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师道与曾巩、苏轼、黄庭坚交往过程中,与他们建立了深厚而密切的情谊,但同中有异,分别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情感类型.陈师道之于曾巩更多的是敬师如仪之情,于苏轼更多的是仰慕之情,于黄庭坚更多的是志趣相投.文章钩沉相关史料,分析了陈师道与曾、苏、黄三人不同情感类型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陈师道的文学倾向和文学特点.陈师道文学曾巩,故其文风简重典雅、法度谨严;诗学黄庭坚,却能自成一家,与黄庭坚并称.  相似文献   

2.
黄庭坚外侄李彭自幼跟随李常长大,与时在李常家中从学的黄庭坚建立了深厚感情,其为人之贫而不失其志,诗歌创作的主张广读书、近自然、贵浅静,均与黄庭坚的思想、文学创作论有深厚的渊源,促进了黄氏家族性文化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金元时期黄庭坚诗歌的主要传播方式有:文学传习活动、诗学著作、诗歌选本、黄集重刊、书法作品等,前四种是集本传播,为文学隔代传播的主要方式,后一种则是单篇传播,是黄庭坚作为诗人兼书法家的诗作在后世传播中独具的特色。其中,有着较强地域性传播特征的文学传习活动和《瀛奎律髓》这样颇具影响力的诗歌选本,对黄庭坚诗歌在金元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宋人刘克庄以来, 人们都不认为唐庚是苏门人士。深入考察苏门人士的生卒年代、唐庚与苏轼的关系及交往情况, 证明唐庚无疑是北宋后期苏门文学群体的重要一员。唐庚的文学理论观念, 学界鲜有全面深入加以探讨者, 考察发现, 其与以欧阳修、苏轼兄弟为代表的北宋主流思想主张基本一致, 并适当吸收了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部分理论观点, 形成其自成一家的文学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5.
禁烟名臣黄爵滋是一位诗文名家,同时作为京城诗会的热心组织者,被视为道光间京师诗坛的风雅盟主。出于政治身份和平生文学抱负,他论诗主张言之有物,言有关系,对性灵派浮靡轻艳的流弊痛心疾首,希望联合一批同道共同整肃诗坛。他通过作序和编纂选集,表彰那些志同道合的寒素诗人,宣传共同的诗歌观念和艺术主张,在身边团结了一批嘉道诗坛的重要诗人。他同时也是个重视古典传统,对前代诗歌有广泛阅读的诗人,其《读山谷诗评》对黄庭坚诗的细致评点,是对清初以来黄庭坚诗歌经典化历程的重要反思,值得诗学史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6.
《黄庭坚全集》一书由四川大学出版社于2000年12月出版,四川大学古籍所刘琳教授、李勇先、王蓉贵副研究员整理校点。黄庭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在宋代就与苏轼并驾齐驱,号称“苏黄”,同时又是宋代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黄庭坚一生著述丰富。整理本《黄庭坚全集》集合黄庭坚现存的全部著作,精加整理。《黄庭坚全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填补空白:黄庭坚在中国文学和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黄庭坚的著作迄今未进行系统的整理,学术界引以为憾。《黄庭坚全集》第一次对黄庭坚著作…  相似文献   

7.
宋代诗论中有两种“换骨”说,即黄庭坚提出的“夺胎换骨”法和陈师道提出的“学诗如学仙。时至骨自换”的诗论主张。前者源于佛禅话语,是以禅喻诗的著名诗论;后者出白道教内丹学说,是以仙道论诗的典型诗论。陈师道“换骨”说与黄庭坚“夺胎换骨”法截然不同,而与黄庭坚“学诗如学道”有联系,是指学诗的艺术修养过程,通过勤奋、艰苦的研习,最终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陈师道“换骨”说与内丹炼养有共通性,突出表现在勤奋苦修和养气静心两方面。“学诗如学仙”与“学诗如参禅”相辅相成,是宋代文学诗论中不可偏废的两翼。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的词、黄庭坚的诗,都以善于用典而著称。但辛词与黄诗用典则又有不同:辛词用常典,沿用原意,用典自然,而黄诗用典冷僻,以故为新,“宁不工而不肯不典”。作者时代、经历、文学主张和作品体裁等多方面的不同,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由江西师大、江西文艺研究所、九江师专、九江市文联和修水县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纪念黄庭坚诞生九百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四日至十日在修水县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十七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一百五十余人.分文学和书法两个大组进行活动。会议期间参加了黄庭坚纪念馆开馆典礼.还去双井瞻谒了黄庭坚墓。黄庭坚是一个世界观比较复杂、创作上有多方面成就的文化名人。对这样一位开宗  相似文献   

10.
黄庭坚的散文是黄庭坚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他的许多重要的诗文理论和文艺思想大都散见于散文作品中.谈艺说文,评诗论画,是其散文创作的主调,但也不无反映社会现实之作;洁净简放,纵横疏朗,是其艺术风格的特征,但更有饱含深情而发出的激愤之旨、缠绵之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