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思想的核心既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正是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完成了哲学革命,确立了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阐释人类历史的基本原则和理论结构,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创立则使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而成为一种社会历史批判.从宗教批判到对国家、法和政治的批判,再到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构成了青年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第一重逻辑;而从宗教批判开始的对黑格尔和整个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则构成马克思批判哲学的第二重逻辑.无论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还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始终是围绕着现实的人及其生存危机展开的.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人的对象性的本质,将人自身的存在理解为一个在对象性实践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过程,这同时也就是现实的生活世界的生成过程.一般形而上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三者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脱离三者任何一个,都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思想.通过批判分析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系统化,使之成为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在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始终贯彻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资本论》的逻辑所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经济结构,而是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全部的历史过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2.
关涛 《学习与探索》2002,42(2):7-11
在《1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最后 ,马克思转向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根据事实上就是他在前面所做的对私有财产的批判 ,而这样做之所以可能的更为深刻的前提是私有财产同黑格尔哲学有着根本性的联系。对私有财产所做的批判 ,不仅使黑格尔哲学的根本局限性得以暴露 ,从而使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得以完成 ;并且为哲学革命的发生 ,即感性对象性活动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全部根据。  相似文献   

3.
《求是学刊》2019,(1):53-6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基本原理,是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下来的"辩证法"原理。通过对黑格尔的作为"一般运动形式"辩证法原理的唯物主义"颠倒",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本主义"自我毁灭"的三个历史辩证法原理:"阶级自否定"的辩证逻辑;"生产力自否定"的辩证逻辑;"必然王国自否定"的辩证逻辑。正是通过这三个层面的"自否定"的辩证逻辑原理,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主要是汲取了“现代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同时汲取了费尔巴哈人本异化史观中的人本辩证法和黑格尔精神异化史观中的劳动辩证法,独创了异化劳动论和劳动实践史观,从而以崭新的实践活动论思维方式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哲学革命。因此,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是对西方两千年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方式包括物质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彻底颠倒。而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主要是打倒黑格尔的精神本体论,汲取黑格尔的精神辩证法,换上了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17,(2):27-34
"颠倒"问题是马克思辩证法研究的核心问题。当前学界占主流的"哲学革命"的解读方式简单地割裂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破解"颠倒"之谜必须重新回到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论"内容"进行反思。一方面坚持辩证法"哲学革命"的现实意义,同时要挖掘蕴含在黑格尔思辨体系中的"合理内容"——自由精神的自我实现。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形式"与"内容"的双重改造,马克思拯救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并创建了他的"人的自我实现"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18,(6):14-21
理解马克思的"主体性"对于把握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生成受到黑格尔的理性主体与费尔巴哈的感性实践主体的双重影响。黑格尔主体性思想的理论依据是理性形而上学:主体的根基是绝对。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主体的抽象性,把主体的基础立足为现实的、感性的实践。马克思批判费氏实践只是一种无对象的感性直观,并且综合二者的优缺点,提出主体是现实的具体的主体,是理性与实践的统一。然而,现实社会中的主体却受到理性形而上学与资本的控制而丧失了现实的具体性,这是马克思进行现代性批判的根本任务和旨趣。  相似文献   

7.
谈黑格尔哲学体系逻辑结构中的合理因素鄂淑芬以往,我们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继承时,只注意他们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吸取,而忽视了他们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逻辑结构中合理因素的吸取。诚然,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基础是唯心主义的,是讲概念的发展变...  相似文献   

8.
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实质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哲学人本学批判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从批判地分析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入手,揭示了市民社会与国家分裂基础上现实的人的基本的生存状况,并转向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分析,马克思揭示了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以及这种状况是如何根源于人的对象性的实践本质,从而既确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基础,也拟定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基础,并为阐明其一般形而上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思想的三者同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哲学研究》2008年第6期刊发了张盾先生的大作《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和超越———从马克思哲学的视角看》(以下简称张文)。①该文基于马克思哲学的视角,以现代性问题作为思想背景,论述了黑格尔以理性与现实相和解的时代精神,认为黑格尔以此批判了康德形式的真理,重建了康德  相似文献   

10.
在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中,国家理性是具有统摄性的概念,是"绝对的神物"和"绝对的权威和尊严".国家理性通过中介环节即等级要素统摄着君王、官僚和市民社会.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揭示了黑格尔国家理性的实质:黑格尔的政治国家是从概念推演而来的,是作为主观实体性的政治信念;黑格尔为国家理性所做的概念推演,主要目的在于为现实的普鲁士王国寻找哲学根据.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方法对黑格尔的国家观展开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迈出了具有开拓性的一步.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理性的批判,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Critical realism has been an important advance in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 because it develops a qualitative theory of causality which avoids some of the pitfalls of empiricist theories of causality. But while there has been ample work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tical realism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re has been noticeably less work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lectical critical realism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is seems strange especially since the founder of the philosophy of critical realism, Roy Bhaskar, employs and develops a range of dialectical concepts in his later work in order to extend the main tenets of critical realism.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raw on Bhaskar's later work, as well as Marxism, to reorient a critical realist methodology towards a dialectical approach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articular, the paper demonstrates how dialectical critical realism can begin to provide answers to three common criticisms made against original critical realist methodology: that the qualitative theory of causal powers and structures developed by critical realists is problematic; that critical realist methodology contains values which prove damaging to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hat critical realists often have difficulties in researching everyday qualitative dilemmas that people face in their daily lives.  相似文献   

12.
We demonstrate in this article how critical realism can be used to explain indeterminacy in role behaviour systematically. In so doing, we both rebut various criticisms of critical realism made recently by Kemp and Holmwood and attempt to illustrate the weaknesses and absences of approaches that concentrate unduly on the collection of expectations of (different groups of) actors concerning roles and the behaviour of incumbents. Within a framework that recognises that structure and agency are ontologically distinct but necessarily empirically related entities, we argue that structures should be seen as sources of indeterminacy within role behaviour for at least four reasons: the co‐determination of roles through the intersection of structures; conflicting role expectations caused by contradictions inhering within structures; asymmetries of power within social relations; and asymmetric repetition within structural reproduction/transformation. In light of this discussion of structural sources of indeterminacy, we then go on to demonstrate how critical realism is also able to analyse systematically the agential sources of indeterminacy within role behaviour and expectations through theories of psychobiography and reflexivity. We thus conclude that critical realism contains the conceptual tools required to illuminate the point(s) of intersection between structure, culture and agency which is central to understanding both role behaviour and the plurality of expectations concerning such behaviour.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在其后期的“四个讲座”( Vier Seminare)中较多地评论起马克思。1966年海德格尔将马克思视作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影子;1968年海德格尔部分地承认了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不同于黑格尔;1969年海德格尔通过对实践与理论之关系的比较再次将马克思还原为黑格尔主义者;最后,在1973年,海德格尔阐明自己解读马克思的非政治方向,并把马克思定性为遗忘存在的形而上学家和虚无主义者。海德格尔的马克思解读有其开新的一面,但总体而言误解大于创见。  相似文献   

14.
人民内部矛盾概念的历史解读及在新时期的理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概念,由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所发生的剧烈变化,它在改革开放后消失于学术视野,被其他从西方引进的思想、语言体系代替.当前,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大量涌现,其中大多数为人民内部矛盾.但由于经济利益差别的扩大,导致了人民内部矛盾往往以非常激烈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仍然是指导我们党客观分析社会形势,指导我们采取科学的手段化解社会性冲突和突发性事件的基本理论.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与中国共产党人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密不可分,它渗透着我们党的许多宝贵经验和传统,积淀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代表着共产党人崇高的道德和伦理追求.人民内部矛盾概念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紧密相联的,二者缺一不可,它与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自己哲学的一种概括。实践论和唯物论的统一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重要标志。实践唯物主义从根本上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但它并没有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因此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只有这样理解 ,才能全面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在哲学发展史上,黑格尔对抽象理性的批判,实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合流”,并开启了超越形而上学的辩证法的哲学道路。马克思在对抽象理性和抽象存在(资本)的双重批判中,实现了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终结”,展开了辩证法“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在“后形而上学”的视域中“澄清”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构建当代人类的实践的辩证法理论,既需要深化对“形而上学的恐怖”的批判,又需要深化对真理-规律-客观性的探索,坚守“反形而上学”的“形上追求”。  相似文献   

17.
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走低碳社会的道路,这已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是唯物史观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能源、资源以及环境方面的结构性矛盾日渐加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低碳社会,成为中国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是互嵌整体的唯物辩证自然观、给与自然界以人文关怀的生态伦理观、人与自然价值和谐的价值文化观,都为低碳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理论确证。  相似文献   

18.
全球经济社会转型与马克思社会哲学模式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在劳动和资本分析基础上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自然关系-社会关系”双层冲突论,构成马克思社会哲学的完整模式。“西方”与“非西方”世界构成当今全球经济社会转型紧密联系的两面。仅从西方世界内部来看,其消费社会转型使“消费”、“社会关系”等上升为其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自然关系”等则相对退居其次,这导致其内部社会冲突的“去自然化”;而从全球范围来看,西方通过资本跨国流通把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的生产转移到非西方国家,则是将全球社会冲突“再自然化”的现实依据。“自然关系一社会关系”之间的冲突,构成当今全球经济社会转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重构马克思社会哲学模式,具有极其重大的时代意义和本土意义。  相似文献   

19.
Marx probed into the laws of the evolution of world histo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nd history, incisively revealing the inherent historical dynamics and evolutionary secrets of the laws of this development and thus providing a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 Compared with relate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of the same period, Marx’s international outlook had a unique class standpoint and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and adopted rigorous speculative logic and lofty values. Marx conducte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ialectical analysis of the laws of evolution and the intrinsic nature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especially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proletariat. These ideas, unique in the intellectual and theoretical spectrum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ovide an intellectual guide for 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diplomatic theory in the new era.  相似文献   

20.
朱文婷  周泽红 《创新》2013,(3):28-30,48
马克思以实践辩证观的独特视角重新阐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对实践理论的认识上,他注重"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二者间的辩证运动;在对实践主体行为的定义上,他把寻求世界本源的活动变成了为人类服务的活动;在对实践方式的把握上,他将实践具体模式定义为人类劳动。着眼人类实践、寻求辩证发展最终成为马克思思想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