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联省自治运动是近代中国一场追求国家转型与建设的政治运动,但是这场运动的发生却有复杂的政治与社会因素.如果说联邦主义理论是知识分子认同与推行联省自治运动的外来学理依据,那么对于地方绅商、地方督抚和后来的地方军阀而言,影响他们认同联省自治运动的则是地方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联邦制理论主要希望通过省自治,自下而上地建立起宪政国家,完成国家的统一.而地方主义的着眼点则在于维护地方绅商、地方督抚和地方军阀在省区的既得利益.地方主义既为联省自治运动在中国找到一定落脚点,但又制约着联省自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推动联邦制运动的力量基础不一,最终形成联省自治运动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地方自治思想是毛泽东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接受并亲身实践的一种重要思想 ,他从实现真正民治的目的出发 ,提出了湖南民族自决、建立湖南共和国、“湘人自治”等主张 ,这些观点有别于当时地方军阀所提出的“联省自治”的主张 ,亦与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存在一定的区别 ,这些观点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李剑农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学家。他积极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创办《太平洋》杂志,宣传地方自治,是联省自治思想的重要倡导者。在联省自治运动中,李剑农更是站在前列。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联省自治的理想未能实现。但作为政治思想史上的一页,联省自治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章炳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革命宣传家。因此,我们若要研究章炳麟的思想,既要研究他的学术思想也要考察他的政治思想。章炳麟的政治思想,总的说来,是爱国主义思想。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他的爱国思想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章炳麟的爱国思想最初表现为改良思想。在一八九五年中日战争失败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迫使他走出书斋,参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维新运动。到一九○○年义和团运动失败,随之涌起  相似文献   

5.
章炳麟(1867——1936年)是我国近代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有广博知识的学者。他的一生有着激进、革命的时期,也有倒退、落后的阶段,从总的方面来看是应该肯定的,但对他各个时期政治思想的评价需要具体加以分析。从中日甲午战后至1906年章炳麟担任民报总编辑可作为他的政治活动的早期阶段。对于这一阶段他的政治思想应该如何评价呢?目前史学界一般都认为章炳麟从甲午战爭后至义和团运动是倾向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但对从义和团运动以后至1906年这一阶段章炳麟政治思想的评价就有着分歧的看法:一种意见是认为章炳麟是农民小生产者的政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早期乡村自治思想从发轫到初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从求学至参与建党前是毛泽东的早期乡村自治思想的起点。主要内容是地方自治思想的提出与实践。在这一阶段,由于他受到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新思潮的影响,其思想呈现出变化快、未定型,因此,他提出和实践的虽同是地方自治,但性质和含义并不同一。他的地方自治思想最早源于孙中山,具有革命民主主义性质,主张从政治上建立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地方分权制。1916年7月25日,他在《致萧子州信》中,首次提到孙中山的地方自治观点:“近日海上诸名流演说,如孙中山之地方自治等,长哉万言,殊可益和,《湖南公报》  相似文献   

7.
湖南联省自治的进行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毛泽东、龙兼公、彭璜等领导的以民众为主体的湖南自治运动,另一条是谭延闿、赵恒惕等主导的以军阀、政客为主体的联省自治运动.联省自治思潮最终随着段祺瑞临时执政府的垮台和湖南省省长赵恒惕的去职,以及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节节胜利而退出历史舞台.在联省自治思潮兴起、发展时期,<大公报>一直致力于联省自治的报道,并始终站在民主的层面上解读联省自治,以鼓吹宪政的形式希望达到湖南的完全民主政治.青年毛泽东也曾以<大公报>为阵地,积极宣传联省自治主张,他对联省自治的解读,着眼点放在地方自治这一环节.  相似文献   

8.
当义和团运动渐趋高潮时,坐镇南方的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在中外几种政治势力的怂恿下,因不满清廷的政策而各自萌发了独立、自治想法,但他们随着时局变化很快又放弃了这一想法,转而全力经营东南互保。东南互保时期的独立、自治思想,因其所处的特殊政治形势而凸显出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离心力,尽管其中偶尔迸发出一丝革命火花,但终未能突破晚清地方自治思潮的政治界限。它实质上是晚清地方自治思潮的延续和发展,反映了晚清中央政权所面临的深重政治危机。换言之,晚清地方自治思潮的持续发展和以地缘情结为基础的省界(区域)观念的不断深化是东南互保形成的重要思想诱因。  相似文献   

9.
陈炯明是一位致力于民权与共和的革命者,是着眼和平建设、思考中国治理之道的思考者。他主张遵循地方自治—联省自治的路径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联治民主制主张,对辛亥革命后中国如何重建政治与社会秩序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其主张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一无奈显示了新共和体制在民国政治建制中的困局,也展现出政治理想与现实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0.
清代地方官僚体制在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发生了重大变化。旧的官僚体制逐渐被新的制度因素所替代。从咸丰朝初年至宣统年间,各省地方政府的机构组成与人事管理制度都发生重大改变,逐步形成了以督抚为中心的新生地方官僚体系。这一地方官僚体系掌握了各省财政、军事、实业、教育、外交等方面的诸多权力,促进了以督抚集权为中心的地方官僚集团的生长,对于晚清地方政治演进发生了重大影响,也为民国初年各省自治运动与地方军阀的兴起提供了制度基础。它的发展轨迹构成了中国近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一条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