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有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之论,曾言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二者不易区别。如何看待传说与史实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近现代人文学术的主要线索  相似文献   

2.
神话学(Mythology),是考查神话或者宇宙起源传说、诸神传说和英雄传说的科学。这个词也用来作为一个术语指这些传说本身。因此,当我们说“希腊的神话”时,我们指的是有关希腊诸神、英雄和宇宙起源传说的整体。而当我们说“神话的科学”时,我们指的是解释这些古代叙事作品的尝试,以及由这种解释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理论体系。的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萨满教猫头鹰崇拜文化传统与族源传说的联系为切入点,对蒙古族猫头鹰始祖型族源传说的起源进行探讨,并通过对蒙古与其它北方少数民族猫头鹰始祖型族源传说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并指出猫头鹰以始祖或守护神的形象出现于族源传说是与萨满教信仰中的猫头鹰能害恶灵的观念相联系,而且族源传说中的"鸟和树"母题与萨满传说中的"鸟和树"母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西王母的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文献,而西王母与东王公一并被祀奉则发生在东汉时期.东王公与西王母相会传说来源于战国时周穆王与西王母的故事.作为阴阳之神的东王公与西王母并祀后,具有长寿、富贵保护神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台湾少数民族的神话与传说张崇根台湾少数民族的神话与传说,是他们对宇宙构成、异象和灾害等自然现象进行的猜想和解释,有太阳神话、洪水神话和创世神话等,这些神话传说,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太阳神话各族都有太阳神话流传于世,大致可分为拜日型与斗日...  相似文献   

6.
在高僧刘萨诃的生平研究中,有三个问题--籍贯、卒年、是否去过敦煌印度,学术界存在较大的争议.陈祚龙、饶宗颐、孙修身、魏普贤均聚讼于此.本文在澄清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这样一种观点从一开始,刘萨诃的材料就是史实与传说的混合物.就刘萨诃研究而言,史实的研究并不重要.与其花费力气去勾稽史实,不如将重心放在研究传说的产生、衍变和影响上,反思刘萨诃信仰在4~11世纪历史变迁中作为一种民间状态的佛教信仰对社会、文化、风俗和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天命论思想作为古代蒙古人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蒙古族族源传说的产生和发展影响深远。把蒙古族族源传说置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学传统中进行探源,可以看出蒙古族族源传说脱胎于蒙古人萨满教神话,与早期萨满教"天崇拜"信仰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根源为天命论思想。  相似文献   

8.
在以往的《西游记》研究中,对于玄奘史实与小说的关系,以及玄奘史实在小说成书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玄奘史实之最终衍变为“神话”,究其原因,是由玄奘事迹本身的超一般想象、宗教题材的神秘性、民间传播渠道的调制三端所共同促成。而《西游记》小说中的游戏色彩、诙谐滑稽特征、取经主人公与实际主角发生错位等特征也是在不同程度上,经过民间渠道的传播后所打上的历史印痕。  相似文献   

9.
当前土族历史研究中的一些争论集中在历史文本与口头传说的不同解读上。没有文字记录的口头传说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处于动态过程,容易发生变异或断裂,而历史文献的记述却是固态的和静止的。本文对吐谷浑被"羌化"和"吐蕃化"、土族自称"蒙古尔"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礼"本质上是一种负载于人"体"叙事的象征符号,"礼"与"体"的实践与信仰,是"礼"的发生学探讨不可忽视的观察视点。文章对儒家思想系统中的"體"、"禮"与"鸣玉以相"、"佩玉践形"等语词隐喻与行为意义进行了知识考古式发掘,发现体、礼与玉在儒家礼乐身体实践,乃至上古宗教仪式中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关系,即外體(身体仪容)——礼与玉(媒介)——内德(神圣力量),从而揭示礼仪诞生的动力源泉,以及神圣礼仪和世俗道德间的根源联系,为"礼"之发生探源提供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与神话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实存的道路,它还是一条存在于想像中的道路。它连通人们的内心深处,成为神话传播的大道。神话、传说、谎言、现实的生活在这条道路上完美共存,共同构筑了丝路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维吾尔族民间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民间口头流传的神话和传说。它与民间口头创作的其他部分一样,与人民漫长的历史密切相关,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与别的体裁迥然不同。遗憾的是,对维吾尔族的神话、  相似文献   

13.
阆中古城有关张飞的传说流传甚多,皆源于张飞镇守阆中的历史。这些传说将张飞神话为阆中古城的保护神,千年传诵,影响深远,成为阆中古城重要的文化资源,时下理应成为阆中古城旅游开发的"主牌"。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蒙古族族源传说脱胎于萨满教神话,与早期萨满教"天崇拜"信仰有着密切联系。从族源传说所反映的经济文化类型来推断,它传承于蒙古人脱离狩猎生活过渡到游牧社会,氏族制解体、早期封建关系得到确立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朝鲜族与满族始祖传说、神话之比较崔羲秀著王化文译提要:本文对朝鲜族朱蒙———始祖神话与满族始祖神话做一比较,以揭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一人类历史研究的主要依据是文献资料和考古学资料,而在史料未曾记载的历史或文化方面的研究上,传说和神话是可资利用的十分重...  相似文献   

16.
"洪纯彦逸话"是朝鲜朝中后期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朝鲜译官洪纯彦的传说,而这个传说不但与历时200年的"宗系辩诬"的成功及"壬辰战争"中明军的出兵等重大历史事件有着互文性,还与改革开放后中国朝鲜族著名小说家金溶植的历史小说《报恩缎》有着极为密切的互文性。尽管"洪纯彦逸话"以及以此为蓝本的《报恩缎》与历史真实不尽相符,但从中可以领略到朝鲜人民以至中国朝鲜族人民心中类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及几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亲华感情。  相似文献   

17.
巴蜀大盆地有着久远的生命历史 ,巴蜀先民创造了人类童年时代充满瑰丽奇幻想像的神话和传说故事 ,治水、大石崇拜、羽化成仙等与“蛇”形图腾崇拜 ,构成该地域文化肇始阶段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内容 ,并且对中国文化和文学发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神话时代物我不分的思维方式决定了风物传说所书写的地理志是囊括了叙述者在内的对自然空间的整体性阐释,它与"物我有别"的思维方式下排除叙述者的"俯瞰"或"侧望"式的"客观"地理志完全不同。自然空间对文化的发生与发展产生影响,风物传说则是人对自然空间的阐释。"物我不分"的认知方式具有整体性认知事物的眼界,但必然带有混沌性;"物我有别"的思维方式在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知事物的同时,亦因事物之间边界的模糊而带给我们难以克服的困惑。  相似文献   

19.
一上古神话、宗教与历史传说里,都有帝喾存在。这个帝喾的本来面目究竟是副啥样的尊容,素来罕见有人研究。帝喾在古神话、宗教与历史传说领域,均系相当重要的角色。太史公《史记》把他名列上古“五帝”的第三位,《山海经》亦三见其名。然而,认真追索起来,不免令人感到茫然。谨严的学者徐旭生先生以治上古史驰名于世,论及帝喾,却只好说:“对于  相似文献   

20.
藏文史籍中有关松赞干布时期佛教史实的记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是因为这些记载多出自于后弘期以后的藏文史籍,其间隔时代已较久远;二是这些记载内容芜杂,传说与史实相互交织,且明显杂糅了许多后世史家出自崇佛观念的夸张与附会,从而使其真伪难辨。笔者以为,在松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