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对中尼边境樟木镇田野调查资料的分析,论述了夏尔巴人的骨系观念、骨系认同下规定的婚姻与亲属关系,以及通过象征仪式形成的多层次亲属网络与社会组织。研究表明,骨系认同是夏尔巴社会人群结合的重要纽带,所建构的亲属网络与社会组织适应了中尼边境复杂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同时在全球化趋势下这一社会结构更表现为族群认同与地域认同而得以延续。结论对进一步探讨跨国界生存的夏尔巴人亲属网络与国家的关系、国家与边境社会等问题有着良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2.
公众民俗学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美国民俗学界兴起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主要指的是对民俗加以展现或应用的实践活动,以及关于这种实践的理论探讨.从产生之后,它在民俗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与此相适应,关于它的理论总结和学术反思也日益丰富.它们不仅为公众民俗学的实践提供了更加深刻的理论指导,而且也进一步促进了整个美国民俗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红山峪村①村民的亲属关系,除了同一宗族关系以及姻亲关系②之外,还有仪式亲属,即干亲和结拜带来的结拜兄弟、结拜姊妹这两种亲属关系.本文还以同学关系以及近年来由于外出就业产生的朋友关系以及制度化的同事关系为佐证,分析一个村落的男女两性的亲属网络,指出造成男女两性亲属关系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从夫居制度以及社会性别制度.  相似文献   

4.
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及有关生态方面民俗研究成果积累的学科建设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并从生态民俗的视野,关于植物生态民俗,关于动物生态民俗,自然周期的生态民俗,人类在食物链中居统治地位的生态民俗等五个论题,阐述了中国生态民俗研究的重要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类学的亲属关系和亲属制度研究,长期以来在宗族范式的影响下积累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同时也在姻亲关系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宗族范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男性意识偏见。李霞的人类学专著《娘家与婆家》,通过将女性视角和实践的观点引入亲属关系的人类学研究领域,彻底超越了此类男性意识偏见,她不仅在汉人社会中发现了妇女亲属关系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同时还对妇女们的亲属关系实践的意义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说明。本文对《娘家与婆家》一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述评,明确指出李霞的研究成果乃是中国人类学者在亲属关系和亲属制度领域新近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类学的亲属关系和亲属制度研究,长期以来在"宗族范式"的影响下积累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同时也在姻亲关系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宗族范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男性意识偏见"。李霞的人类学专著《娘家与婆家》,通过将女性视角和实践的观点引入亲属关系的人类学研究领域,彻底超越了此类"男性意识偏见",她不仅在汉人社会中"发现"了"妇女亲属关系"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同时还对妇女们的亲属关系实践的意义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说明。本文对《娘家与婆家》一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述评,明确指出李霞的研究乃是中国人类学者在亲属关系和亲属制度领域新近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相似文献   

7.
远古的盘瓠神话、盘瓠崇拜,在我国很多南方民族地区源远流长。当地的多种民俗事象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盘瓠文化,如以盘瓠《神犬》和辛女图腾为祖先的祭拜礼仪,以及关于盘瓠与辛女的传说演变而形成的民俗歌舞以及绘画、雕刻、服饰、神话故事等等。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处处有家庭,家庭不是到处都一样。典型的美国人确定家庭包括丈夫、妻子及其幼年子女。一个十九世纪的摩门教徒发现这种解释有某种缺陷。那时的摩门教徒认为:一个男人有一个以上的妻子是正当的,所以他们确定家庭包括一个  相似文献   

9.
亲属关系亲属制度是非洲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在政治、经济和宗教方面,它往往是这种基础的本质因素。生活在“发达”社会里的人,由于他们所受的那种文化教育,是难以理解其作用和重要性的。在他们看来,“亲属关系”的含义指的是相互之间较为密切的、尤其与之维系着情感、法律和物质关系的、缩小了范围的一个集合体。实际上,这种不稳固的集团同非洲那种由一个“氏族”或一个“家族”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相似文献   

10.
阿兰·邓迪斯与理查德·鲍曼都是蜚声国际的美国民俗学家,都非常重视"民俗的意义"的阐释工作,然而,他们的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截然不同.他们之间关于"民俗的社会基础"、"情境"以及"宏大理论"的学术论争全面地反映了两种民俗学思想之间的分歧,形成了目前国际民俗学界两种竞争性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1.
壮族的亲属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的亲属制度李富强所谓亲属,是指以真实的或虚拟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血亲是指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以及由血缘关系推衍出去的堂兄弟姐妹及其子女。姻亲是通过婚姻而结成的夫妇、亲家。岳父母等亲属,以及由此延伸出去的妻之兄弟...  相似文献   

12.
刘勇 《西藏研究》2006,(2):27-34
关于“藏传佛教”的各种判断常常会引发各种争论,主要是因为“藏传佛教”概念所指过于庞杂,在特定语境或文本中使用时,能指与所指经常游离,使研究者之间难以达成共识。文章认为,“藏传佛教”概念所指应同时指向历史构成、理论层面、修习实践层面、组织制度以及民俗宗教层面,主张全面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概念,以减少学术研究过程中的无谓争论。  相似文献   

13.
“央”(gyang)的观念是藏族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在汉族、蒙族或别的民族中尚未发现“央”这样的概念,因此也很难找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词,准确地将它的含义表达出来。《格萨尔》里关于“央”的描写是很多的,成为整个史诗一个很有特色的重要内容,为《格萨尔》增加了不少光彩。我认为,关于“央”的观念,与藏族先民的自然崇拜有着密切联系,具有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限于篇幅,本文不打算详细叙述史诗中关于“央”的具体描写,而着重从‘”兴”的观念与自然崇拜的联系方面,加以论述。在遥远的太古时代,当人类的祖先从莽莽…  相似文献   

14.
释“息”     
本文主要就几本工具书中的"息"的解释进行了分类,得出一共有两个"息"字:一个是基本义为"呼吸",并由此引申出"蕃滋"、"子女"、"利息"等诸义的"息";一个是表示古方国名和娃的"息",它们是同音字,并且指出这种同音关系是一种偶然,二者之间没有联系.还简要分析了"息"与"媳"、"熄"、"癔"、"螅"、"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朝鲜族亲戚制度与“寸数法”朴莲玉所谓朝鲜族的亲戚制度是指以血缘或婚姻而形成的人们之间的关系体系。这体系包括父系关系、母系关系和姻亲关系。朝鲜族亲戚制度里有以父系亲为中心体系,有着血缘关系的同宗亲属关系;有以母系亲缘关系为纽带连起来的外戚关系;有以妻子...  相似文献   

16.
泮村灯会有5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时面临着一些保护传承困难的问题。为此,要处理好8对关系,包括:扭转"现代化偏见",修复传统民俗与宗族的关系;明确政府责任,理顺传统民俗与政府的关系;消除认知误区,认清传统民俗各部分内容的关系;超越小农观念,协调传统民俗与外来人口的关系;改革教育体系,平衡主流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的关系;转变迷信观念,端正宗族信仰与教育事业的关系;调整运作机制,理清传统民俗与商业力量的关系;深挖民俗内涵,处理传承民俗样式与培育族人品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亲属制度 (KinshipTerminology、KinshipSystem)是反映人们的亲属关系以及代表这些亲属关系的称谓的一种社会规范。①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冯汉骥在研究中国亲属制度时指出 :“决定称谓的构成的原则是语言学的和社会学的原则。从语言学来看 ,亲属称谓是按汉语的句法规则组成的 ;从社会学看 ,亲属称谓的语义是由其反映的亲属关系以及所处的语境来决定的。”② 本文主要是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比较分析汉族和四川藏族地区的亲属称谓所反映的亲属关系及社会观念 ,并探讨导致这两种亲…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民俗学的视角参与对后人类主义的哲学和美学探讨,提出后人类民俗概念,并以人工智能和动物转向等现象和概念为切入点,通过概述民俗学的相关研究,呼吁民俗学者重视后人类民俗现象,也认为民俗学能为这个新的研究领域作出独特的贡献。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人类与非人类的其他生命物种的关系,并着重讨论了“动物转向”的概念,强调了非人类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文章的第二部分集中讨论人工智能和聊天机器人正在如何改变人类文化;最后,将民俗学置于人类世的社会科学地位,提出当下亟待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东北亚的各国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联系,人类种群的密切关系以及民族互动、文化彼此接触与有效交流的历史,自然拉近了区域内各国间的文化、经济以及人员的频繁交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东北亚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历史传统的作用,增进区域内族群/民族间彼此的接触和交流,增强跨国文化认同的感召力,构建东北亚"文化经济共同体"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全球化理论提出与之相反的地方性知识,以期在全球化场景中深层探讨在东北亚区域建构"文化经济共同体"的可能思路与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0.
徐祖祥  段铸晟 《民族学刊》2021,12(12):81-88, 132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由人口外流引起的村落共同体凋敝现象屡见不鲜,有的村落渐渐变成“空心村”“留守村”,但也有一些民族村落依然保留着较好的血缘与地缘的连接关系,这些村落的民族文化及礼仪习俗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通过传统特色民族文化方式一直维持了共同体的存续与发展。富宁安兰村蓝靛瑶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与研究表明,民间传统丧葬仪式具有强化村落共同体集体记忆,连接社会亲属关系网络以及维护村落共同体社会秩序的功能,其蕴含的家先观念同样也阐释了关于神圣与世俗两个境界的情景交融互动及村落共同体维系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多维度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