼梦》中颜色词的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扬宪益、戴乃迭英译的《红楼梦》为蓝本,从汉语颜色词起源、构成及意义的角度对颜色词翻译的一般规律和翻译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委婉语翻译的常见手法--直译字面意思、译成汉语委婉语、直译后另加注释、译成英语委婉语和省略忽视等。  相似文献   

18.
译者的主体意识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创造意识和审美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否、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结果。为此,以杨译及霍译《红楼梦》中诗词翻译作为研究对象,从译者主体意识发挥的主客观方面表现出发,可看出译者的主体性必然地体现和贯穿于翻译过程中,而译者的翻译目的、文化取向则影响和决定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一部鸿篇巨著,可谓"中国文化百科全书"。其中,自"神农尝百草"发现茶的药用功能,经唐兴品茗代表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至今日位列"开门七件事"之序、尊为"国饮",茶文化不仅历史悠久,且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小说的兴起又为茶文化之内涵及功能的延伸增添了新的一章。本文将着重对杨译与霍译两个《红楼梦》全译本中茶文化翻译与人物形象塑造之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各自策略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诗词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前期及中期,关于《红楼梦》诗词研究的文章比较少而且零散。从70年代开始,研究《红楼梦》诗词的文章开始多起来,也出现了许多《红楼梦》诗词研究专著,它们分别探讨了《红楼梦》诗词的渊源、含义、特点、作用、优劣及所体现的文艺思想等,其中有一些诗词引起了比较广泛的专注,形成了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