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森林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森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该文特指森林精神财富。加强森林文化建设,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又是推进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森林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森林哲学、森林自然科学和森林社会科学3项内容。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森林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的森林文化成果,认真总结当代森林建设的经验教训,并进行理论创新,尤其是要大力弘扬祖国优秀的森林文化传统。建议今后加强相关学术研究与交流,举办科普宣传活动,建设文化载体,加强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
土地情结—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原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梅原猛先生认为森林思想是日本文化的原点,反思中国文化,森林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所占份额极少,而土地情结是中国文化诸多原点中最主要的方面,国文化的统一性,连续性及多样性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的主流文化意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是针对本土现实而发生的事变,是中国本土文化历史发展的自身推进需要和结果。在中国,主流文化即意识形态,不仅是我们最基本的文化生态语境,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主要承担者和推动者,探讨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主流文化是我们必须首先关注的最主要的本土文化基因。据此,本文对当代中国文化转型进程中主流文化的种种嬗变与特征,以及由此对整个文化转型的规范与推动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对2011年召开的全国第四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进行了综述。将此次会议提交的报告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森林文化的历史研究和当代森林文化研究。各民族人民都在本民族发展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了森林文化传统。这些优秀的森林文化传统可以为未来的森林文化研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会学者介绍了森林文化在森林文明建设、森林经营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界定“中国历史文化”、“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研究生创新教育”等概念的基础上,概括了“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等特征,分析了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试图从中国历史文化中寻求能够促进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文化精神与文化理念,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对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人文精神的普遍失落是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发展的主要桎梏。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应以人文精神为内涵,从大众审美文化与高雅审美文化视野的融合,以及传统—民族性文化与当代—世界性文化视野的融合这两个密切关联的层面开辟苏生的现实路径,以健康发展的姿态参与当代中国文化的总体性建构。  相似文献   

7.
2013年7月,由北京林业大学主办,国际木文化学会、亚洲绿色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呼伦贝尔学院协办的第五届全国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成功召开。此次会议提交的报告从森林的视角,重新解读了历史与当代的森林文化,为森林文化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研究思路,充分体现了森林文化的4个基本特征,即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人文性。无论是对于自然环境,还是对于历史文化,森林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类与森林长期相处形成和发展的文明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既回答了怎样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回答了怎样发展先进文化的问题,显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的文化实践正从文化工业向人民的大众的文化转向,相应地,如何使不同的发展机制协调工作,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就成为当前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日常生活方式、文化主体、现代教育等的相互作用构成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发展机制,生产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结构等的相互作用构成文化的外在发展机制,两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促进当代中国文化的独立自主和健康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分之一,在当代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其中关于文化本质的思想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点,关于文化建设思想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针,而且毛泽东文化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发展的起点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有关汉语成语典籍中发掘森林文化成语并进行了整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森林文化成语起源于人们的森林图腾崇拜和物质文化实践诸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历史文化特征和得天独厚的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思想性,在古今社会文化交流中得到广泛深入的利用和传播。  相似文献   

12.
以历史演变为线索,分析了紫金山陵寝文化、宗教文化、休闲文化、生态文化、科技文化和体育文化等特征。在南京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形成了多种文化此消彼长、矛盾而又统一的演变格局。从文化与旅游关系的角度,明确了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平衡、文物古迹保护、市民休闲等多功能性质定位。从森林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构建、风景林分类经营区划2个方面制定森林公园多功能经营策略,以期探索出一条古都城市森林公园可持续经营之路。  相似文献   

13.
福建森林文化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文化是以森林为背景的文化现象,森林文化旅游资源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利用森林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并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和。福建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森林文化旅游资源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形态多样。福建省森林景观文化、森林民俗文化、树文化、花文化、茶文化、竹文化、古树名木文化、风水林文化等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福建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客家文化、闽台文化、畲族文化和森林文化相互融合、交相辉映。森林文化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今遗存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精华,需要人类倍加呵护,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特色战略、品牌战略和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北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多元文化类型之一。与中原的农耕文化、西北的草原文化相对举,东北的森林文化因东北地区森林莽莽、树海无际的地理区位与地理环境,在地域、语言、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具的地域文化特征。而在这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演进中,从殷商到清末,森林文化又经历了三个千年之变局,即:一是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二是与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三是登上了主导中原政权的历史舞台,与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等的碰撞与融合。三个千年变局的实质是由变而合,由合而大,最终统合为大中华文化,“生生不息,骙骙健行”。  相似文献   

15.
森林文化是近十年来一个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它吸引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一批学者,经过不懈的努力,使这片园地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些研究除了从整体上对森林制度、生态文明、森林文化进行探讨外,还具体到单种树木,比如松柏文化、杨柳文化、槐文化等。栗木文化隶属于森林风俗文化范畴,栗木及其果实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人赋予了它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生殖崇拜主题。这些文化观念又往往通过宗社祭祀和其他民俗活动具体形象地呈现出来,深刻反映出古代人们的土地崇拜、生殖崇拜等观念,对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以及当前有关民间遗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森林文化是一个整体,不同的森林文化形态构成森林文化的整体。原生态的森林文化一般由树种文化(如松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等)形态组成,具有明显类的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森林文化形态突破树种文化的制约,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地域的与民族的森林文化形态,城市的与乡村的森林文化形态,外在的与内在的森林文化形态,产业的与非物质的森林文化形态等。森林文化形态的多样性表明:在工业社会背景下,非主流的森林文化并没有退出文化领域,相反,森林文化对工业社会进行渗透和扩张,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和深邃的意境,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唯一未因外族入侵而导致文化发展中断的国家,中国文化的延续性除了中国文化自身的内聚力外,根本因素在于中国文化所诞生的地理环境的保护机制:条件优越的农耕世界为中国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提供了物质基础;辽阔的文化地域,使得中国文化有足以回旋的余地和应付环境变迁的能力;地理环境的偏远、封闭免除了中国文化遭受其他文明的冲击,保证了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实质是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目前所谓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三个基本方面: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近代文化和传统观念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了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进而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过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就成为了一次由包含诸多文化形态因子的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向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转换。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目标是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它是以个体自我文化意识为前提和依据的。因此,可以认为自我文化意识的确立是文化转型以及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当代中国文化转型总体发展趋势,是在此基础上的多元文化因子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部分,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重要意义,对文化自信的深层内涵以及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进行讨论。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其中包括文化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要求文化自信,文化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对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要求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立场要求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革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的根本价值;要加强文化自信,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要倍加珍惜和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革命文化,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主动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对外来文化要在辩证取舍后消化再造,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服务于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还应科学地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势,把握文化发展的有利机遇,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不断推进文化的创造,要充分利用科技革命新成就,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建设网络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20.
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紧密相关、高度统一,文化体制改革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制度体系,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软实力。紧扣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热点问题指出:在社会转型期内我国的文化体制还有诸多方面没有理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思想保障和引领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先进理念,实现文化体制建设的全面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理论创新,培育市场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