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对于儒家的‘幸”历来是众说纷法,歧义颇劣,既有人领之为众善之始,也有人斥之为万恶之源。笔者认为,儒家的“孝”,内容庞杂,良分杂读,优劣并存,由运用辩证否定视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丰富充实其内涵,使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广大,成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孝”,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范畴。孔子是儒家倡导“孝”的第一人,在(论语冷有许多关于‘哮”的论述,他把“孝”看作是“为仁之本”,孟子则把“孝”看作是人伦之本,并把“父母…  相似文献   

2.
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孝的观念,孔子在继承西周孝道的基础上,在《论语》中论述了关于孝的思想,并对如何做到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善解父母谓之孝、对父母奉养且恭敬谓之孝、对父母和颜悦色谓之孝等思想。而且给予孝很高的价值定位,认为孝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尽忠之始。孔子的这些思想有利于唤醒当代人行孝的紧迫感和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利于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在研读《论语》的基础上,探讨《论语》中孝的内涵、价值定位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中 ,“孝”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是孔子用以规范父母和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究竟什么是“孝”呢 ?孔子本人虽然没有给“孝”下一个具体定义 ,但是 ,从后儒对“孝”的注释解说中 ,我们还是可以窥知其义。《尔雅》中说 :“善事父母曰孝。”儒学礼书《礼记·祭统》中说 :“孝者 ,畜也。”而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老部》中解曰 :“孝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 ,从子 ,子承老也。”在许慎看来 ,“孝”是个会意字 ,其上部是一个省略了笔划的…  相似文献   

4.
孔子继承并发扬了西周源于天而最自然的血缘关系下形成的宗法制内核,加上了作为礼乐之根源的仁,发展成为《论语》中兼含善事父母、亲亲相隐、礼葬、敬祭的人伦亲情和依照宗法礼制为人处事这两个方面的孝的思想,将这种孝进一步升华,便有了以宗法人伦为基础的人道思想,故而《论语》中关于孝的内容是孔子人道内涵恰到好处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有关感恩的格言、故事和诗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大雅》中就载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诗句。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意思是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社会要尊敬师长。古  相似文献   

6.
中庸思想萌发于三代。《论语·尧曰》记述尧舜之事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从中不难看出,当时已经以“中”作为道德的基本原则。孔子最先提出中庸概念,并且使中庸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孔子在这里把“中德”上升为“至德”。孔子首倡的中庸,既是他所认为的道德真理,又是他处理各种问题的准则。这个意义上的中庸,被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奉为主宰自然与社会的根本法则,儒学的理论基石。 儒家为何以中庸为至德?依笔者之见:  相似文献   

7.
儒家以“孝”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积淀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是来自于人类关于“天人合一”的认知及其深化,来自于人类认识自然对人生存的意义,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意义.“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将人类行为的起点归结为“孝”,其实就为人类寻找到了自身的生存依据,也为社会行为个体处世修行寻找到了重要依据,将“孝”与“礼仪”相结合,以“礼”为载体,用“礼”的外在形式来体现“孝”的思想内容,这不仅符合人自身的生长需要,更反映出儒家教化成人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8.
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的思想;在回答如何做到“孝”时提出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论断。有人由此认为,孔子提倡的“愚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开拓创新精神、阻碍了子女的发展。本文试图诠释《论语》中孔子有关“孝”的思想,消除人们对其中“孝”的误解。  相似文献   

9.
一、孔子的审美观关于孔子美育思想的研究,至今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孔子本人也缺乏完整的阐述。但是,从散见在《论语》和其他一些有关著作的记述中,我们仍然不难看出他的美育思想的端倪。综观一部《论语》的记载,孔子的基本审美观点如下:(一)“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0.
对于《论语·先进》篇“季路问事鬼神”章,历来人们一般从生死观的角度去诠解,此章其实还可从孝的角度加以阐释。孝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孝在当时有三层含义:一是侍奉活人,二是埋葬死者,三是祭祀鬼神;也即《论语·为政》篇“孟懿子问孝”章孔子所说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路问事鬼神,问的是如何“祭之以礼”;“敢问死”,问的是如何“葬之以礼”。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未知生,焉知死”的回答,强调的都是要“生,事之以礼”,即把行孝的重心放在侍奉活人即在世的父母身上。  相似文献   

11.
《论语》凡二十篇 ,《尧曰》是《论语》治国安邦平天下思想的总结 ,其核心“民本”反映了孔子关于治理国家事务的基本要求 ;这不仅是先秦孔孟思想与后世儒家道统“礼教”的重大区别 ,而且蕴涵着现代国家管理“修齐治平”的巨大现实价值。 2 1世纪的中国 ,面对源于“四海困穷”之“精英”与“平民”的矛盾和冲突 ,更有必要“允执其中” ,摒弃官治文化传统 ,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文化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编纂而成的中华文化传世经典。《论语》中的“学而不厌,学致其道”、“诲人不倦,善竭其才”、“修己安人,君子人格”、“为政以德,讲信修睦”、“尚中贵和,一以贯之”诸方面,集中体现出修身为政之道。在研读《论语》时,应心存敬畏之心,读其书知其为人,力求融会贯通,善于吸取其精华而无求备于一书一人。研读《论语》,对滋润心灵,滋养人格,对确立高校办学理念,领悟高教管理之道,必有助益。  相似文献   

13.
初读《论语》,那还是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对书中的内容还是懵懵未懂。但不知怎么的,我却莫名地喜欢上了“一代儒学大师”仲尼老先生。今天我再读《论语》,对书中的内容理解固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对仲尼老先生的喜爱依旧。我不能认同陈独秀等人对仲尼及《论语》的成见而百般攻击。天下之大,难道容不下一位作古千年的老人和一部著作吗?我要为他鸣冤。人们对孔仲尼的不满,可能是因为他提出了儒者“三纲五常”之说,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固然,这些与民主、科学精神确实有些格格不入。这种儒家的孝道与贞…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和孔子学生言行的书.全书二十篇,五百十二章,共一万一千七百零五字.《论语》各章所记,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语言简短质朴、精炼深刻、含义丰富.《论语》是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古今中外关于论述《论语》的著作,有三千多种.作者学识浅陋,仅就《论语》的语言艺术,管窥蠡测,谈一些肤浅之至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曾参”之“参”读音辨正季文曾参,孔子的弟子,字子舆。关于曾参之“参”的读音似乎早已成定论,即读“参”为“shēn”。查阅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论语·学而》篇,“曾子,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弟子。”杨伯峻先生的《论语·...  相似文献   

16.
论孔子的义利观曾广开《论语·子罕篇》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两千年来,尽管人们对此章有不同的诠释,①但大都相信《论语》所述孔子“罕言利”的说法,今人则进一步简单地把孔子的义利观概括为“重义轻利”。我们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十发复杂,《论语》中涉及义利之...  相似文献   

17.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不祧之祖,在我国历史上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而著称,亦堪称中国历史上极富人生智慧的哲学家。《论语》作为历来学界研究孔子思想的最主要的典籍已是一种公认的事实,司马迁曾认为后世欲知孔子,舍从《论语》之语言文字求之,又将何从?因此,让我们走进《论语》,走近孔子,从生命问题的起点、追寻和超越三个维度去揭橥孔子深邃的生命智慧及其现代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经过北京的安贞里公园,见园内有座孔子像,不由得想起孔子的弟子问“孝”的典故来,在《论语·问政》里有这样的故事——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  相似文献   

19.
这里主要讨论一下儒家所讲的孝、悌、友、和四种伦理规范的意义。孝,孝是儒家提倡的处理家庭关系最重要的规范。孝的观念.早见于《书》、《诗》等文献,孟子、荀子等论及孝行时又每引用时人熟知的古语或俗语,其观念渊源之久及于先秦时已是人们普遍承认之规范由此可见。但孝道经儒家提倡之后,影响变得很大,这亦当为事实。中国有句古语云:“百行孝为首,万恶淫为先”,汉以后统治者们多标榜“以孝治天下”,皇帝的溢号每称“孝文”、“孝武”,可见孝在传统道德中特殊重要的地位。孔子及其门弟子论孝之言论见于《论语》者凡十余条,由这…  相似文献   

20.
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的思想;在回答如何做到"孝"时提出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论断。有人由此认为,孔子提倡的"愚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开拓创新精神、阻碍了子女的发展。本文试图诠释《论语》中孔子有关"孝"的思想,消除人们对其中"孝"的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