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存在很大的差异.有很多词在两种语言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有些词虽然可以在两种语言中找到相对应的词,但在语义与文化层面上有很大的不同.从语义学角度出发,就英汉词汇的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的差异所造成的英汉词义的非对应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英汉词义不对应现象可由词汇缺项引起,造成词汇缺项的原因是英民族的抽象思维和汉民族的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以及两个民族之间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该现象也可由词汇的引申义、派生义和蕴涵意义引起,这些意义产生的原因是汉民族的辩证思维和英民族的二项式逻辑思维以及英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该现象还可由英语词组合中的词义空缺引起,造成这类词义空缺的原因是表达习惯或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3.
运用词义分类理论和词义与文化关系理论分析德汉词义的非对应性关系,以一些和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词汇如称谓词和色彩词为例进行重点分析,有利于语言学习者真正掌握词义,避免语用错误,更好地进行语言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4.
在阐述国内外学者对模糊语言学论述的基础上,以英汉的同义词为例,对英汉同义词的模糊性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同义词的模糊性是由同义词的外延不确切,具有游移性和重叠性所产生的,并指出模糊词义产生的基础是人类思维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5.
英汉对应词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和感情色彩的影响等方面都是相当的,即谓等值。囿于生存空间、生存空间所能提供的物质可能性和社会群体基于二者所内化的认知差异,产生了英汉对应词词义不等值现象。文章拟从文化视角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层次探讨。  相似文献   

6.
有的英汉两个词表面上似乎是完全对应的,实际上意义相距甚远,用法各异.本文分析了影响这种不完全对应关系的几种因素及这种词语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英汉词汇在涵义、语域和功能诸方面的非对应性。翻译时切不可望文生义,应着重考虑读者的理解,遵从目的语所属的文化习惯,并在指称意义与语用意义冲突时多用异化。  相似文献   

8.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词汇的含义有很大差异。本文借用Leech的分类从词的概念意义、联想意义方面将英汉词义作了初步比较,并进一步讨论这些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词义选择被认为是科技翻译中的难题。它对翻译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了英汉科技翻译中词义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英汉语中的定位动词在不同的句法构式中都可分别表达动态和静态含义.对英语定位动词的研究认为,此类动词的动作叉由状态义转化而来;而传统汉语研究则认为这类动词的状态义是在静态存在句的构式作用下由动作义延伸而来的.然而对汉语定位动词出现的句法结构、表达的事件类型及其内晨语义特点的分析表明汉语定位动词的动作义也是由状态义转化而来的--从而为定位动词可以同时表达动态和静态场景的特殊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许多语言学著作在阐述词义的性质时,都谈到了词义的概括性,却不谈或很少谈词义的具体性.其实,词义是概括的,也是具体的.词义的概括性和具体性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作为矛盾的双方,是同时统一于词义这一现象当中的.如果我们只看到词义的概括性的一面,无视或忽视其具体性的一面,不但无助于对词义性质的正确理解,而且也会给具体的词的意义的掌握和运用带来弊端. 词义是概括的,也是具体的.这是由词的意义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我们知道,词义就是“语言中所表示的意义,也就是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所共同了解的词所反映的事物、现象或关系.词的意义是由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的反映,是由应用这种语言的集体在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对词义的相互了解是体现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要条件.”(《辞海》1978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因为词义“是由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所以词义是概括的.(本文谈词义并不局限于“词”的意义,还包括语素和词语等的意义)所谓“概括”,不外乎是指(1)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归纳等加工;(2)在这种“加工”中,保留相同事物或现象共有的一般属性或本质属性,放弃其个别的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按照“拼读、词性、意义”的框架来对学生进行词汇教学的方法,使学生以为每个单词都应该有与之意义完全对等的汉语词汇。事实上,除一些专门用语外,汉语和英语几乎找不到完全对等的词语。本文就此对英汉词汇进行探讨,以期对词汇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词义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修辞格,更是人类思维方式和轨迹的体现,是词义变化的主要方式.隐喻类推有效地运用了复式比较,使看似无相似之处的概念之间有了相似处,促进了概念意义的跨域重组,实现了词义变化.文章从隐喻类推的认知基础出发,在莱考夫经验论语义说的基础上,探讨隐喻类推在英汉两种语言词义变化中的作用,以求更深入地探索词义变化的规律,并为二语习得中的词汇习得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德语和汉语的称呼代词分别有两类。从数量和形式上看,它们似乎很一致,但其各自的应用语境和文化内涵却有较大差异。本文通过对众多实例的分析来揭示德汉称呼代词语义的非对应性及其原因,指出西方学者对称呼词的V、T分类说并不适用于汉语;为防止中德跨文化语言交际可能出现的失误,必须重视“du”和“你”、“Sie”和“您”之间的非对应现象。  相似文献   

15.
准确地猜测词义对提高阅读的速度和加快对文章的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想提高阅读速度,不能一遇到生词就停下来查字典,这样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论模糊词义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义模糊是人们在分辨具体事物、现象等是否属于词义所指时有不清楚之处。目前 ,大多数人倾向于词义模糊的关键在于“外延不定”。我们发现仅“外延不定”无法揭示模糊词义的本质。本文尝试了用模糊数学术语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论词义的因果引申殷寄明,邵文利引申是词义运动的主要形式,词义的具体引申方式则具有多样性。曾有学者提出过因果引申之说,但较深入、专门的研究尚不多。事实上因果引申是一种很重要的引申方式,古汉语中大量单音节词新义项的产生,今语中许多正补型、联合型合成词的形...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中的词大多数既有理性意义,又有联想意义。词的理性意义是词所指称的概念意义,词的联想意义是词在具体运用过程中由联想而获得的意义。在着眼于词的理性意义的同时,有意识地强化词的联想意义,尤其是强化它的形象、色彩、情感、风格等方面的联想意义,这是文学语言词义方面的显著特征。认识这一点,对文学作品的创作、鉴赏和教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卡特福德认为两种语言间不存在实体特征完全吻合的对等词。英语与汉语在一定语境中的对等词,其概念意义并非完全对等。正确区分词语的概念意义和语境对等词是准确翻译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依据经典的范畴化理论解释汉语中已公认的四种词义关系 :同义关系、反义关系、类义关系和词义从属关系。运用现代的范畴化理论确定现代汉语词义的一种新关系 :相似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