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据考证,早在汉代霍去病、赵充国垦殖河湟、屯田戌边时,就将刺绣这种民间艺术带到了河湟地区,深受青海各族人民的喜爱。在青海湟中,汉藏刺绣、互助土族刺绣、同仁吾屯刺绣最为出众。从刺绣在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浓郁的地方色彩与随意性、质朴性等特点折射出青海湟中县的民间刺绣的民族审美意识、单纯质朴的艺术风格,其也深刻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2.
明时汉族大规模迁入宁夏南部,并对该地区的经济文化、民族构成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军屯、民屯和商屯三个方面探讨内地汉族迁入宁夏南部的基本状况,可以认为屯田垦殖是汉族迁入宁夏南部最重要的方式。同时,马政、自然灾害、仕宦任职等也是内地汉族迁入宁夏南部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三江平原北部土地垦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与热点问题,驱动力研究则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难点。目前在驱动力研究方法上还存在过多依赖数学分析方法的趋向。该文以三江平原北部为例,从垦殖主体、垦殖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三江平原北部土地垦殖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作为土地垦殖的不同层次主体,通过他们各自的功能、行为共同驱动土地垦殖;科学技术、自然环境为土地垦殖外部环境驱动力,他们为土地垦殖主体提供了更加高效的垦殖手段,更加有利的垦殖环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西汉赵充国在湟中屯田的史实进行了研究和考订,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见解,对此次屯田作了新的评价。作者认为,赵充国屯田湟中主要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不尽为得谷而设,屯田的内容多非耕种,屯田也并未获得谷物,屯田所取得的胜利,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胜利。  相似文献   

5.
明代兴屯戍边与青海地名陈新海翻开青海地图,就会发现青海的地名(主要指乡、村一级的地名)中有许多带堡、寨的地名,尤其是在湟水两岸以某某堡、某某寨为地名的尤多。此与明代的移民戍边、置卫兴电有十分紧密的关系。而且,这些以军事为目的而修筑的屯田堡寨经明代历清...  相似文献   

6.
西宁办事大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正式设置于雍正三年平定青海蒙古罗布藏丹津反乱之后。清朝设置西宁办事大臣的原因:一是为安辑、管理青海蒙古及藏族(时称"西番"或"番");二是重视当时青海蒙、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西防准噶尔,南护卫藏。  相似文献   

7.
清云 《百姓生活》2010,(7):62-64
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南12公里处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青岩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因附近多青色岩峰得名。青岩古为屯田驻兵之地,素有"茶马古道"、"南部要塞"之称,与黔东南镇远、赤水丙安、锦屏隆里并称贵州省四大古镇。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屯田起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屯田是由国家政府颁布的集政治、经济、军事于一体的特殊政策。从炎汉到盛唐,乃至明清,历代封建政权几乎都推行了屯田政策。在历代政府的统治过程中,屯田在实边、拓土、定国、治国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研究屯田,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代的屯田头起于何时以及是怎样兴起的,这将有利于人们对屯田的准确认识,更好地把握屯田的本质特征并能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政府在回疆派驻官员管理并驻扎大量官兵。为解决部分行政和军事费用,回疆屯田事业在参赞大臣悉心经营管理下迅速蓬勃发展起来。一方面屯田的收入满足了军需和行政费用,另一方面屯田活动还加强了回疆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协作,密切了不同地区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西汉的屯田     
屯田其名始见于武帝征和四年桑弘羊请置屯田输台以东的奏疏中,若追溯其源,则始于文帝时晁错建议的移民实边政策.它之所以出现在两汉时代,是有其社会条件和现实根源的.因此,我们对西汉屯田设置的原因、条件、性质及其作用作一考察和评述,对西汉以后屡次显现的历代屯田的研究可能有所帮助.一、屯田是弥补中央封建集权兵农分工所引起的弊症的产物历史上无论是军屯、民屯、商屯、盐屯,其名目虽各不同,但实质上都是军事性的屯田,都是为了解决当时边区军事给养而设置的.在封建领主制时期,兵农是密切结合的,《汉书·刑法志》记载当时的军队是"春振  相似文献   

11.
清代统治青藏高原后,采取了政教合一制度。通过此政策的实施,加强了清代对青藏高原的管辖。但清代的政教合一制度在西藏和青海的实行又略有不同,文章主要探讨了清代在青海藏族聚居区实行的政教合一制度的情况、作用及特点。  相似文献   

12.
1724年,清廷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后,加强了对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的整顿和管束,其中关于喇嘛衣单口粮的规定,就具有控制藏传佛教寺院经济、限制寺院规模的作用。虽然青海的藏传佛教寺院并没有完全受衣单口粮规定的限制,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藏传佛教寺院的兴衰。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在形成后,开始了向外的传播,青海是藏传佛教传播的重要地域,在元王朝的大力推崇下,藏传佛教在青海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地域上,青海藏传佛教的发展都具有不平衡性,本文依据统计资料,分析了元代青海藏传佛教寺院分布的时空特点及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4.
清朝出于稳定青藏社会、防御准噶尔部入侵,加强对青海地区统治的需要,在青海地区驻扎了相当数量的军队。文章对这一时期驻军的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论青海土官、土司制度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青海地区土官、土司制度的变迁 ,对了解元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制度史具有典型解剖的意义。青海土官制度创始于元代 ,明代得到普遍推行 ,清代演变为土司制度。清代土司制度与明代土官制度大同小异 ,随着时代的进步 ,土司制度日益不合时宜 ,终于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16.
建于明代中叶的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雷坛,是甘青地区明清建筑体系发展时期的珍贵实例。雷坛正殿结构独特,承前启后,集精美的大木工艺、彩画、壁画及悬塑艺术于一体,是甘青地区不可多得却埋没已久的艺术宝库。其梁枋、斗拱上至今完好保存着明代彩画原作,带有官式“旋子彩画”特征,是甘青乃至全国范围内难得的明代彩画实例。  相似文献   

17.
清朝对青海、西藏的设治和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海和西藏地区的设治和经营,是清政府处理边陲民族地区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清朝前期的不断努力,采取有力措施,稳定了两地的局势,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陇右南道形成于春秋时期,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获得初步发展。西汉时期,在原有西行道路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经张川、秦安、静宁、通渭、定西、榆中至兰州西固渡黄河通青海或河西的官道,称为陇右南道东段北线。东汉以后,随着行政中心南移、沿线人口减少和自然环境的劣化以及畜牧经济的发展,北线逐渐衰落,而经清水、天水、甘谷、陇西、渭源、临洮、临夏入青海的南线秦州路逐渐成为西行主干道。至唐代、北宋,陇右南道甘肃东段南线更加繁荣。但由于受区域政治形势的影响,唐代陇右南道东段北线与南线个别路段走向发生了改变。北宋以后,陇右南道秦州路趋于衰落,逐渐被由关中西入平凉,翻越六盘山至隆德、静宁、会宁,再翻越华家岭,经定西至兰州的新线路取代。  相似文献   

19.
雍正元年,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青海陷入严重的危机。平叛后,清政府虽然加强了对青海藏传佛教事务的管理,但当地的政教关系依然紧张。三世章嘉利用自己"国师"的特殊身份,不遗余力地从中进行调解,缓和了这种紧张的关系,为边疆地区的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明初河湟李氏土官历代虽只承袭武职,很少任文职或僧职,但在开创西宁卫治、招蕃拒蒙、守土司民上却异常活跃.同时,李氏又与喇嘛、寺院关系密切,并借助其势力,深刻影响了明初西北边疆的政治格局,为明万历年间的"湟中三捷"起到了未雨绸缪的作用.明朝西北土官利用喇嘛寺院边口地区来完成明"捍蕃"、"拒蒙"、"保境安民"的职责,进而成为明在西北边防上不得不倚重的重要"藩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