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在《周易》中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种指大千世界中万事万物的情状,是形而下的具象世界;另一种相当于"道",是形而上的层次.而在"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中,有一个"形上等级制":书→尽辞→尽言→尽象(卦)→尽意(情).在这个"形上等级制"中,"情伪"不是指具象世界中的真假之象或虚实之象,而是与"道"相似,具有形而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意"、"象"、"境"是形成"意境"的核心因素."言不尽意"是"意境"的发生学起点,历代关于如何"尽意"的众多探讨中,"立象尽意"则成为解决言意矛盾的主要手段.唐代开发、活用"境"的范畴,突破了先秦之"象"、佛学之"境",开拓出一条"境生象外"的诗学途径,促使"意境"范畴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形象体现;绘画的主旨是立象尽意,其目的为"通德类情","天人合一","物我共化",取得自然万物之意象,以传达人的思想、情感.得意忘象,不似求似,直逼中国画取象的本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山水画取象的法源;笔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与绘画外在审美形式.中国山水画创作,以观物取象为基点,以中华民族特有的笔墨立象尽意为旨归,所表现的"道",容量之大,奥理之深,是其他画种难以企及的.  相似文献   

4.
卦爻之"象"在阐释的过程中被儒家伦理化了,从"观物取象"的画卦过程到"立象尽意"说和其"像"的方式均处于伦理语境,并被纳入儒家的哲学范畴。其中"象"对儒家伦理之意的超越展示了这种强行纳入的不兼容性。而这种不兼容性正显示了"象"的本质意味,它是天地自然的抽象、人文的抽象,它因此对诗意之象的存在、生成、审视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基于儒家的"立象尽意"说使得诗意之象确立了以求意为归旨的伦理和美学追求,从而在两个方向上分别发展出以教化为本的诗意之象的创制与审视过程,和以求超象之意(意味、韵、神、趣等)的诗意之象的创制与审美过程。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体的觉醒与中国古代美学追逐更为本质显现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意象与艺术     
"意象"即"表意之象".它通过"象征"或"浪漫"的手法,实现"立象以尽意"之目的.故意象又有"象征意象"和"浪漫意象"之区别.象征意象在于暗示,浪漫意象在于表现.相对而言,西方艺术偏于象征和暗示,中国艺术偏于浪漫和表现.象征意象和浪漫意象是两种不同艺术形态之反映,它们均为"表意之象",即"意象".  相似文献   

6.
说"(中) "     
"中"字金文或作"(中)".一般认为,"(中)"字写法有误,当作"(中)",取旗帜之象,因为上古有立旗(即"立中")聚众之传统.学界的这一普遍看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通过对古代神话文本与哲学文本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对"中"字得以构形的经验原型的具体考察,便不难发现,"中"字在上古除了取象于旗帜之外,还取象于"旋转",而这恰与金文中"中"作"(中)"形是相吻合的."中"字之所以在取象于旗帜之外复取象于"旋转",这与它内含"世界本原"之意蕴有关.  相似文献   

7.
《周易》言意观的核心是"立象以尽意"。其实质是"实象"与"虚象"相结合,用"附意于象外"的"义象"来尽吉凶之意。同时,因为卦象和艺术形象有诸多相通之处,这也成为中国古代"象外之象"等超象显现理论的滥觞。而且,其价值还不止于义理层面,在语言艺术的操作层面也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8.
《周易》尽管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著作,但蕴含着文学理论的萌芽。古代文论家所论述的诗歌特点"象外之象","象外传神"等应以《周易》所论述的"立象尽意"为源,并且对文艺理论的虚实论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哲学命题"立象尽意"被借用到诗学领域之后获得崭新内涵,即对"言外之意"的强调与追求;在韵味、兴趣、神韵和境界等学说的传承之中,诗歌语言自身的审美价值逐步被淡化,乃至最终被意象美与意境美的夺目光彩所遮蔽.虽然传统诗学对诗歌格律声色之美也给予了细致分析,赋比兴理论也可视为对"立象尽意"的补充,但都被"辞达而已"这一实用性要求所消弭.认识"立象尽意"重意轻言的缺陷,对现代汉语诗学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俄语成语汉译中的"用形象译形象"原则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语是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文化价值丰厚的语言单位,往往造成不可译性.俄汉语成语差别鲜明,如果翻译不慎,会造成信息量的流失.实践表明,"用形象译形象"的方式进行汉译俄语成语,不失为一个缓解矛盾、使成语"立象"与"尽意"两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2007年高考作文题从全国卷到各省市都以标题作文与材料作文为主。为此,审题立意时,首先得明确的便是试题中"开放"与"封闭"的指令,它是正确理解题目意旨的关键一环。宋代苏东坡曾经在《东轩记》中说过,"循理以求道"。这里的"道",是名词,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循",遵循,意思是遵循事物的规律,才能探究出事物的本原和实质来。是的,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即使是相同的道理,然而,其出现的方  相似文献   

12.
“立象以尽意”的观点历来为中国文人所重视。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拟从《周易》“象”的体系出发,了解立“象”与尽“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立象以尽意”的观点对中国文人思维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古人谓“立象以尽意”,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从而使之具有情感色彩。换言之,象是意的载体。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4.
就中国传统美学“意境”说而言,其意义域建构追求一种空灵性和生成性,推崇意义域营构的自明性和开放性,注重构筑的自然态势,强调意义域生成的张力和弹性,追求象外之意。这与中国哲学所谓的“言不尽意”、“立象尽意”说的影响相关。“意境”美学思想可以说最早就包含在老子对构成宇宙万物之“有”、“无”一体的“道”及其富有生机活力的描述中,并规定着“意境”所要透过“境”以表现其意义域的开放态势。  相似文献   

15.
言、象、意三者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涉及语言学知识,也涉及美学知识,更涉及哲学知识。古人早就意识到"言不尽意",于是"立象以尽意",最后达到"得意忘象"。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西方的有所不同,中西美学也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兴象"释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象"这一诗学用语,唐人偶一用之,明清两代则使用较为普遍.学界一般认为"兴象"是指诗人之"兴"与客观外物紧密结合、情景交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但细察古人原意,"兴象"之"象",应理解为泛指诗人所写下来的东西,亦即诗篇、诗句所包含的内容和艺术形式.它包括今之所谓"形象",但是大于"形象",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兴象"中的"兴",则是指诗歌所传达的兴致、感触、情怀、情趣等.古人用"兴象"称说作品时,其注意点大多不在于"象",而在于"兴",在于诗中是否蕴含"兴"以及"兴"的传达是否自然、悠永.明清时期的论者,认为兴象乃诗之特质所在,是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美学要求,而汉魏、盛唐诗乃是兴象高卓的典范.他们所要求的"兴象",其实就是严羽所谓"兴趣".正确理解"兴象"的含意,对于研究古代诗学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的思维是一种意象思维,多采取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常常通过刻画审美意象来抒写情感、创造某种艺术形象。在传统文学思维中,"西楼"意象就是这样一种意象思维。它经历了从诗词中的西楼具象到意象的形成及对戏曲中西楼意象的演变,通过对袁于令《西楼记》中西楼意象的分析,可以发现它对建构戏剧情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立象以尽意”是商、周先民传情达意的基本途径,不仅语言采取立象尽意的言说方式,文字也呈现为由象形而象意的特征。古老汉字的“象意”符号印证了中国早期文化的“象-意”思想延伸路径,汉字元初符号无异于中国文化的“元象”符号。“中”的元象与“立中”政治实践活动密切关联标志着“中”位观念的形成,“中”位观为周代“中正”政治理念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成为周代“中正”教化的思想核心,并凝聚为孔子“中庸”思想的主干。正是在“中”的元象召唤下,在“中正”精神传统的激励下,“中和”化成中国文化阶层的精神动力,中正勇武、温柔敦厚的品质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由<易>学"现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思想,生发出了汉魏六朝时期的滋味论、隐秀论、象外论;由<周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的思想,生发出"传神"扣"气韵生动"论,加上佛学禅境把物理时空意识向心理时空意识引领,三者合流融汇,终于延异出了唐代以"境生象外"为首要特征的"意境"论.  相似文献   

20.
书籍装帧艺术中的"形神"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籍装帧艺术的目的之一,就是创造形式意味的美感,它具有不可忽视的"形"美.在艺术创造中,如何才能"以形传神",将书籍的本质特征描写得突出、鲜明,一是借书籍之"题"立意;二是与装帧艺术家的情感相联系;三是需要艺术家一种实际创造的本领--技巧.在艺术审美中,审美活动源于"形",并在美的"形"的直接观照中展开;艺术审美的最终目标是"形"与"神"交会,完成情感的超越;情感是"形"与"神"交会的媒介,以情感为推动,达到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