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法公正是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 ,然而我国存在着的司法不公现象却相当严重 ,它影响了我们对建设法治社会的信心 ,也成为法制改革的核心。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司法不公的原因 ,试图寻找司法公正的途径 ,建议以司法程序为切入点进行司法改革 ,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2.
司法改革的核心是司法公正,司法公正的核心是司法权力的正当行使和诉讼权利的充分保障。司法改革的迫切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来自于社会对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的强烈不满,而司法不公的大量出现除了有司法机关内部的原因以外,来自外部力量的干预、影响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司法是实现法治的关键。我国目前司法不公,司法队伍素质偏低极大地影响了法律的权威和我国法治化的进程。本文阐述了司法公正是法治的重要保障,司法公正应当建立一套司法制度和司法原则。提出了司法机关应当建设一支具有高度的政治素质、良好的法治修养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和高素质司法队伍。并且为实现司法公正和建设高素质的司法队伍,提出了几点司法体制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司法的最高价值就是公正.司法公正绝不是司法的唯一价值,从近年来西方主要法治国家的司法改革来看,司法公正目标的最终实现还有赖于对司法效率的追求;另一方面,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两大内容,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司法公正价值的重要内容;此外,司法能动主义与司法克制主义是当前理论界颇有争议的对待司法的两种态度,如何在司法独立与司法受制之间寻求必要的平衡以实现司法公正也值得思考.因此,司法公正价值需要整合.司法公正价值的整合是诉讼法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司法公信力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司法权威的重要标志,是民众对司法的信任、尊重、认同的心理态度和信仰程度.司法公信力的核心是一种评价信任,是司法公正的真实表达.当下中国司法公信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司法自身而言,其首要因素是司法不公、司法不廉、司法官道德失范.遏制司法不廉,强化法院的自身反腐,必须倡导良性司法.良性司法,是指让司法美德或者司法伦理成为每一位司法官在裁判活动中最重要的品质和操守,它是司法权良性运行的客观表现,具有道德公正性、道德责任性、"合理、合法、合情"性、道德规范性、道德权威和法律权威的统一性等特征.提高司法的公信力既是法院自身的期待,更是广大民众的迫切要求.为了实现良性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必须建立客观、科学的司法公信力的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6.
张溪 《南方论刊》2007,(10):28-29,41
现行司法体制不利于司法公正,按照社会主义法治原则要求,进行司法体制改革,对刑事法律来说,要对司法权力重新配置,避免公检法出现错位、越位,使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7.
司法公正是人们对司法机关依法进行诉讼活动的最基本要求,而司法文书是体现司法公正的重要依据。现行文书格式中存在不少缺陷,均影响着司法公正的充分实现。本文针对司法文书存在的缺陷进行论证,并提出对策,以确保司法活动公正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司法腐败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168-174
通过实行司法公开,产生一种"倒逼机制",即倒逼司法公正、倒逼办案质量和效率、倒逼权责统一、倒逼改进司法作风和提升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改革的基本目标。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机关与社会公众之间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价值判断,其核心是司法机关对社会公众的信用与社会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其前提是司法的公正与公平。从十八届四中全会文件有关司法改革的内容来看,旨在通过司法体制改革和司法权运行机制改革,加强司法民主、司法监督及保障人权,逐步提升司法公信力。司法改革的内在逻辑清晰可辨,其目标是提升司法公信力,而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前提是实现司法正义,实现司法正义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司法公开,司法公开可倒逼司法正义,司法公开是目前司法改革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9.
司法改革的核心是司法公正,司法公正的核心是司法权力的正当行使和诉讼权利的充分保障。司法权力的正当行使主要是指审判权和检察权的正当行使。诉讼权利的充分保障既是司法权力正当行使的结果,同时又具有其独立的价值,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核心要求。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5,(8):153-159
司法权是一种判断权,判断权的实现过程也即司法活动的展开过程。司法效率植根于司法活动的过程,发端于司法权运行的程序,是司法公正的内化标准。司法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制,因此,司法效率应是嵌入司法公正结构的效率,服从司法公正的要求。在社会转型期,"诉讼爆炸"使得司法效率的价值凸显,旨在提高司法效率的司法改革必须将决定司法效率的要素和影响司法效率的因素区分开来,创新提高司法效率的实现方式,明晰司法改革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司法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监督主体多元化、监督程序随意性大、监督力量分散。司法监督机制的改革应当坚持科学、合理原则,尊重司法权的性质及特点,处理好司法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关系,规范、强化司法机关外部和内部监督机制,完善法官的自我监督机制,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  相似文献   

12.
新闻媒体监督司法审判是公民和媒体新闻自由的直接要求 ,是人民主权、权利制约权力原则的本质体现 ,是实现审判公开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和司法权威的树立。必须充分肯定新闻媒体对司法审判活动的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13.
论司法独立     
司法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必然要求 ,而要实现司法独立 ,既要排除地方行政干扰 ,又要消除审判的“行政化”。因此 ,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应该推进司法改革 ,改革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和人财物管理体制 ,逐步实现司法审判同司法行政事务相分离 ,提高法官的整体素质 ,实现人民法院和法官的相对独立 ,保障实现司法公正 ,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学友 《南方论刊》2005,(12):35-36
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就是要以保证司法公正为目标,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律保障,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司法公正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立足于现实,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向司法公正的方向努力。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是确保司法公正的根本。各级党委应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要加强司法部门领导班子建设,严把用人关,坚决把政治强、作风硬、纪律严、业务精的干部选拔到司法部门的领导岗位上来。要积极支…  相似文献   

15.
司法改革的目标应当是通过司法独立而实现司法公正,然而有关机关近期出台的改革措施,如法官等级评定制和院长辞职制,却可能强化法院管理制度中的行政化色彩,损害司法的独立性。这显然是与司法改革的终极目标相违背的。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媒对司法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总体而言,网络传媒对现代司法有积极的影响,它使司法宣传的受众范围更广;使司法信息的传递速度更快;使司法议题的设置领域更广;使司法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多;使司法公正的推动力度更强;使司法部门与民众的互动更加频繁。同时,网络对司法也有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具体体现在对司法公正、司法权威、司法效率和司法独立的削弱上。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对司法的独立性、司法的被动性、司法为民和司法公正等公认的现代司法诸理念进行分析与反思。本文认为现代司法诸理念都是相对的,相互之间及其与立法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就“司法独立”而言,其实然运作要受社会、政治和情感的制约;就“司法的被动性”而言,其是英美法系的典型特征,只适用于司法程序的启动,过度强调被动性也许不符合我国国情;就“司法为民”而言,必须把“司法为民”体现在“司法为公”之中;就司法公正而言,其症结多由立法中“分配正义”的缺位造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审判制度因不能充分体现司法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而受到社会的质疑。公平正义,是审判制度的生命,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建立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审判制度,是体现司法公平、公正的关键。陪审团制度在体现司法民主、维护司法公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建立有限陪审团制度,对破解我国当前的司法困境具有独特的功能,有利于我国总体司法目标的实现,应当是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我国法治的核心是司法法治化 ,在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的历史条件下 ,司法法治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 ,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影响我国司法法治化的相关因素 ,建立健全相应的司法法治化机制 ,改革现行司法制度 ,实现司法独立 ,维护司法公正 ,全面推进司法法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司法改革的最终的价值取向在于实现对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的超越,但作为一个历史的连续性过程,已经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土壤、代代因袭相传的司法文化,仍然在影响着司法改革的进程和司法公正的实现。伦理主义、神秘主义、全能主义和和谐主义是中国司法传统在实体价值上最显著的特性,充分体现了儒家伦理对中国传统司法的渗透和影响。司法传统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中国司法制度存在、发展的传统历史基础,离开了对中国司法文化传统的追溯,就不可能真正揭示当前司法改革的基础和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