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阿拉伯世界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悠久的阿拉伯世界的发展进程极富变化性。近代以后,先后遭土耳其帝国以及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一战后,阿拉伯世界的现代国家体系才逐步形成,新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在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探索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具有西方主义、国家主义、外贷主义等特点,对阿拉伯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阿拉伯世界的世俗主义是受西方的影响而产生的.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是阿拉伯世界世俗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首先在阿拉伯基督教信徒中间产生,并为阿拉伯基督教信徒和穆斯林共同发展.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世俗化运动,使作为非阿拉伯国家的土耳其以其世俗主义模式影响了阿拉伯世界,很多阿拉伯国家随之走上世俗化道路.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现代伊斯兰主义兴起,作为非阿拉伯国家的伊朗以其伊斯兰革命影响了阿拉伯世界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发展.作为对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回应,阿拉伯世界的世俗主义进入了第二阶段,福阿德·宰凯里亚的思想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阿拉伯世界的世俗主义是受西方的影响而产生的。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是阿拉伯世界世俗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首先在阿拉伯基督教信徒中间产生,并为阿拉伯基督教信徒和穆斯林共同发展。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世俗化运动,使作为非阿拉伯国家的土耳其以其世俗主义模式影响了阿拉伯世界,很多阿拉伯国家随之走上世俗化道路。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现代伊斯兰主义兴起,作为非阿拉伯国家的伊朗以其伊斯兰革命影响了阿拉伯世界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发展。作为对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回应,阿拉伯世界的世俗主义进入了第二阶段,福阿德·宰凯里亚的思想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上半叶,面对阿拉伯人的统一诉求,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美国媒体,结合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的刻板印象,将“泛阿拉伯主义”附会到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进而视其为西方文明的对立面。纳赛尔掌权后,美国媒体出于对埃及亲苏外交的敌视,纷纷指责埃及政府试图仰仗苏联支持,建立“阿拉伯帝国”。随着埃及(阿联)与苏联之间矛盾的加剧,美国舆论界仍继续敌视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认为纳赛尔建立“阿拉伯帝国”的“野心”虽然导致其与苏联的纷争,但仍是西方的威胁。美国人对纳赛尔的敌视,虽然伴有强烈的冷战心态,但他们频繁以“阿拉伯帝国”或“穆斯林帝国”的历史意象,比附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实践,实际上是对“东西对立”叙事模式的延续,反映出西方世界长久以来对“伊斯兰征服”的历史记忆,并连带着对中东地区整合倾向的担忧。  相似文献   

5.
能源在阿拉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并形成了阿拉伯国家独特的经济社会结构和发展道路。然而,阿拉伯世界以能源为主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凸显了资源导向增长的经典困境,阿拉伯产油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高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和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多元化水平低下。石油财富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阿拉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成就的有限性,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贫困、失业和社会不公三大问题,凸显了阿拉伯世界以能源为主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和深层危机。“阿拉伯之春”对社会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强烈要求,对以能源为主的阿拉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严重挑战。阿拉伯世界的社会稳定将是一个长期和艰难的过程,最终取决于阿拉伯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最近一个时期,世界金融市场动荡,特别是“黑色的星期一”以来,西方各大股票证券交易所股票暴跌,美元疲软,使阿拉伯国家在西方的存款和投资蒙受巨大损失.这引起了阿拉伯投资者的思考,阿拉伯国家剩余资金投向何方最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泛阿拉伯主义萌芽于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主张阿拉伯人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独立的阿拉伯国家。本文简要论述了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伊拉克和泛阿拉伯主义的关系;伊拉克复兴党的泛阿拉伯主义实践,最后分析了伊拉克在历史上长期成为泛阿拉伯主义民族中心和泛阿拉伯主义在伊拉克恒久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科威特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巨额石油收入使它跨入了世界资本输出国的行列.它大量投资西方,己为世人熟知,而对它在阿拉伯国家的投资却知者甚少.本文试对科威特在阿拉伯国家投资的背景、渠道、分布、效益及前景作一考察.1.投资背景科威特对阿拉伯国家的投资由国内外诸多因素决定.首先是科威特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科威特国土狭小,人口稀小,但石油资源丰富,历史上对外贸易发达,独立后走上开放型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海湾战争前,科威特海外资产达1000亿美元以上,投资收入仅次于石油收入,是第二大财政来源.科威特主要投资西方国家,但出于安全保障,加强阿拉伯兄弟国家的情谊,并不轻视对阿拉伯国家的投资,科威特自身安全保障能力有阻,独立后一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对中东事态的基本态度是:同情阿拉伯国家反对派、支持国际制裁、反对西方军事干涉、主张政治解决。俄罗斯领导人在决策和表态时,注意维持同世界主要大国,首先是同西方大国和"金砖国家"的平衡,维持同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的平衡,维持当事国当权派和在野派的平衡。在阿拉伯世界维持适度乱局,既有利于推高油气价格和刺激军火出口,改善俄罗斯国际收支状况;也有利于提升俄罗斯在西方心目中的地位,改善同西方关系。俄罗斯不存在强大的反对派,民众赞同现行发展方针,重稳定甚于重改革,主体民意反西方,不容易受"阿拉伯之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色列建国61年来,尽管其阿拉伯公民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境况已有了很大改善,但他们并没有完全融入以色列社会.以色列作为一个犹太国家和西方民主国家的双重特性,决定了其对阿拉伯公民实行的是一种表面上平等而实质上则是剥夺与压迫、歧视、隔离和分化的政策.以色列阿拉伯公民的民族政治意识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已克服了最初的混乱和迷惘,将争取自己在以色列国内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作为自己的目标,并提出了明确的政治愿景,对以色列的立国理念--锡安主义形成了挑战.正视阿拉伯公民的合理要求并将其纳入以色列民族国家构建的范畴之内,不仅关系到以色列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而且对未来巴勒斯坦建国进程及其巴以关系的走向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