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作为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无疑也是郭沫叵本人独具特色的史剧理论的一次成功的实践。本文拟结合《屈原》的具体内容,从“史剧创作的目的”、“史剧创作的原则”、“史剧创作的方法”三个方面,对郭沫若的史剧理论作一扼要述评。  相似文献   

2.
一郭沫若在抗战时期所写的优秀历史剧《屈原》完成于一九四二年一月。这个剧本从动笔到最后完成,据郭沫若自己讲,只在十天左右的时间内用了不足四十个小时。速度之快,连他自己都感到“出乎意外”。但是,把屈原的事迹写成剧,却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史剧艺术的新拓展──评何益明《郭沫若的史剧艺术》卜庆华郭沫若研究在80年代形成高峰,大量的研究论文和专著不断涌现.堪称黄金时代。而到90年代.似乎出现了研究“行情看跌”的趋势。在这种状况下,何益明教授《郭沫若的史剧艺术》(以下简称《郭a)一书的...  相似文献   

4.
建国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郭沫若同志写了两部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和《武则天》。《蔡文姬》写成于一九五九年。郭老说:“我写《蔡文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替曹操翻案。曹操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确实是有过贡献的人。在封建时代,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曹操一生奋斗的史实,非常丰富多彩而又惊心动魄。郭老没有做全面的描述,只选择了“文姬归汉”这个事件,从侧面描绘和歌颂曹操的历史业绩。这是因为郭老对蔡文姬其人其事,有着特殊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郭老说《蔡文姬》中“有不少关于我的感情的东西,也有不少关于我的生活的东西。不说,想来读者也一定会觉察到。在我的生活中,同蔡文姬有过类似的经历,相近的感情。”郭老甚至坦率地承认:“蔡文姬就是我!——是照着我写的。”还有,就是郭老热烈地赞赏《胡笳十八拍》,对这首长诗花费很大心  相似文献   

5.
《屈原》是郭末若史剧创作的高峰,也是抗战戏剧的重大收获。《屈原》的戏剧冲突从政治、性格、情感三个层面交错展开,既十分集中、紧张、曲折、尖锐,又有内在的强烈的抒情性,剧与诗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充分显示了郭末若史剧创作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历史剧创作,是建国以来聚讼纷纭的题目。在我国现代剧作家中,郭沫若同志是以创作历史剧宏富称著的,就历史剧写作之恒、成就之大而言,无出其右。(先是戏剧诗,再是舞台剧,最终是电影剧本。)从郭老的作品来研究历史剧创作问题,应该说是有意义的。这就是我写作本文的原由。  相似文献   

7.
郭老在他战斗的一生中,曾经用历史剧作为武器,抨击黑暗,歌颂光明,在革命斗争中起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屈原》就是郭老历史剧的代表作。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几百年的群雄割据,连年战祸,人民的厌战和反战心情是不言而喻的。群雄割据的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同志不仅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一个史学家、史剧家。他的历史剧创作和他的新诗创作,同是发端于“五四”,是从五四运动中孕育出来的。他在达两个创作领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应该指出的是,郭沫若在历史剧创作过程还发表了大量的关于历史剧的理论主张。这些理论主张,旣是继承过去中外戏剧家、理论家的传统,又有所发扬,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史剧观。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注重评论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对于他的戏剧理论主张,以及他根据自己创作实践所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却沒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研究。当前戏剧界、学术界正在开展关于历史剧问题的讨论,我认为比较系统地研究郭沫若的戏剧理论和主张,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而且对目前这个领域的探讨向纵深发展也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史剧虽然是历史题材的作品,作品反映的生活,描绘的情景虽然是属于过去的时代,但是,这丝毫也不能使它们和现实相悬隔。这是因为历史剧的作者是生活在现代的,他们总要在这历史题材中表明自己的思想,流露自己的现实政治倾向。黑格尔说得好:“历史的东西虽然存在,却是在过去存在的,如果它们和现代生活已经没有什么关联,它们就不是属于我们的,……必须和我们现代的情况,生活和存在密切相关,它们才算是属于我们的。”①在某种特定的现实环境中,历史题材的作品将产生特殊的战斗力量,正如果戈理所说的:“借过去来鞭挞现实,这样的话,会获得三倍的力量。”②郭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文化批评的方法,解读郭沫若五四时期的《女神》和抗战时期的《屈原》,透视其文化身份的嬗变,研究其对个体和民族群体文化身份的构建,凸显其作品的新的诠释及价值。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的屈原研究是用社会学方法研究楚辞的一次比较成功的实践,具有宏阔的视野与充满实在内容的历史分析.郭沫若对于屈原否定论的批驳,对于王国维南北学派差异的新的阐述,对于屈原思想的分析与心理的描述,都具有总结性.而对于屈原所处的时代、他的思想、他的文学成就的意义,又都作了超越前人的深化的论述.虽然从“五四”文学革命的角度来体认屈原,有一定的主观化、简单化的缺点,有一些论述根据也不足,同时屈原的形象又再一次被一种新的意识与现实需要所重新塑造,但较之以前的楚辞学研究,仍然让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  相似文献   

12.
论郭沫若早期史剧的人权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被压迫阶级首倡的人权,永远是全人类的珍宝。郭沫若的早期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主题之一在于展现“五四”时代中国人民对人权的渴求。其主要内容涵包括:反抗父权以追求婚姻自主权,反抗王权以捍卫个人自主权,反抗强权以实现大众自主权。总之,该剧称得上现代中国第一部为人民争人权的“艺术宣言”。  相似文献   

13.
主张通过男女人格的互补与共建来促进人的自由和谐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自由高效发展,这是女权主义的创造性见解。中国现代著名戏剧家郭沫若,是女权主义这一主张的赞同者。他的历史剧所揭示的人格建设观,具体内涵包括:男性应当向女性学习人格,女性应当向男性学习人格,男女应当共同追求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4.
写人即刻画人物性格,是文学的中心任务,也是戏剧的重要工程.女权主义文论主张,写人必须显示性别.人具有"双性特征".郭沫若是女权主义的赞同者,他的历史剧在塑造人物方面.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具体包括两大类,即刻画单性主导型男女人物,刻画双性显著型男女人物.这种以性别为纲刻画人物性格的工作,总体是成功的,也有少量失误.  相似文献   

15.
情感变化的基本指向、情感寄托、情感展示,是郭沫若史剧人物形象情感表现的三个方面。从史剧人物形象情感表现中,我们能够窥视到郭沫若的文化观念、创作情感注入和审美观的特定内涵。一、情感变化的基本指向:作者文化观念的透示本文所谓的“情感变化的基本指向”,是指人物形象的喜怒哀乐等变化的根据和导向。什么是郭沫若史剧人物形象情感变化的基本指向呢?下面我们先来分析郭沫若早期  相似文献   

16.
由被压迫阶级首倡的人权,永远是全人类的珍宝.郭沫若的早期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主题之一在于表现上世纪20年代中国妇女对人权的渴求.其主要内容包括:反抗父权以追求婚姻自主权,反抗王权以捍卫个人自主权,反抗强权以实现大众自主权.总之,该剧称得上现代中国第一部为妇女争人权的"艺术宣言".  相似文献   

17.
由被压迫阶级首倡的人权,永远是全人类的珍宝。郭沫若的早期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主题之一在于展现“五四”时代中国人民对人权的渴求。其主要内涵包括:反抗父权以追求婚姻自主权,反抗王权以捍卫个人自主权,反抗强权以实现大众自主权。总之,该剧称得上现代中国第一部“艺术的人权宣言”。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他不仅是现代伟大的诗人、作家、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剧作家,他写的历史剧,借古鉴今,紧密配合现实斗争,显示出气势雄浑,旨意崇高,诗意浓郁的艺术风格。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处理历史题材,全面地总结出自己的浪漫主义历史悲剧的创作理论。以“古  相似文献   

19.
《岳阳楼记》本为度约之作,却寓以规劝之意,虽为人作记,却重在抒情议论.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60年代,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在日本改编后由"前进座"剧团数次公演,并在中日之间展开交流、讨论.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在战后日本民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得到学界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