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契约角度看,效率问题不仅是权利安排的问题,而且也是契约能否被有效执行的问题.认为高校与学生都有一种就双方可能存在的关系通过相互承诺达成契约的冲动,并对这种事实上的契约的效率问题从权利安排和履约问题两个角度分别进行了分析,指出高校与学生依照比较优势原理进行的权利安排是相对有效率的,但在契约的执行方面存在着问题.  相似文献   

2.
企业和员工通过经济契约形成一种等价交换的交易关系,称之为对等承诺。而经济契约的特性,加之心理契约因素的影响,会使企业与员工在交易达成后的实际表现完全背离其原有的承诺从而影响组织绩效。本文从员工薪酬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入手,剖析劳动双方雇佣合同条款的限制性因素,提出了规范企业与员工的权利、义务,提高组织绩效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论承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承诺邱本(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长春130024)关键词承诺契约诚信约束承诺,人们通常都只把它看作是订立契约的一个要件,但它的内涵和意义远不止于此。契约的订立要经过要约和承诺两个程序,但要约和承诺并不是对立的两极,在本质上,两者是相通的,即要约也是承...  相似文献   

4.
角色行为与人力资源体系之间存在关联较强的心理契约调节效应。通过对来自高科技公司的127名知识型员工与28名基层经理的数据实施层次分析表明:关系型心理契约不仅可以调节人力资源承诺体系与在职员工角色之间的关系,还有利于塑造组织公民行为,而交易型心理契约的调节作用甚微;基于承诺的人力资源体系正相关于关系型的心理契约,负相关于交易型的心理契约;基于承诺的人力资源体系能引导出对公司目标有利的知识型员工的职业行为;而企业可以提供经济的或非物质的激励,也可以通过尊重、支持与承诺等来引导出员工的额外角色行为。  相似文献   

5.
心理契约违背是指组织违背心理契约后员工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管理作为高校教师管理的一部分,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利益相关者的理论研究了高校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利益诉求,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构建了心理契约违背及其干预理论模型,从心理期望、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工作参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文化与社会环境角度来探究对教师心理契约违背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充分沟通、绩效反馈、归因管理、构建信任,可以降低教师违背情绪,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履行。  相似文献   

6.
理念型心理契约及其对组织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念型心理契约是个体对价值目标或原则(不局限于个人利益)追求的可信承诺,该承诺潜在地存在于个体与组织的互惠关系中理念型心理契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释了企业组织中员工和组织的雇佣关系,并且理念型心理契约对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公民行为等态度和行为变量具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教义学的角度可以看出,多处罗马法原始文献表明消费借贷是一种要物契约,即伴随着订立契约之合意、当事人通过让渡一定量的替代物而成立该种契约。然而仔细观察我们还会发现,这些原始文献还呈现了愈发重视合意要素的价值之趋势,如在所谓的交付的“去实物化”(“短手让渡”)中,在合意确定返还的地点和时间问题上,在与交付同时做出的返还替代物的庄严承诺(“要式口约”)中,以及在承诺提供消费借贷的要式口约中,均可看出此点。所以,罗马法体系中的消费借贷,既有法学家们从抽象意义上界定的要物契约,也有实践所催生的合意契约。这一历史考察,加上对古老欧洲大陆的近代民法典和各种软法草案的评价,有助于我们透彻理解欧洲民法学界关于要物消费借贷和合意消费借贷的二元争论。这些争论忽视了两种模式和谐并存之可能;而实际上,这种解决方案在罗马法中已经显现。  相似文献   

8.
家族企业中的心理契约破坏——组织与员工的双重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员工层面对心理契约破坏与工作表现关系的研究已有很多,而从组织与员工的双重视角对家族企业中心理契约破坏的内涵及影响的研究却很不足.文章首先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家族企业中心理契约破坏的内容与结构,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对本土家族企业领导者及员工的配对样本进行了假设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家族企业组织层面的心理契约破坏与领导-部属交换以及他们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工作绩效的评价显著负相关;而员工层面的心理契约破坏与其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显著负相关,与离职意向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强制缔约在现代合同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弥补了契约自由与契约正义之间的鸿沟,维护了社会公共利益。强制要约和强制承诺是两种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强制缔约的方式。强制缔约的出现,正是用法律的方式来平衡市场上实力悬殊的交易主体,使一方主体负有与另一方主体缔约的义务。双方强制是法律科以当事人双方均有强制缔约的义务,属于强制缔约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教师与学校之间相互信任的稳定关系不仅需要靠经济契约来维持,还需要在他们之间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学校在高校师资管理中要通过期望、承诺、沟通和互利互惠等策略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并在招聘、培训、激励与危机管理等环节中对心理契约加以维护。  相似文献   

11.
企业信用抉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守信与弃信成本效益后,建立信用抉择经济模型,并分析社会普遍守信程度、企业持续经营时间对信用抉择影响,认为要在查处防范弃信机制、弃信处罚力度、社会普遍守信、经济研究基本假设上进行改革,构建起良好的守信环境。  相似文献   

12.
试述行政承诺及其可诉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承诺是一种新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行为。行政承诺具有自身特征。由行政承诺引发的争议应当适用行政诉讼法来调整。为保障行政承诺兑现,行政机关应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3.
辩证法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思维,有其存在的"本体论承诺".辩证法也就生成于对其"承诺"的"本体"的寻求、批判之中,因而辩证法总是与本体论纠缠在一起的.批判性是辩证法的内在本性,但这一批判本性,决不是一种对事物的简单否定和反驳,而是对其所承诺的"本体"所内含的"矛盾"的反思和批判.正是这一反思和批判,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以人的生存方式为"根本"的实践批判的辩证法的本体论革命.  相似文献   

14.
消费者后悔权与经营者无因退货许诺产生于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并经过了各自的发展历程。在我国,消费者后悔权入法之前,经营者已有了无因退货许诺实践。消费者后悔权是一项法定的消费者权利,也是一项不同于合同法上撤销权和解除权的形成权,而经营者无因退货许诺则表现为民法上的允诺行为,对消费者也构成债法上的请求权。通过对两项制度的比较分析,以揭示它们在价值目标、行使机制等方面的异同性,从而探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确认消费者后悔权的背景下,两项制度在融合和差异化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岗位责任人能否自愿履行职责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违约成本的概念,使用解析法分析了违约成本对岗位责任人履行职责的因素和作用。认为责任人获取履行职责的短期利益的现状、长期预期收益的可能性是影响岗位责任人自愿履约的两个主要因素。当违约成本较低时,那些未能满足利益要求的责任人不仅不会自愿履行岗位职责,而且会寻找机会谋求更多的非法隐性收入。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民事诉讼一直未对承诺与自认加以严格划分,而是将其混为一谈,给人造成二者并无本质区别的印象。然而实际上二者区别较大:承诺与自认的对象不同;承诺与自认产生的法律效果不同;自认与承诺适用的场合不同。除此之外,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国家对承诺与自认均有严格的区别。自认允许附带条件,但承诺却不能附带任何条件。严格地说,法律对二者的主体要求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按照WTO规则与入世承诺去重新检讨与评判我国现行行政法制度,就会发现我国行政法与WTO基本法律原则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拉近与缩短这一差距,就必须加强对国内的行政法制度,以实现中国入世的郑重承诺。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刑法理论研究上,将被害人承诺纳入到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之外的其他排除犯罪性行为之一进行探讨。目前,虽然有关被害人承诺的研究得到重视,但是,对于被害人承诺的正当性依据的研究不多。本文则从公民权利的演进、刑法谦抑性的角度,结合利益的衡量,对被害人承诺的正当性依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被害人承诺的行为涉及到刑事责任的有无和大小这样重大的问题 ,在理论上极有研究的必要。虽然各国刑法对其有不同的规定 ,但都普遍认为 ,只有具备某些限定性条件 ,被害人承诺的行为才能排除其社会危害性 ,成为阻却违法事由的正当行为之一。  相似文献   

20.
制度性承诺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结构、社会运作方式、制度体制、法律规章等方式向社会公众作出的客观正式承诺。制度性承诺给社会成员提供行为的明确可预期性,并从总体上规定社会基本秩序状态。制度性承诺是一个现代性问题。现代性社会本身的特殊存在方式与交往方式决定了人们对非当面-当场承诺的信任,这种对抽象体系的信任,实质上是对抽象体系所代表的现代性制度及其承诺的信任。制度性承诺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它不否定个体性承诺,相反需要个体间承诺及其信任的补充。正是制度性承诺及其可信任性与个体性承诺及其可信任性的交互作用构成了现代性社会的现实信任关系。制度性承诺本身的合理性并不在于其作出承诺主体的非个体性,而在于作出承诺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在于这种承诺本身摆脱了个体的随意性与偶然性,具有内在的尊严与权威,从而成为社会成员行为可预期的凭借。这既是制度性承诺的内在规定性,亦是现代性社会的内在规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