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代语法理论缺少描述人类语言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和模式。以往基于现代语法理论的语言对比研究存在不足,William Croft为解释人类语言多样性提出的激进构式语法理论为语言对比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理论框架模式。基于激进构式语法进行语言对比研究的优越性包括:模式统一简单,有利于拓展语言对比研究的广度和提高语言对比研究的深度,有利于进行科学合理的语言对比研究;激进构式语法应用于语言对比研究在理论和应用层面有其独有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汉外语言对比是国际汉语教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且极具实用价值的研究领域。以往的汉外语言对比研究多集中于形式方面的研究,而意义方面的研究则很薄弱。人类认知所具有的共性和特性的双重属性,正是我们进行语言对比分析的有利条件。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加强和深化语言认知层面的汉外对比研究,应当成为今后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知网”之“题名”“礼貌语言”的论文,基本上可以分为本位研究、领域研究和对比研究。对比研究主要从语言、人物、信息、和谐和学科等方面进行礼貌语言比较分析,而语言上的对比主要在英汉、汉日之间进行。考察表明,这种对比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但研究的不平衡性,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不平衡性在英汉礼貌语言对比研究中表现得最为集中、丰富,同时在翻译和互译方面仍有待拓展研究空间。汉语和其他外语以及其他外语之间的礼貌语言对比研究相对薄弱,值得深层次挖掘。  相似文献   

4.
对于新兴的对比语言学学科而言,"对比"不单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更是一种思想,是统领学科的灵魂。作为当代中国对比语言学领域举足轻重的学者,潘文国先生的语言对比思想独树一帜:第一,历史思考的深度——不但关注汉英两种语言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更关注对比语言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从语言和学科发展的历史中探究、总结和把握规律;第二,哲学探究的高度——以"语言世界观"为基础构建起新的对比语言学学科的整体框架,从学科的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等不同侧面进行研究,将对比语言学提升到哲学语言学的高度;第三,"汉语主体性"的识度——率先提出"换一种眼光",从汉语出发进行对比研究,改变了以往语言对比研究中的"印欧语眼光"和汉语研究中"削足适履"的旧习,为开创语言对比研究和汉语研究的新局面作出重要贡献。潘文国先生的语言对比思想体现在他的对比语言学专门文献、其他著述和教学实践中,他的语言对比思想和教学实践使其成为中国当代对比语言学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学者。  相似文献   

5.
引 言 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由于研究的目的不同,对比的内容和方法也就有所不同。语言结构理论研究和类型学研究的重点在对比两种语言的结构和类型方面的异同,要求系统性强,但是可以舍弃很多细节。  相似文献   

6.
对比分析是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它可帮助人们认识语言间的异同,提高人们对语言共性的认识,从而促进语言的研究水平。对比研究既可看眼于语言系统,也可就个别语言现象进行对比。本文的研究属于前者,我们认为就语言系统进行对比,有助于揭示语言的各种普遍现象,预测语言教学中可能出错的关键地方。对于时态系统的对比研究可从形式出发探讨语言间相近时态的语义功能,也可由内容出发研究语言间表达特定意义的时态形式。本研究采用后一种方法。不同的语言尽管它们的结构形式相异,但都能够很好地满足本言语社团内部人们交际的需要。从内容…  相似文献   

7.
行为主义、先天论、交互作用论等为语言发展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语言发展研究转向双语、基于ASL的手语以及晚年语言发展,其不足之处包括:过多关注个体语言发展而忽视了语言系统的发展变化;语言对比研究的效度不够;研究局限于数种方法。未来的研究可能会立足于语言发展,结合认知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研究,注重跨语言对比以及特殊语境下的语言发展变化,比如庭审会话、医患会话等。  相似文献   

8.
对比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语言学科 ,对比研究的成果对外语教学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对比研究的定义、语言的可比性和对比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可行性等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语言并非绝缘体,常处于一种胶着互陷式的语言生态环境中,共同地域具体时间上的横向多语共时对比研究是语言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以白云家族语与现代汉语的共时对比分析为主,辅之以黔北遵义县平正仡佬语等为综合探讨对象,进行简略的共时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在普通语言学领域里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即对比语言学。对比语言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综合对比,找出相似点和相异点,探明不同语言的固有特点及其对应规律的一门学科。对语言的对比研究可以为语言教学和翻译实践提供对比规律,从而提高语言教学和翻译质量。 本文试以在语言教学和翻译实践中积累的材料,着重谈谈朝鲜语汉字词,进而探讨朝鲜语和汉语词汇的对比研究及其翻译中的一些问题。文中的大多数例词和例句引自我国东北三省朝鲜文出版物。  相似文献   

11.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语言纯洁观"一直是我国语言工作和语言生活的重要指针,在我国的语言工作和语言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纯洁观"的片面性也逐渐显露出来.随着党中央"和谐社会"构想的提出."和谐语言观"的理念已悄然兴起."和谐语言观"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含义,但其核心精神是"和而不同".新形势下的语言生活,赋予了语言工作者全新而艰巨的使命,语言工作者要及时转变观念,迎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企业外语人才的现状来看 ,政治与文化因素是造成中国外语教育不健全的深层次因素 ,只有对文化进行认识才能使外语教育客观全面 ,也只有基于这种认识才能通过创造性的语言教学改变目前在外语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古今中外有许多哲学家都谈到“不可说的东西”,特别是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开列了一系列“不可说的东西”的清单 :逻辑形式、主体、世界总体、人生伦理、客观存在 ,等等。其实 ,从哲学基本问题和语言层次的观点来分析 ,这些“不可说的东西”并不神秘 ,我们的语言有相对地表达这些东西的方式 ,同时又有其局限性。理解语言的逻辑机制是解决许多哲学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口语是内心经验的符号,文字是口语的符号。”这是一个对后世语言学影响深远的见解。它不仅为“语义大三角”理论奠定了基石,而且为语言能指、所指关系理论提供了思想原型。而贯彻于其中并使该理论得以构建起来的,是其认识论的思想。对亚氏语言学给予认识论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现代语言哲学的渊源和理据。  相似文献   

15.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作为当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他的前后哲学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对传统哲学的批判,这种批判最后集中于他对私人语言的驳斥。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的三种区分和八种样式的解读,笔者认为:在对私人语言进行定义的方式中,前提性地蕴含了一种身心二元论的语言观:在这种二元论中,语言的作用就是指称对象,它起了一种奇妙的沟通两个平行世界的中介作用;在这样的框架里,“理解”一词的意思也必定是二元论的——说话人的语言在听者的心灵里引起的意义应当与说话人心里的意义一致;也只有在这种二元论式的“理解”意义上,在语言样式H(即维特根斯坦所定义的那种私人语言)中,由于语言指称对象是私人的内在感受——是严格私人的,而且独自使用该语言,这种语言才逻辑地蕴含了“另一个人不可能理解”。  相似文献   

16.
洪堡特认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这种语言观的形成在相当程度上是以感知为立足点来审视和梳理语言现象的结果。感知和思维是洪堡特语言哲学的两个核心概念。从洪堡特语言观可以看出,构成语言整体的各个层面即语音、语词——概念和语言世界观,都是语言使用者感知和思维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古代语言哲学观和西方语言哲学思想梳理和分析,文章认为中西方不同的语言哲学观在各自的思维方式能得到反映:汉民族重悟性、重整体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观经验等,而西方人则重理性、重分析、重形式论证,重形式完备等;在各自语言上也得到反映:汉语为语义性,语法是隐性和柔性,英语为形态性,语法是显性和刚性。对比分析有利于揭示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及其成因,为语言教学和研究以及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供有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傅雷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文章根据有关傅雷的各种第一手材料,特别是依据傅雷通信留下的文字,深入傅雷的内心世界从神似与形似问题、译者的修养问题和翻译的语言问题三个方面全面地阐述和理解傅雷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中没有系词,这是中国古代没能产生类似于传统词项逻辑推理理论的重要原因.程仲棠先生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它的错误在于把逻辑载体当做了逻辑本体;逻辑本体是客观的、唯一的,语言是逻辑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可以承载相同的逻辑本体.程先生的论证有失偏颇.第一,某种语言可以表述一种逻辑并不意味着使用这种语言就可以发明出该逻辑.第二,“逻辑本体”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对于逻辑学来说,它是一个不必要的假设.第三,传统逻辑的规则产生于自然语言的用法,古代汉语的特点使得中国古代先贤未能发明出类似于三段论那样的逻辑理论.  相似文献   

20.
文章根据国内外语言接触研究现状,从语言接触有界还是无界、语言接触是否会产生系统的同构和对应以及语言接触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因素还是结构因素三个根本问题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并重点介绍了陈保亚的观点:语言接触涉及到词汇、语音,甚至语法,变异的“度”由结构因素决定;社会因素决定接触的深度;结构因素决定了同构和对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